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煉[漢語詞語]

修煉[漢語詞語]

修煉一般指修心煉身。《高級漢語大詞典》解釋為“道教的修道、鍊氣、煉丹等活動”。道教貴生惡死,因而道教不但有修心的方法,還特彆強調煉身的方法,強調心身並煉。“修”有整治、改正、修理之意。“煉”原指用加熱等方法使物質溶化並趨於純淨或堅韌,道家用來指煉丹等活動,如通過煉內丹使人“養形煉精,積精化氣,鍊氣合神”,“肌肉若一”,“積精全神”而使身體更堅韌、健康。“修煉”兩字合用,多見於道家典籍, 如《黃帝陰符經》:“ 知之修煉,謂之聖人。”另有人用“修練”。“練”字本義為把生絲煮熟,亦指把麻或織品煮得柔而潔白,有加工、精練、練習之意,但通常無“煉”字高溫加熱使物質變化之意。道家認為通過“煉”可使精神氣三種物質高度合一而使人心身高度健康,“精合其神,神合其氣,氣合其真,不得其真,皆是強名

基本信息

基本釋義

修煉修煉
解釋:
1.亦作"修練"。
2.指道教的修道鍊氣煉丹等活動。
3.修養陶冶。
4.學習鍛練。
5.特指修行(成仙)。
6.抵制誘惑。

道家修煉

經典:黃帝內經、道德經、南華真經、清靜經、清虛經等。代表人物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但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故須“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莊子曰:“心齋”,“坐忘”。心齋,即心念的止息。坐忘,即心失去對身體和宇宙的意識,便獲得對道的意識,最終與道合一。
1、原指傳統道家的修道、鍊氣、煉丹等活動。現指為實現某種理想信念或技術、技能目標而進行修養和鍛鍊的過程。孔羽《睢縣文史資料·袁氏陸園》:“袁家山(袁可立)尚有大殿三間,……傳說呂洞賓曾在此修煉,故有呂洞賓木像一尊。”
不同的修煉目標會產生不同的修煉結果。
2、修行。指練功與修德。
道家修煉追求天人合一,即修“真”,尋找真我,境界有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返虛、煉虛合道只說。小說中所看到的“三花聚頂”等描述,亦源自於此。
3、修行又根據法門的高低決定層次,最高者為既修元神又修肉體(性命雙修);其次為單修性或修命。佛道兩家法門主要為修“性”。

佛家修煉

修煉修煉
經典:金剛經、心經、華嚴經、涅盤經、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等。基本要理在於:戒,定,慧。戒,藉助對世俗物的外在放棄,最終內在放棄對它的欲望。定,心念絕對止息。慧,完全證悟真理。1、佛教精華《金剛經》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生無所住心。何以故?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即一切多樣、有限和可滅的現象形式世界實乃幻相,完全是虛幻和虛假的。2、《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宇宙中各種現象事物皆由各種條件組合而成,一切的相都是暫時的組合,不是永久不變,所以叫無常。我們的享受、欲望、作為、看、聽、聞、嘗、觸、感覺的一切現象都是虛妄思想造作的。所經歷的一切生死、善惡、苦樂體驗都只不過是影子的體驗。如此體驗的一切都是虛假的。研讀經典,通過把心和整個人格專注於迄今心智所領悟的真理來轉化之。3、淨土宗:念佛法門。佛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天台云:“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雲棲云:“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念佛法門,以念止念,至於無念,即妄想離,而佛智現。即通過不斷地念記佛的實相、觀佛像、念佛名等,達到對現象界的忘記,對真理(佛)的記得。

