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山

佛祖山

佛祖山位於天門佛子山鎮境內,距市區23公里,佛子山集鎮約二公里,以山脊為界,南屬天門,北屬京山。它由子弟山(一稱枝提山,又名金杯山)、壇山(一稱狀元山,俗稱團山)、火門山(佛子山)、臥虎山、龍尾山等五座山峰組成,狀似一個巨大的玉如意。面積931.9公頃,海拔191.5米。山體呈東西走向,為天門最高點。佛子山頂有佛祖廟遺蹟,存有佛祖釋迦牟尼寶座與腳踏墨玉,山腰有古戰壕,東南坡有元帥台,山下有陸羽塘(原稱夫子堰。為陸羽老師鄒夫子所修。面積約兩公頃)等遺蹟。其中墨玉寶座高1.5米,寬1.8米,傳為佛祖由天門山口下界傳教時所坐;蓮花寶座,是一個圓形的天然石蒲團。直徑約1.3米,厚約0.4米。

佛祖山
天門市名源於城西北25公里的天門山群落。天門山與佛祖山雙峰相峙,中空如門,故名天門。傳說嫦娥奔月、八仙之一的韓湘子得道升天均是從天門上去的,至今還留有嫦娥奔月墩和韓湘子故居。天門還是各路神仙上天下界的必經之處,佛祖釋迦牟尼當年便是從這裡下界到佛祖山收徒布教的。
據康熙《天門縣誌》、《天門縣地名志》(1982年版)、新編《天門縣誌》(1989年版)記載:相傳佛祖釋迦牟尼看中江漢平原北部群山競秀,瑞氣繚繞,認定是塊福地,特踏祥雲從天門下界光臨此地。他睜開慧眼一看,到處荒山窮壤,水枯田裂,百姓貧苦不堪,不覺慈心大發,口念"阿彌佗佛",便左手一點,金光閃處,成了一座金杯山(又稱子弟山);再一點,清泉漫涌,匯成陸羽泉;右手一揮,形成一座寶塔山(即狀元山,俗稱團山);雙手一揮,使群峰聳立,綠水環繞。佛祖寶座正處於群山環抱的主峰山腰,所以,叫做佛祖山。
志書載:唐朝名僧慧能,慕名專程從廣東來到佛祖山下,化緣建立龐大的佛祖寺;其師兄神秀不服,便從當陽玉泉寺尋來,與慧能鬥法,引來上萬僧侶雲集,兩人鬥法難解難分。竟陵西塔寺長老智積禪師便請來慧能與神秀的師父、禪宗五世祖弘忍大師裁決。弘忍出了一道題:誰能準確地說出佛教真義,誰便可得道成仙。神秀搶著說:徒弟把佛家學說歸納成四句偈語,"身是菩堤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弘忍聽後,沉吟良久,然後念了兩句:"阿彌佗佛。"慧能說:"徒弟對佛學的理解,也歸納成四句偈語,只是意見與師兄相反:菩堤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聽罷深為讚許,連說"善 哉!""善哉!"因為弘忍認為慧能對佛教的認識深透,便以衣缽相傳,慧能後來成為了禪宗第六世宗主。神秀後來也潛心佛事,成了佛教北宗教主。由於慧能與神秀均為佛祖子徒,後以,此山又名佛子山。
佛子山下陸羽塘面積約兩公頃,水質清澈,碧波蕩漾,魚蝦遨遊。佛子山頂有佛祖廟遺蹟,存有佛祖釋迦牟尼寶座與腳踏墨玉,山腰有古戰壕,東南坡有元帥台,金杯山上有景點陸子讀書處、陸羽泉、陸羽亭、陸羽祠,四個景點(茶聖陸羽青年時在天門山求學於鄒夫子)連成一線排開,以及漢光武憩息的溱手崗,龍尾山上有傳說美麗的老虎洞(楚國令尹子文降生於此洞,老虎以虎奶餵之,後子文成就一番大事業)、虎嘯崗,整個風景區自然人文景觀豐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