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咒語

佛教咒語

佛教咒語(陀羅尼),為一種記憶術。法力會隨著心的清淨而增強,會隨著心的散亂而減弱。佛教的咒語,又名陀羅尼,梵語dha^ran!i^ 之音譯。又作陀憐尼。意譯總持、能持、能遮。即能總攝憶持無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換言之,陀羅尼即為一種記憶術。大智度論卷五、佛地經論卷五載,陀羅尼為一種記憶術,即於一法之中,持一切法;於一文之中,持一切文;於一義之中,持一切義;故由記憶此一法一文一義,而能聯想一切之法,總持無量佛法而不散失。陀羅尼能持各種善法,能遮除各種惡法。蓋菩薩以利他為主,為教化他人,故必須得陀羅尼,得此則能不忘失無量之佛法,而在眾中無所畏,同時亦能自由自在的說教。

基本信息

佛教咒語總序

關於咒語的讀音簡示及咒語真言中常見字注音簡選。
佛教咒語(陀羅尼),為一種記憶術。法力會隨著心的清淨而增強,會隨著心的散亂而減弱。
佛教的咒語,又名陀羅尼,梵語dha^ran!i^ 之音譯。又作陀憐尼。意譯總持、能持、能遮。即能總攝憶持無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換言之,陀羅尼即為一種記憶術。大智度論卷五、佛地經論卷五載,陀羅尼為一種記憶術,即於一法之中,持一切法;於一文之中,持一切文;於一義之中,持一切義;故由記憶此一法一文一義,而能聯想一切之法,總持無量佛法而不散失。陀羅尼能持各種善法,能遮除各種惡法。蓋菩薩以利他為主,為教化他人,故必須得陀羅尼,得此則能不忘失無量之佛法,而在眾中無所畏,同時亦能自由自在的說教。
法力會隨著心的清淨而增強,會隨著心的散亂而減弱。
如: 南無多寶如來
南無妙色身如來,
南無廣博身如來
南無離怖畏如來
最後祝唵嘛呢叭咪吽!

