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家山寨

侗家山寨

位於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芭蕉侗族鄉楓香坡侗族風情寨是個僅有56戶256人的小寨子,寨內山清水秀,侗族風情濃郁。高大的寨門、氣派的薩歲廟、別致的踩歌堂,還有磨坊、茶坊、榨坊,一幅原汁原味兒的侗寨風光讓人流連忘返。然而,就在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躲在深山無人問”的土地,村民們靠山吃山,過著清貧的生活,許多人都靠在外打工補貼收入。   2006年,恩施新農村建設全面鋪開,根據州內有28個少數民族的特點,恩施開始大力發展少數民族生態旅遊,在新農村建設中提出了因地制宜的發展思路。芭蕉侗族鄉的新農村建設也如火如荼地展開,柏油路通了,交通便利了,憑藉山清水秀的怡人風光和別具特色的侗家風情,前來楓香坡休閒旅遊的人也漸漸多了起來。

百科名片

侗族(侗語作 Gaeml)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少數民族。居住區主要在貴州、湖南和廣西的交界處,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侗族人口總數為296萬人(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侗家山寨即侗族當地人的建築。

建築

在侗族聚居地山鄉,遍布著大小不等、建築奇異的鼓樓、風雨橋等,這些建築不但歷久未衰,而且其精湛的工藝更是稱絕,幾乎所有的風雨橋都沒有使用過一根鐵釘。

鼓樓

在侗家山寨中,他們特別講究建築的整體布局。一般,鼓樓處在寨子的中心位置,風雨橋則建在寨子的邊緣地帶,與周邊的青山綠水相互掩映,別成一景。
鼓樓是山寨的中心。在馬鞍寨,記者查看後發現,其中心位置就是馬鞍鼓樓。該鼓樓全部是木製的,共有七層,有二三十米高。它的底部呈方形,四周立著欄桿,骨架被四根大柱子支撐著。雖然鼓樓比較高大,但是所有的木頭並沒有使用一根鐵釘,而完全是用木榫穿合。屋頂呈傘形。邁過高高的門檻進入鼓樓內,裡面擺放著五六把長條凳子,一名男子正獨坐在一條凳子上擺弄象棋。四周擺滿了功德石碑,木柱子旁張貼著馬鞍寨的大事紀年,如誰在當地投資搞建設等。當地侗族老鄉介紹,這裡主要是用來祭祀和舉行盛大儀式的地方,而平時就是大家休息娛樂的場所。

風雨橋

在侗族參觀最多的就是他們的風雨橋了。侗族人不但把風雨橋當成是遮風擋雨的地方,而且還當它是招財的標誌。在眾多的風雨橋當中,最享盛名的就是程陽橋了。程陽橋位於三江侗族自治縣程陽村的村口處,始建於1916年,歷時20年完成,橋身長76米,高10.6米,寬3.4米。它全部為木製結構,同樣沒有一根鐵釘。它的橋墩上有一個約4平方米的亭閣,在往前則是橋台,橋台上建起了長長的長廊,縱貫橋的首尾,約150米長,長廊兩邊每隔2米左右有一根支柱。
程陽橋因其建築獨特,藝術價值高,與我國的趙州安濟橋、連州寶帶橋、四川灌縣珠蒲橋齊名,號稱古代四大名橋

侗族歌舞

侗族詩歌的韻律嚴謹,題材廣泛,情調健康明朗,生動活潑。侗族民間舞蹈,有“哆耶”、蘆笙舞和舞龍、舞獅等。為了深入了解侗族的音樂舞蹈,記者參加了由侗族人自發組成的歌舞表演。
侗族男女為大家表演了名為琵琶歌的節目。琵琶歌,因以琵琶伴奏而得名,曲調歡快流暢,為侗族所特有。表演時6名男子抱著琵琶邊彈奏邊歌唱,這種曲目多是侗族男女在勞作閒余時用作娛樂消遣的。之後,侗族男女又表演了行歌坐夜。這是青年男女進行社交和談情說愛的通稱。據介紹,侗族青年男女在勞動之餘,常常三五成群地相約在一起對唱情歌。晚上姑娘們結伴在屋裡做針線活,客寨男青年攜帶樂器前來伴奏對唱,互相傾訴愛情,深情時男女互相交換禮物定情。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