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鳳接龍橋

來鳳接龍橋

湖北省恩施市來鳳縣的人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而位於來鳳縣翔鳳鎮南攔河上的接龍橋,就是這種光榮傳統的歷史見證。這座橋雖然只有86米長、5.6米寬,卻因為它的傳奇歷史,而在曾經的湘鄂川黔邊區的轄區內聞名遐邇。如今,這座橋已經被列為來鳳縣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基本信息

來鳳接龍橋歷史

來鳳接龍橋 來鳳接龍橋

這座橋始建於清朝嘉慶十三年(1809年)。據史料記載,在1791年的時候,清朝統治者調集了湖廣、四川、陝甘數省的重兵,殘酷地鎮壓了以來鳳玉龍山旗鼓寨為中心的鄂湘川結合部的白蓮教起義。起義被鎮壓之後,災難深重的來鳳人民日思夜盼世道清平、五穀豐登。而這種美好的願望便逐漸的化為了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說,在攔河的兩岸有兩座山,南叫"玉龍",北稱"翔鳳",它們分別是龍與鳳的化身,但是卻被攔河"攔"斷了它們之間的龍脈,因此來鳳人民才屢遭劫難。據說只要修一座石橋跨越攔河,接通"龍脈",就會迎來"龍鳳呈樣"的好日子。為了謀求幸福,嘉慶十三年(1809年),來鳳人民紛紛捐錢捐糧,請來能工巧匠,修起大小兩個石拱,並在石橋上精雕了一條石龍,還鑿上了"接龍橋"三個大字,是來鳳境內最大的清代石橋。

接龍橋建好後,經歷了無數的風霜雪雨。而其中最應當被銘記的,恐怕就是當年紅軍在這裡留下的足跡。

來鳳接龍橋風光事跡

1934年4月,賀龍率領紅軍從湖南甘壁寨進入來鳳境內,領導來鳳人民打擊土豪劣紳。同年10月,為了策應中央主力紅軍突圍長征,賀龍率領紅軍一部在向湘西挺進的途中,再次進入來鳳。在駐防期間,賀龍在百福司附近的老潭灣召開民眾大會,號召青年起來革命,參加紅軍。會後,當地40多人參加了紅軍。攔河兩岸人民欣喜若狂,紛紛走上接龍橋。從此,接龍橋便成了人民心向革命的象徵。

1935年11月19日,紅二、六軍團共1.7萬餘人,從湖南桑植劉家坪出髮長征。紅六軍團18師4000多人奉命留守,在龍山牽制敵人。而湖北境內的來鳳和湖南的龍山縣城只相距7.5公里。12月8日,紅軍18師完成牽制任務,從茨岩塘出髮長征。20日,紅軍18師長征受阻,由桑植、永順折回龍山,至召頭寨馬阻嶺遭敵軍伏擊,只1000餘人突出重圍。21日強渡酉水河,從卯洞入湖北來鳳縣境內打游擊,不久也離境長征。在紅軍的部隊進入來鳳境內之後,國民黨反動派便也急匆匆的調集重兵在來鳳駐紮,妄圖堵截消滅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敵三十八旅旅長潘善齋在城南布防,猛見"接龍橋"三字,又見石龍栩栩如生,聯想到民眾時時講"接龍",談"接龍",頓感心驚膽戰,便命令匪兵砸了石龍,鑿了"接"字,換名"截龍橋",在橋上築碉堡,布防線。但來鳳人民沒有被敵人的淫威嚇倒,他們不僅把"接龍橋"叫得更響,而且不顧生命危險,為紅軍送信帶路,支援糧食,更有數以千計的貧苦農民,跨過接龍橋參加了紅軍。在來鳳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紅軍終於在1936年5月打到來鳳境內,並在來鳳縣刺豬槽和宣恩板栗園殲敵兩個師,然後開始了萬里長征。1936年1月9日,紅18師到達貴州江口與紅二、六軍團主力會合時,只剩下600多人。紅軍離開龍山長征的第3天,有150多名革命民眾被國民黨殺害。不久,潘二銀等70多名革命民眾也在來鳳被殺害。根據地各縣被殺的革命民眾,人數均以千計。

14年後,飽受磨難的接龍橋終於又一次接來了當年的紅軍--人民解放軍,"截龍橋"也隨之再次被"接龍橋"代替。

"文革"的時候,有人把接龍橋幾個字鏟了,橋又一次被更名。"文革"結束後,賀龍的女兒到接龍橋視察,"接龍橋"幾個字才被重新雕上。1984年4月7日,時任黨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視察來鳳,興致勃勃地揮筆題寫下"接龍橋"三個大字。

來鳳接龍橋現狀

來鳳接龍橋 來鳳接龍橋

現在的接龍橋橋欄桿粉刷一新,橋身加固了,橋面擴寬了,兩拱連線處修建了花園。橋裡邊加寬處聳立著一塊兩米多高的大理石碑,上面鐫刻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廖漢生的"繼承先烈志,振興湘鄂邊"題詞。橋上,車輛川流不息,來往行人絡繹不絕。隔河兩岸的玉龍山和翔鳳山上,是土苗兒女們忙著夏管的身影……

來鳳接龍橋傳說

接龍橋的修建有—個傳說:攔河兩岸兩座山,南叫“玉龍”,北稱“翔鳳”,是龍與鳳的化身,只是被攔河“攔”斷龍脈,因此土家苗族人屢遭劫難。據說只要修一座石橋跨越攔河,接通“龍脈”,就會迎來“龍鳳呈祥”的好日子。為了謀求幸福,嘉慶13年(1809年),土家苗族人紛紛捐錢捐糧,請來能工巧匠,修起大小兩個石拱,並在石橋上精雕一條石龍,鑿上三個大字——接龍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