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相

使相

使相相聲術語。

簡介

相聲術語
1. 使相——面部表情
2. 使相:宋代官制制度。非真宰相。系高級階銜。凡節度使、樞密使、親王、留守、檢校官兼三省長官(侍中、中書令、尚書令)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者,為使相。元豐改制,易開府儀同三司為使相,作為文臣寄祿官最高階。使相不參預政事,但許在除拜將、相等制敕之敕尾署“使”字,享有俸祿。
3、中唐以後,又出現“內相”、“使相”,使唐代的宰相制度又發生變化。玄宗時,翰林院成立,作為皇帝直接下旨的機構,翰林院起草“內制”,“外製”由中書省起草,從此開創了文人直接參與軍國機密要事之端。由於翰林學士日益權重,又常伴皇帝左右,便侵奪了中書省之權。他們雖無宰相之名,但儼有宰相之實,時人謂之“內相”。

相關信息

元宗以四隩大同。萬樞委積。詔敕文誥。悉由中書。或慮當劇而不周。務速而時滯。宜有編掌。列於宮中。承遵邇言。以通密命。由是始選朝官有詞藝學識者。入居翰林。供奉敕旨。
(陸贄為翰林學士)……雖有宰臣,而謀求參決,多出於贄,故其時目為“內相”。
另外,安史之亂後,唐代土地兼併日益加劇,大土地私有制進一步發展,藩鎮興起,逐漸形成封建割據勢力。統治階級為了緩和這種矛盾,或以宰相頭銜賜給節度使,或以朝臣加“平章事”頭銜出任節度使,皆稱宰相。
自唐開元以來,郭子儀李光弼相繼以平章事為節度使,謂之“使相”,而宰相之職擠於他官自此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