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社會轉型模式研究

俄羅斯社會轉型模式研究是由作者:趙定東 著,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部研究俄羅斯社會圖書。

圖書名:俄羅斯社會轉型模式研究

圖書信息

作 者:趙定東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7-5-1
版 次:1頁 數:248字 數:190000印刷時間:2007-5-1開 本:紙 張:膠版紙印 次:I S B N:9787010062198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黨派專制是蘇聯模式的重要體現形式,表現為一黨專政、黨的領袖權威絕對化,但與沙皇制相比,它打破了血緣統治,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普通民眾的利益和意志。總統專制始於蘇聯後期戈巴契夫的創設,形成於1991年之後葉爾欽執政時代,在近20年的運行過程中又體現出三種不同的含義,即戈巴契夫時代的集體領導制、葉爾欽時代的個人獨權制和2000年後普京的個人魅力時代。三種不同的含義所導致的社會意義是決然不同的,特別是葉爾欽時代的個人獨權制導致了社會中間階層的消失和利益集團構成的“寡頭階層”與大量普通民眾所構成的平民階層的嚴重對立。
俄羅斯的這次社會轉型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即1985-1990年的孕育階段、1991-1999年的全面私有化階段和2000年以後的初步定型階段。第一階段也稱戈巴契夫執政階段。1985年戈巴契夫當選為前蘇共中央總書記,此後他以“公開性”與“新思維”作為前蘇社會轉型的指導綱領,結果使俄羅斯在政治體制上從蘇聯時期那種以一黨執政、一黨獨存、黨政融合、議行合一等為特徵的傳統政治模式向西方國家那種以總統設定、多黨政治、議會民主、三權分立和自由選舉等為特徵的政治模式轉變。在社會層面上實現了俄羅斯從“無階級”到有階級的社會結構轉變。在戈巴契夫執政後期,即“激進民主派”改革的前夜,“特權階層”曾利用經濟政策的鬆動開始私下瓜分國家財產,從此拉開了俄階層分化的序幕。其階層分化的一個重要標誌是俄新貴族階層的形成與蛻化,在當時由一批官僚、掌權者構成,人數不多,只有二三百萬人但卻擁有大部分的財富,他們占了當時俄羅斯富人集團的80%。第二階段是俄羅斯的全面私有化時期。在此期間,政治上總統與議會兩大權力機關展開了激烈的較量,最後總統獲勝,“蘇維埃體制”宣告徹底終結。經濟上俄政府大力推行國有企業和地方企業的私有化。俄羅斯私有化正式開始於1992年,迄今經歷了三個階段,即所謂的“小私有化”、“大私有化”和“個別私有化”階段。綜觀整個90年代俄羅斯的社會轉型,其特點是社會的局部變遷(經濟轉軌)與整體變遷(社會轉型)在方向上具有較大的不一致性。俄羅斯的社會轉型不僅要在經濟體制上從高度集中的計畫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在所有制結構上用私有製取代過去的公有制,而且要在政治體制上從史達林模式的社會主義走向西方的資本主義。而“休克療法”的經濟轉軌則將原有制度的信息存量全部摧毀,原有的社會整合機制在激進的變革中也消耗待盡,社會分化加速,社會非穩定因素劇增,而與此同時新的社會整合機制還未建立起來。特別是嚴重的社會問題仍制約著其社會轉型,如貧困階層的問題,僅1996年低於貧困線收入的人口達53.3%,其中赤貧達20.4%。普京時代是俄羅斯人民和學界都賦予極大期望的一個社會轉型階段。整個90年代社會轉型引起的危機和動盪消耗了大量的國力資源,經濟嚴重衰退,GDP下降了50%以上,投資減少了80%,居民實際收入下降了43%,實際工資收入下降60%,退休金下降45%。階層劇烈分化和大量貧困群體的存在使社會矛盾和衝突日益彰顯。在這種背景下,俄羅斯民眾的心態開始趨於一致:人心思定。普京不負眾望通過“削藩”以強化中央集權制、打擊寡頭以穩定經濟、鎮壓分離運動以維護國家的統一,在社會層面上最重要的是提出了“社會團結”的社會整合思想以及發揮了社會保障的安全閥效用,其社會轉型也略見起色和初步定型。

作者簡介

趙定東,男,湖北當陽人,瀋陽師範大學社會學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系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曾有10年的從軍經歷,在軍隊工作期間先後2次獲得新疆軍區先進個人稱號,立三等功2次,8次獲得各種嘉獎。曾擔任中國與蘇聯(後為哈薩克斯坦共和國)邊界談判小組主要翻譯。本科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俄語系,碩士和博士畢業於吉林大學社會學系。自2001年重新回歸學術研究以來至2006年底,在《社會》、《人口研究》等全國
核心期刊公開發表論文24篇,數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複印資料》和《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轉摘。目前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遼寧省課題1項。

目錄

第一章 社會利益關係:當代社會轉型研究凸顯的真問題
第一節 利益關係研究:社會學分析史中歷史與現實間的走向
第二節 利益關係研究對於社會轉型模式比較分析的現實和理論意義
第三節 比較研究方法及其核心
第四節 市場滲透中的利益關係:本書的研究理路及框架
第二章 社會利益關係協調機制與社會轉型模式研究
第一節 現代化理論研究的主題與困境
第二節 發展理論研究及其解釋力度
第三節 社會轉型理論的研究維度
第四節 利益關係協調:社會轉型模式的實質內涵
第三章 俄羅斯社會轉型的歷史動態軌跡
第一節 制度學派的主要觀點及於俄羅斯社會轉型研究的意義
第二節 劍指一統:羅斯受洗的歷史地位
第三節 中央集權制:擋不住的誘惑
第四節 歐化與專制:彼得一世的改革
第五節 農奴制的覆滅:1861年的光輝
第四章 俄羅斯社會轉型的現狀與利益分化
第一節 學界的研究考察
第二節 十月革命與蘇聯模式:必須的歷史回顧
第三節 利益分化:俄羅斯社會轉型的歷程分析
第四節 利益的再整合:俄羅斯社會轉型的現狀與趨勢
第五章 階層聚變與俄羅斯利益關係協調機制的失靈
第一節 唯理與唯實:西方學界社會結構理論研究的分野
第二節 1980年代以前的俄羅斯社會結構
第三節 階層驟變與俄羅斯社會結構轉型
第六章 當代俄羅斯社會轉型理論及立論基礎析論
第七章 轉型時期俄羅斯與東歐國家失業狀況及治理
第八章 俄羅斯中產階層的形成及與中國的比較
第九章 俄羅斯職業結構變遷及與中國的比較
第十章 俄羅斯的國家與社會關係變遷
結語 俄羅斯“突變性”社會轉型模式的特點分析
主要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