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士

《北山移文》:“請回俗士駕,為君謝逋客。 ”《南史·循吏傳·何遠》:“其所會遇,未嘗以顏色下人。 (3).未出家的世俗之士。

sú shì ㄙㄨˊ ㄕㄧˋ
俗士 
(1).庸俗不高尚的人。《後漢書·文苑傳·劉梁》:“常疾世多利交,以邪曲相黨,乃著《破羣論》。時之覽者,以為‘ 仲尼 作《春秋》,亂臣知懼;今此論之作,俗士豈不愧心。’” 南朝 齊 孔稚珪 《北山移文》:“請回俗士駕,為君謝逋客。”《南史·循吏傳·何遠》:“其所會遇,未嘗以顏色下人。是以多為俗士所疾惡。其清公實為天下第一。”
(2).見識淺陋的人。《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諸葛孔明 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 裴松之 注引 晉 習鑿齒 《襄陽記》:“ 德操 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宋 何薳 《春渚紀聞·記硯》:“或疑是 渾州 呂老 所作,而研首無‘呂’字,其制巧妙,非俗士所能為。”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四篇:“又有《對楚王問》,自辯所以不見譽於士民眾庶之故,先征歌曲,次引鯨鳳,以明俗士之不能知聖人。”
(3).未出家的世俗之士。 唐 韓愈 《別盈上人》詩:“山僧愛山出無期,俗士牽俗來何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