什麼叫咒?英文叫MANTRA。咒也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它有四個意思。
第一個意思,所有的咒是鬼神王的名字,好像毗舍遮、鳩槃茶都是鬼神王的名字,你念鬼神王的名字,那小鬼小神就老實了。為什麼呢?啊!你認識我們這個鬼王,你認識我們的神王,這小鬼小神就不敢不守規矩了。
第二個意思就好像軍中的密號似的,軍中的密號就是軍中的口令。在軍中每一天每一天的口令不同,只有自己人才知道這個口令,外邊的人不知道。好像今天的口令是“勝利”,那么整個軍隊都知道口令是“勝利”。譬如我見到你不認識,就問你口令,你說:“勝利”,這就對了,是自己人。如果我問你口令,你說:“吉祥”,這就不是了,就要開槍打。為什麼呢?你不是自己人。咒就和口令是一樣的,我們念咒,鬼神一聽,我們的口令是這樣子,所以他們就都老實了,都守規矩了。如果不是,他就要和你斗一斗。
第三個意思是一種秘語,其他的人不知道,只有這個人才知道。就好像本來有一個很窮、很微賤的人,他跑到外國去,外國人也不知道他是個什麼?他就說:“我是某某國的國王,因為軍人倒戈,國家政變,所以我跑出來到這個國家逃難。”國王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以為是真的,就把公主嫁給他,國王的女兒就和這個窮賤的人結婚了。這窮賤的人就裝模作樣以為自己是國王的身份,一天到晚發脾氣,脾氣還大得很。然後有一個認識他的人,知道他是一個窮賤的人,對公主講:“他再發脾氣,你只要說這句話:‘本來是一個貧賤的人,遠遊至他方,你何必有這么多的瞋呢?’”這么一講,這貧賤的人知道有人了解他的根底,於是再也不敢發脾氣。這咒也好像這樣,你念咒,那鬼神認為你知道他的根底,知道他是怎么回事,就不敢對你不守規矩。
第四個意思,咒是諸佛的心印,秘語。唯佛與佛才知道,其他的眾生都不知道,所以咒就不翻譯,也就是一音演說咒,眾生隨類各遵守,某一類的眾生聽到這個咒都明白,好像我們人雖然不明白,可是鬼明白,神明白,阿修羅、畜生都明白,妖魔鬼怪也明白,所以你一念這個咒,他們都老實了。
這就好像有一個國王要先陀婆,先陀婆是梵語,有四種東西都叫這個名字。四種東西是什麼呢?鹽、水、馬和大小便的東西。所以當國王說我要先陀婆,其餘的大臣也不知他是要鹽呢?要水、要馬,還是要大小便的東西?但有智慧的人一聽他在什麼時候要就知道他要什麼?吃飯的時候要先陀婆,當然不會要大小便的東西,一定是要鹽。他要走路的時候要先陀婆,一定是要馬。他渴的時候要先陀婆,一定是要水。那么看他也不渴,也不吃飯,也不走路的時候,當然就要大小便的東西。所以這咒你念出來,有智慧的鬼神一聽就懂,其餘不懂的也跟著那個懂的去做,所以咒有以上四個意思。
淨空法師對咒語的解釋,摘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
密說即佛門中常講的咒語。咒以不翻為原則,咒語有五不翻,這是唐朝玄奘大師譯場所立的規矩。(一)咒語是佛的密語,只有佛明了,等覺以下菩薩均不知其義。(二)咒語每字每句均有無量義。研究大乘經時,知道顯說的經文亦含無量義,法味無窮,久讀不厭,何況如來神咒。(三)咒中有許多鬼神名號,佛呼喚鬼神令其保佑修行人,故咒中並不完全包括世間語言。(四)咒亦為諸佛的密語,如軍中口令。誦咒無往不利,一定能得諸佛護念,龍天保佑。(五)誦咒蒙諸佛如來不可思議神力加持。有如此許多意義在其中,故玄奘大師以存其音不翻其義為準則。密為深奧難言之義,佛法中絕無秘密可言,凡是秘密必有不可告人之處,如果心地清淨,正大光明,那有秘密可言。佛法是深密,義理深,非淺根人所能理解,故稱為深密。因其義理太深,若非上根利智,即不對他說,不過有時也透露一點訊息。
經論中說到修持,勸大家讀誦為教法之一。讀誦時往往一面讀誦,一面思維經中意趣,如是則心不得清淨,思維想像研究探討都落在第六意識,決定障礙了開悟的門徑,很難成就三昧。自古以來解悟者多,證悟者少。證悟要由定慧契入,而老實人可由讀誦得到三昧,大開圓解。所以說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中人以下習氣很重的人,展開經本就會望文生義,此類根性的人讀經不如念咒,念咒不明其義,故不起分別妄想,容易得到三昧,此密法修學的殊勝處。
玄奘大師不翻密咒,我們也不必勉強解釋。古大德亦有解釋者,如前清灌頂法師在其楞嚴經註解中,對楞嚴咒有詳細的解說,密咒變為顯說,是否如法則不敢說,不過諸大德們仍以不解釋為宜。許多經典,顯說之後仍有密說,密說還是解說顯說中要義,不過言辭簡要,故又翻為總持。因此只要了解顯說就夠了,密是顯之密,顯是密之顯。咒語最重要的音要正確,所以密宗非常重視上師口傳。

