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馬蝴蝶杯

侯馬蝴蝶杯

蝴蝶杯是一種中國傳統工藝品,屬於中國古代飲器之一,以杯中“酒滿蝶顯,酒干蝶隱”的奇特視覺效果而千古流傳,被世人美譽為“千金之寶”。蝴蝶杯在宋代就有記載,但是明代之後因戰亂工藝失傳。1979年,一隻蝴蝶杯在侯馬被發現。2006年,在侯馬市民周尚明的研究下,蝴蝶杯技藝重現於世,榮獲國家專利。之後,侯馬蝴蝶杯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流傳

侯馬蝴蝶杯 侯馬蝴蝶杯

蝴蝶杯在中國宋代就有記載,《陶錄》記載:“邑紳劉吏部藏古瓷器,內繪彩碟,貯以水,碟即浮水面,栩栩如生,來觀者眾,遂秘不示。”當時的“蝴蝶杯”民間流傳盛廣,古代男女將它作為美好愛情的象徵。因製作工藝奇特,大多為祖傳作坊,蝴蝶杯往往被官吏們當做稀世珍品而收藏。隨著朝代更替,蝴蝶杯越來越為罕見。明代末期,戰亂頻繁,蝴蝶杯的製作工藝也漸漸消失。後來只能從戲劇中史料中,聽到見到它的名字。

“蝴蝶杯傳家寶千金難買,將美酒斟杯內彩蝶飛來”,這是山西古典蒲劇《蝴蝶杯》中的一段唱詞。它說的是太原公子田玉川,與漁家姑娘胡鳳蓮難中相遇一見鍾情,田玉川以傳家之寶蝴蝶杯相訂終身,鋤奸報仇的故事。這裡所說的“酒滿蝶飛”的蝴蝶杯,就產自春秋晉國都城新田,也就是今天我省的侯馬市。

這個給人以愛情遐想的傳說,被人以各種方式口口相傳,不少傳統民間戲曲劇種以藝術形式,將蝴蝶杯的故事延傳下來。中國傳統的京劇、晉劇、蒲劇、秦腔、河北梆子等劇種中,都有劇目《蝴蝶杯》。

技藝重現

1979年,在侯馬市郊區崖口村的一村民家發現了一個奇特的杯子。這個杯子腰細腳寬,色韻流光溢彩,看著這樣奇特的杯子,他將杯子撿起來,並將其帶回家中。一次,他發現了斟水滿杯時,一隻色彩嬌艷的蝴蝶翩翩起舞,扇動著翅膀,猶如活了一般,而當水漸漸減少,飛蝶也逐漸隱匿消失。

一時間,很多人爭相來看這個神奇的杯子,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後來,經過文物部門相關專家鑑定,這個杯子正是絕跡千古奇葩“蝴蝶杯”,之後,這個杯子陳列於侯馬市展覽館,供民眾觀賞。

這個絕跡千年的杯子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一批曾在侯馬插隊的知青重返侯馬,以個人力量組織開發蝴蝶杯,只可惜沒有成功。之後侯馬成立了陶瓷廠,調集研究人員悉心鑽研“蝴蝶杯”技藝,但成品合格率只有2%左右。因投入巨大,收益卻連日常開支都無法維持,該技藝的研究只能暫時停止。

1982年,周尚明轉業到侯馬工作。業餘時間,他四處收集有關蝴蝶杯的資料。之後,受朋友之邀,他到侯馬陶瓷廠幫忙,接觸到了更多關於蝴蝶杯的信息,對蝴蝶杯產生了極大的興趣。1997年,他下崗在家,從事“蝴蝶杯”的研究工作。

蝴蝶杯工藝複雜,許多工藝無法實現,造成陶瓷蝴蝶杯成品合格率低。為了攻克這一難關,他走遍了長治、西安、唐山、石家莊、廣州、武昌、景德鎮等地,周尚明終於在2006年將蝴蝶杯研製成功,並申請了國家專利。

製作過程

製作這樣一個精美杯子,也要經過非常複雜的過程。首先選料非常的講究,一般都需要天然的礦玉。料選好後,接下來經過切割、打磨、精修、拋光、合口、裝配等複雜的過程。這個小小的杯體,要在手中至少翻騰上百次。因為玉質地涼,在製作過程中,也受氣候影響,只有在天氣好的時候,才能下料製作。在打磨的過程中,離不開水,而且手感非常的重要,稍微有點偏差,杯子就會碎,是一個非常精細的活兒。

精心研究,深入發掘,周尚明弄清了古代藝人運用嫻熟的“杯滿蝶現,酒干蝶隱”的光學原理。關於原理,周尚明解釋說:“杯腳里,細彈簧上裝一彩蝶,杯子受到微小騷擾,彩蝶就會振動。杯底中央,嵌裝一類似於凸透鏡功能的東西。杯中無酒,彩蝶在凸透鏡焦點之外。杯中斟酒,酒作用為一凹透鏡。凸透鏡與凹透鏡合在一起成為一個複合凸透鏡。彩蝶便落在複合凸透鏡的焦點之內,彩蝶通過複合凸透鏡形成放大虛像圖,人就能清楚地看到放大了的蝴蝶。”

他從全世界一萬多種蝴蝶中,挑選最美麗的品種彩繪製作,而且從香港專門購買特質的材質製作蝴蝶,成為了唯一可以顯影的酒具,也成為名揚中外的工藝精品。

現實發展

6 年來,在山西省里的推薦下,周尚明他帶著自己的蝴蝶杯參加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展會,每當自己的展櫃前因為展品的工藝奇絕站滿了讚嘆的人群時,他內心非常自豪,正是這樣的一份力量也一直在激勵著他。周尚明表示,他有責任,有義務把“蝴蝶杯”這一種民族文化瑰寶傳承下去。

周尚明的手工小作坊,雖然有了發展,但是在技藝傳承上仍然存在著問題。現今,周尚明依然在自己家中的一個不足8平方米的工作間裡做著蝴蝶杯。而且,因為玉制的蝴蝶杯造價比較高,買的人也很少。

周尚明說:“在河南和西安都有我設定的一個點。但是發展還是不盡人意,重要的工序還只有我一個人能完成。兒子雖對此也有興趣,但畢竟有自己的工作,無法全身心投入,學不到精處。之前也收過幾個徒弟,年輕人缺乏些耐心,也耐不住寂寞。沒幹多長時間,就不幹了。”周尚明說。

非物質文化遺產依託於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並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人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後繼無人的現狀也讓他堪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