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樾舊居

俞樾舊居

俞樾故居即曲園,位於蘇州市人民路馬醫科43號,2006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俞樾於同治[年號]十三年(1874年)得友人資助,購得馬醫科巷西大學士潘世恩故宅廢地,親自規劃,構屋30餘楹,作為起居、著述之處。在居住區之西北原有隙地如曲尺形,取老子"曲則全"之意,構築小園取名"曲園",宅門懸李鴻章[晚清名臣]書"德清余太史著書之廬"橫匾。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俞樾舊居俞樾舊居

俞樾舊居即曲園,位於蘇州市馬醫科巷43號,是晚清著名學者、樸學大師俞樾的故居。現存的俞樾故居分東西兩路——東路主宅共五進,前三進對外開放,後兩進仍是民宅;西路由南往北有幾進房屋和一個假山、水池、亭、廊皆備的小花園。

曲園始建於清代同治十三年(1874年),到上世紀40年代上半期幾近荒廢。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數次出資修復曲園。1963年,曲園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成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曲園的外牆上,從左到右分別掛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俞樾舊居”“蘇州園林 曲園”“蘇州市文藝之家”“蘇州市文藝家協會聯絡站”等幾塊牌子,表明此地的多重功能。

歷史

曲園曲園
俞樾是浙江德清人,生於清道光元年(1821年)。他是道光三十年(1850年)的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後在河南學政任上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試題割裂經義”,因而罷官。於是,他移居蘇州,潛心學術40餘載,著書五百餘卷,稱《春在堂全書》。俞樾治學以經學為主,旁及諸子學、史學、訓詁學,乃至戲曲、詩詞、小說、書法等,可謂博大精深。他還曾在蘇州紫陽書院、杭州詁經精舍、德清清溪書院、菱湖龍湖書院等處講學,海內外慕名求學者絡繹不絕,號稱“門秀三千”,國學大師章太炎就是他晚年的門生。

俞樾“移寓吳門”後,曾在飲馬橋金獅巷蘇州狀元石韞玉五柳園舊居等處居住。同治十三年(1874年),他在李鴻章顧文彬等人的幫助下,購得馬醫科巷西大學士潘世恩故宅廢地數畝,建造宅第,作為起居、著述之所,並利用居住區西北面的原有隙地,鑿池疊石、種花植竹,構築小園,取名“曲園”,自號為曲園老人。

據相關史料記載,俞樾當年所建宅第有春在堂、樂知堂等房屋三十餘楹,都比較簡雅。利用隙地經營的小園就在春在堂北,因為小園的形狀和篆文“曲”字相仿,又因園中鑿一凹形小池也似“曲”字,所以稱為曲園。同時,此園名也取《老子》“曲則全”句意。園中有認春軒、艮宦、達齋等建築,艮宦南設門通內宅。次年,俞樾又在春在堂南建小竹里館庭院,也稱前曲園,而稱已建者為後曲園。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俞樾在曲園病逝,宅園由其孫俞陛雲等居住。民國初年,俞樾的後裔離開蘇州,他家的親戚賃居於曲園。到了1944年,宅中李鴻章所題“德清俞太史著書之廬”匾尚存,余皆荒蕪一片。

現狀

俞樾故居俞樾故居
新中國成立後,俞樾的曾孫俞平伯於1953年將曲園獻給國家。1957年,政府撥款3000元維修曲園;20世紀60年代初,再次進行比較全面的整修,耗資5000元。其後十多年中,此地的廳堂、花園先後由蘇州市文聯、市政協、市評彈團、市物資貿易公司等單位使用,住宅部分則由房管部門租與20餘戶居民。在此期間,廳堂損壞嚴重,園中假山、亭閣、曲廊、水池及花木幾乎被毀殆盡,園內還建了一棟三層簡易住宅樓。

1980年5月,顧頡剛葉聖陶俞平伯謝國楨陳從周等知名人士致函國家城建總局及國家文物局,聯合呼籲早日修復曲園並開放。1982年,蘇州市政府決定遷出園內相關單位,同年底,投資9.7萬餘元,由蘇州古典園林建築公司修復小竹里館、春在堂、認春軒、樂知堂等建築。修復過程中,俞平伯親自審看修複方案和模型,並提供其所藏“春在堂”“德清俞太史著書之廬”二匾複製。修復工程於1983年底竣工,1985年交市文管會,經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布置陳列,於1986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

1988年,曲園第二期維修工程動工,動遷園中門廳、轎廳所住居民,拆除園中原三層簡易住宅樓,疏浚小池、恢復假山,復其原貌。同時,修復回峰閣、曲水亭、長廊、達齋等,還增加了多塊反映俞樾信札、遺詩、遺言等內容的書條石等陳設。本期維修工程投資90餘萬元,歷時兩年,於1990年12月竣工,俞樾後裔參加竣工儀式並捐贈俞氏遺物。至此,俞樾舊居的主要廳堂及小園全面開放,所余兩進內宅上房及東側配房,仍為居民使用。

2008年,北京清華城市規劃研究院、蘇州市文物局、蘇州市計成文物建築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共同編制了俞樾舊居文物保護規劃,使得曲園的後續保護更為專業、科學。

建築布局

俞樾舊居俞樾舊居
故居占地共2800平方米,正宅居中,自南而北分五進,其東又建配房若干,與正宅之間以備弄分隔有相互勾通。其西、北為亭園部分,形成一曲尺形,對正宅形成半包圍格局。正宅門廳和轎廳皆為三間。

第三進為全宅的主廳,名“樂知堂”,面闊三間,進深五間,為全宅唯一大木結構採用扁作抬梁式的建築,用料較為粗壯,裝飾樸素簡潔。這裡為俞樾當年接待貴賓和舉行生日祝壽等喜慶活動的場所。第四、五進為內宅,即居住用房,與主廳間以封火山牆相隔,中間以石庫門相通;均面闊五間,以東西兩廂貫通前後,組成一四合院。樂知堂西為春在堂,面闊三間,進深四界。堂前綴湖石,植梧桐,為俞樾當年以文會友和講學之處。南面為“小竹里館”,為當年俞樾讀書之處,館南小院載竹。春在堂北突出一歇山頂小軒,名“認春軒”。軒北雜植花木,疊湖石小山為屏,中有山洞蜿蜒。穿山洞有折,東北隅為面闊兩間的“艮宦”,乃昔日琴室。循廊西行,有書房三間,名“達齋”。出達齋沿廊南行,有一小亭,三面環水,池名“曲池”,亭名“曲水”。池東假山上有“回峰閣”與亭相對,假山中原有小門與內宅相通。亭南曲廊通春在堂。小園面積僅200平方米,建廊置亭,結構布局曲折多變,頗有小中見大之奇。

人物簡介

俞樾照片俞樾照片
俞樾(1821-1906)字蔭甫,自號曲園居士,浙江德清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後受鹹豐皇帝賞識,放任河南學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試題割裂經義",因而罷官。遂移居蘇州,潛心學術達40餘載,曾先後主講蘇州紫陽書院、杭州詁經精舍、德清清溪書院菱湖龍湖書院上海求志書院等。治學以經學為主,旁及諸子學、史學、訓詁學,乃至戲曲、詩詞、小說、書法等,可謂博大精深。海內及日本朝鮮等國向他求學者甚眾,尊之為樸學大師。俞樾平生勤奮治學,著作極豐,有《春在堂前書》,近五百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