關於咒語的讀音

關於咒語的讀音簡示及咒語真言中常見字注音簡選。關於咒語的讀音簡示及咒語真言中常見字注音簡選。
由於漢語系佛教、蒙語系佛教、藏語系佛教譯音差異很大;漢語系佛教各地的方音又不同,再加上古今音有別,又因多音字較多,還有傳錯的,還有讀別字的。因此,讀音不一致,在所難免。常見的不同讀法,舉例如下,供讀者參考。
怛:dá答、dān丹。
伽:qié茄、xié斜。
阿:ā啊、ē婀、wō窩、ōu歐。
囉:là辣、là拉、lá拉(陽平聲)。
訶:hē呵、hū呼、hōu吼(讀陰平聲)。
他:tuō拖、tā她。
瑟:sè澀、shǎi曬(上聲)、shí石。
釤:shān山、sǎn散。
地:dì帝、shòu受、zhài寨、sài賽。
那:nuǒ娜、nuó挪、nuò諾、nú奴、nù怒、nà納。
闍:shé蛇、sà薩。
曳:yì義、yè夜。
叱:qī七、chì斥。
儜:níng寧、lín林。
剎:chà岔、shā殺。
奢:shē賒、chē車。
雍:yōng擁、yìn印。
嗔:chēn抻、zhēn真。
縛(嚩):pó婆、wá娃、wā蛙、mó模。
堙:yān煙、yīn陰。
醯:xī西、shī詩。
咄:duō多、dū都。
斂:liǎn臉、niàn念。
瓮:wèng瓮(去聲)、yìn印。
羯:jié潔、jī基、jí吉。
爍:shuò朔、shǔ楚。
罰:fá伐、huà化。
數:shù術、tāo滔。
寫:xiè瀉、xià夏、shè舍。
悉:xī西、shī詩。
室:shì市、shī詩、shǐ始。
佛:fó、hù戶、huó活、fāi、ān安。
楞:léng棱、líng靈、lèng愣。
輸:shū書、sī司。
朋:péng棚、pìn聘。
孕:yùn運、yìn印。
穆:mù木、máo毛。
嘇:shěn審、shēn深、shēng生、sēng僧、cān餐。
謹:jǐn僅、jiān堅。
皤:pó婆、bó博、pín貧、pān攀、bō波。
嘮:lào澇、láo勞。
跢:duō多、duò跺。
拏:nú奴、ná拿。
剌:là辣、lá拉(陽平聲)。
訖:qì氣、qí其。
囊:nǎng攮、láng郎。
曷:hé合、gé格。
禰:nǐ你、mí迷、nǚ女。
廁:cè側、cì次。
磨:mó摩、mò末、wǒ我。
唵:ōng嗡、ǎn俺。
吒:zhà乍、zhā扎。
佉:qié茄、qiè切。
……

