倉稟實而知禮節

倉稟實而知禮節

此句出自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的治國之策《管子·牧民》:“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的引文中改動了一個字,“則”改成了“而”,就有了為後世津津樂道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基本信息

概述

拼音

(倉廩實而知禮節)cang lin shi er zhi li jie

下文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含義

字面意思是:只要倉庫里有充足的東西,人就能知道禮貌,豐衣足食人就知道榮譽和恥辱。

從物質經濟和思想文化相互關係角度的理解

一、經濟是文化發展的基礎,“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句話強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水平。從這種意義上說,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的獨立性。而這句話顯然認為只要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就會好起來,物質條件差一點,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了,從這方面來說這句話是不完善的。
三、文化發展對經濟發展同樣具有一定反作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而這句話顯然忽略了這一點。
四、物質基礎不是決定人思想素質的唯一因素,人的生活成長環境以及受教育狀況等也會影響人的素質及世界觀的形成,因此,倉稟實則未必知禮節,衣食足未必知榮辱。

出處

一說

管仲
此句出自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的治國之策《管子·牧民》:“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的引文中改動了一個字,“則”改成了“而”,就有了為後世津津樂道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二說

另有說此訓出自孟子,未考。

作者介紹

生平

管仲(公元前723年或前716年~前645年),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潁上縣人。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被稱為“春秋第一相”,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

著作

管仲的言論著作見於《國語 ·齊語》和《漢書·藝文志》,另有《管子》一書傳世。《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內容極豐,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輿地、經濟和農業等方面的知識,其中《輕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見的經濟文作,對生產、分配、交易、消費、財政、等均有論述,是研究我國先秦農業和經濟的珍貴資料。

傳記

管仲的傳記,載於《史記·管晏列傳》。

政治主張

管仲注重經濟,反對空談主義,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著名論點:“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闡發了其民本思想和富民政策。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授權讓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改革:在全國劃分政區,組織軍事編制,設官吏管理;建立選拔人才制度,士經三審選,可為“上卿之贊”(助理);按土地分等徵稅,禁止貴族掠奪私產;發展鹽鐵業,鑄造貨幣,調劑物價。管仲改革的實質,是廢除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