儒家修煉

根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在63歲的時候,有兩次被魯國驅逐。在宋國時,司馬桓砍倒大樹對他進行恐嚇威脅。後來到了衛國,又被錯抓入獄。在陳國和蔡國之間,又被楚軍包圍,圍困達七日之多,結果餓得弟子們有氣無力;但孔子卻毫不計較,“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孔子的意志力比一般人要強好多。
這是儒家所提倡的修煉方式的成果。
儒家功就是儒家的學者以及信徒修煉的一種功法。關於儒家功的內容與方法,主要見於孔子的《論語》、孟子的《孟子》和荀況的《荀子》等儒家經典著作中。
儒家功將正常的生活、道德修養和練功融合為一體,練功的目的是更積極地入世和更好地治國,不像佛家和道家那樣為了出世,這是儒家功最突出的特點。《大學》中有明確記載:“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則格物,格物而後知至。”
儒家功如果按照佛家的看法,還沒有脫離“我執”的束縛,但儒家練功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入世,所以這種功法本身就是對於絕對自由的一種約束。
儒家功和道家功、佛家功相比,非常簡單,主要是以守靜的心齋、坐忘為代表。孔子的弟子顏回曾經問他什麼是心齋,孔子答道:“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神),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可以看出,孔子所主張的心齋是通過意念專一、呼吸細長、耳之不聞、唯心能覺,進而達到神氣合一,進入清靜純一的境界。孔子認為心齋這種功法是修身的關鍵,不但可以使人不出戶而知天下,還能使人延年益壽。有了這種認識,孔子在任何環境中都能使自己保持一種寧靜豁達的心態。
孟子在繼承孔子守靜的理論後,又進一步提出了內觀養心養氣的功法。孟子的功法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求放心或養夜氣。求放心就是把為外物迷惑的心收斂起來,養夜氣是把人在子夜到清晨未與外界事物接交時的清明之氣存養起來。孟子認為這是保養真氣的好方法。第二階段是思誠和養浩然之氣。思誠就是悟道,至於養浩然之氣,就是一種“至大至剛”的宇宙元氣。
孔子和孟子之後,儒家的學者們基本上都繼承了孔孟先聖的靜坐功法。到了宋朝,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家,將靜坐看做同讀書、做學問同等重要的事。但是,儒家的靜坐一直沒有詳細的理論和具體的功法。到了明朝時期,儒士高攀龍參考了程朱的理學思想,又吸取佛、道兩家的功法精華,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了一整套的靜坐理論。
關於靜坐方法,高攀龍說:“靜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默默靜坐。”所以,高攀龍的這種儒家靜坐法,雖然很平淡樸實,但也是一種大眾化的靜坐法。
在孔子之後,儒家學者和弟子們在儒家功法方面都沒有超過先聖孔子,其實,儒家的功法是一種為入世做準備,或者對強身健體起促進作用的功法。儒家功的目的並不是追求多高多深的功法和境界,而是靜心養性,培養意志力和忍耐力。

其它相關

關於具體修煉心法的取捨
一句話形容諸多修煉心法,那就是,所有的修煉心法都離不開《楞嚴經》中的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因為嚴格意義上來說,任何一個相對較淺的層次都是更深層次的妄想。
換句話說,最基礎重要的標準就是,只要不是害他害己的,不能穩定的,在這兩個基礎上,基本就都可以煉。
當然,各種具體的入手角度不同,路途中的風景,目的用途特色優劣餘留等等也是很不一樣的。
如:
佛門入手不離修定神。(代表如釋迦佛和其座下十大弟子等)
道家入手不離修御氣。(代表如莊子,天師羅公遠,宗師孫祿堂,左公元放等)
瑜伽入手不離修經脈。(代表如聖哲帕坦伽利等)
即比如想要保留人道色身朝強化生命力為基礎的,就必須不能脫離“氣”的運行角度,比如想要通力那最好是朝“脈”為主的角度去發展,比如想要開發智慧,那最好是直接走定“神”的路線等等。(當然越深入大家會越相似,你會我也會是常有的事,而心性的穩定無為漏少則是共法。)
換句話說,自己去開發心法按照目的去修煉也是完全可以的(當然,最好是起碼先參考人家大聖賢宗師傳下來的為一定基礎,否則也不建議。),因為三界六道本來就是妄想,四禪八定作為一個衡量標準很好,但是其並不是絕對的,其實是可以變化的,或者說,實際是常變的,法界中的諸層法則也是相對的!而那個相對三界六道十法界不變的“那個”實際上是可以做出任何的變化作用的,所以在心法和以後的發展上沒有必要首先做任何主觀上無謂的限制!
這裡再舉一個具體的例子,比如,觀想小我身中之氣整體通於法界之氣。
修煉這個心法的好處有
-此法就很利於養生乃至辟穀
-時久了原來生命力主要蘊藏在色身的生命會慢慢朝著生命力主要蘊藏在法界之氣的生命特色去發展成就。好比之前以色身為主要生命力的生命在色身遭受嚴重破壞的情況下即會喪失生命,修此功法日久會得到轉變,生命力會從過去的以色身為主轉變到生命力會以蘊藏在法界之氣當中為主的生命姿態,除非法界之氣與其連線的程度遭受嚴重破壞,此生命是很難被直接破壞的。(所有的各種特異能力或姿態都是這種以深層次範圍克服表層次範圍為基礎而運作的。)
(以觀想為基礎的好處就在於,可以模擬幾乎所有的其他心法,相對來說而單純的修御氣,心息相依等等則無此好處,當然所有的心法都必須有定力,即層次的深入為基礎,否則就都成了空話,無有事處。)
好了說一下斷淫的問題,淫不斷,想超人,不可能。
除了願力,定力,其實還有一個非常利於斷淫,就是辟穀
因為吃地上的任何東西都會產生陰性能量,而這種陰性能量不會造什麼好方向,換句話說,以粗質量交粗換質量的生存方式很容易濁漏,所以能避免的話,最好避免,就像大多數非以粗色身蘊藏生命力為主的生命體們都是這么穩定而生存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