持咒須知

印光法師說:“須知律為教禪密淨之基址,若不嚴持禁戒,則教禪密淨之真益莫得,如修萬丈高樓,地基不固,則未成即壞。”〔1〕所以說,欲學經咒者,須先從持戒入手。不能住菩薩戒,也須能持五戒。況殺盜淫妄是性戒,無論你信不信佛,受戒未受戒,犯戒者都要受地獄的苦報。《七佛經》說:“若有人能受持五戒,感得二十五神侍衛。”〔2〕
有人說:“我能戒殺。”談何容易。
如廣淨法師在《信佛的基本概念》中說:“不殺生。生是眾生,包括一切有情識的動物。不得殺害有情識的眾生,叫不殺生戒。上至諸佛聖人師僧父母,下至蜎飛蠕動,微細昆蟲,但有命者,不得故殺。”〔3〕自己不殺生,亦不教他殺,見殺勿歡喜,悲憫諸眾生。亦不可從事與殺生有關的行業,如:養雞、養魚、捕捉、販賣生物等,亦不可製造和販賣殺眾生具(如魚鉤、魚網、粘網、鳥槍及捕殺小飛蟲和小爬蟲的器具藥物等)有則毀之,勿扔勿送人,且勿結殺緣,你真能做得到嗎?
有人又說:“我能守盜戒。”
偷盜搶劫之事,稍知禮儀之人,便不能為之。然細論之,若非大聖大賢,亦難免不犯。
廣淨法師說:“偷盜是未得到應允而侵占別人的所有物,或以武力強奪他人財物。從房屋、田園、珍寶等貴重器物乃至微小細物如針線等,不與而自取,即為偷盜。”〔4〕
不要說偷盜搶劫了,如以權取財,假公濟私搞回扣等,以及打單位的電話辦個人的私事,用公家的信紙寫個人的家書,皆犯盜戒。又如損人利己、放高利貸、短斤少兩、牟取暴利、走私漏稅、坐車不起票、賭博、買股票、詐欺、借錢不還,以及買東西時,多找給我們錢,竟生歡喜心捨不得退回。明知是假錢,捨不得銷毀,故意往外花等皆為盜。
不與而取人之財物為盜,不與而取畜生物亦未必不為盜。如《十誦律》云:“若取他虎殘肉者,犯小罪,由不斷望故。若取獅子殘者不犯,由斷望故。”又《薩婆多論》云:“盜一切鳥獸殘者得小罪。”小註:“今時儉世,多有俗人毀壞他鼠窟,取其貯粟、胡桃、雜果子等,準此犯罪。”〔5〕鼠類的糧食被人搶光了,它們有的因饑寒而亡,你不又犯了殺戒嗎?
還有容易被人忽略的一點就是,揀到錢物歸己所有,也算犯盜戒。那么揀到東西該怎么辦呢?《正法念處經》說:“若見道邊遺落之物,若金若銀,及余財寶,取已唱令,此是誰物,若有人言此是我物,當問其相,實者當還。若無人認,七日持行,日日唱之,若無主認,以此寶物,付王大臣,州郡令長。若王大臣州郡令長,見福德人,不取此物,後當持與佛法眾僧,是名不偷盜。”〔6〕
那么,採礦算不算偷盜呢?《成實論》云:“伏藏取用無罪。”〔7〕
但是,取用活的生物卻有罪。譬如你看見一隻飛蟲,毫不客氣的就把它拍死了,這是犯殺戒不難理解。其實也犯了盜戒。為什麼這么說呢?這是不與取。你沒有取得飛蟲的同意,就無緣無故的取了它的命,這怎么說得過去呢。
又如見色、聞聲、嗅香,心一貪戀即有所取。所以說:“人非聖賢,欲持盜戒,談何容易,但也不要知難而退。”
人物,非人及畜生物皆不可盜。更不可盜佛、法、僧物。
何謂盜佛物?
如《十誦》,偷佛舍利,《薩婆多論》盜佛像,並為淨心供養。自念云:“彼亦弟子,我亦弟子,如是之人,雖不語取,供養皆不犯罪。”若依《摩德勒伽論》云:“為轉賣活命故盜佛像舍利者,犯大重罪。”〔8〕
何謂盜法物?
如《四分律》云:“時有人盜他經卷。佛言:佛語無價,計紙墨犯重罪。”《十誦律》云:“借他經拒逆不還,令主生疑者,犯方便罪。”《正法念經》云:“若盜他秘方者犯重罪。”《唯識並決論》云:“暗取他經論讀乃至一句,皆犯盜竊文句罪。”《五百問事口訣》云:“不得口吹經塵,以口氣惡故。若燒故經得重罪,如燒父母,不知有罪者犯輕。”〔9〕如今有人把四眾弟子施捨的經書,拿去賣錢,你說:“該犯何罪?”
何謂盜僧物?
如《五分律》云:“貸僧物不還,計直犯罪。”又《觀佛三昧經》云:“盜僧鬘物者,過殺八萬四千父母等罪。”又《寶梁經》云:“寧啖身肉終不得用三寶物。”又依《方等經》云:“華聚菩薩雲,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盜僧物者,我不能救。”又《大集經濟龍品》云:“時有諸龍得宿命心,自念過去業涕泣雨淚。來至佛前各如是言:我憶往昔,於佛法中或為俗人親屬因緣,或復聽法因緣,所有信心舍施種種花果飲食,共諸比丘依次而食。或有說言:我曾吃啖四方眾僧花果飲食。或有說言:我往寺舍布施眾僧,或復禮拜如是吃啖,乃至七佛已來,曾作俗人有信心人,為供養故施諸花果種種飲食,比丘得已迥施於我,我得便食。由彼業緣,於地獄中,經無量劫,大猛火中,或燒或煮,或飲洋銅,或吞鐵丸,從地獄出墮畜生中,舍畜生身生餓鬼中,如是種種備受辛苦。佛告諸龍:此之惡業與盜佛物,等無差別,比丘逆業其罪如半。然此罪報難可得脫,於賢劫中值最後佛,名曰樓至,於彼佛世罪得除滅。”
述曰:“何故盜用僧物其罪偏重耶?答曰:隨盜一物,即望十方凡聖,上至諸佛,下及凡僧,隨境無邊,還結無邊等罪,微塵尚可知數,此人罪報不可測量。所以者何?為其施主本舍一毫一粒擬供十方出家凡聖,令其食用日夜修道,不欲供俗。是以鳴鐘一響遐邇同食,凡聖並資俱成道業,冥資施主得益無邊,惟斯福利功齊法界,招善既多獲罪寧少。今見愚迷眾生,不簡貴賤不信三寶,苟貪福物將用資身。或食啖僧食受用花果,或騎僧雜畜將僧奴用,或借貸僧物經久不還,見僧屢索反加凌毀,或倚官刑勢伺求僧過,如是等損具列難盡,靜思此咎豈不痛心。今惜不與者,非是慳惜不惠,為慈愍白衣慮受來苦。若當與者非直損俗,亦罪及知事,未來生處同受其殃。”故《佛本行經》云:“一念之惡能開五不善門。一惡能燒人善根。二從惡更生惡。三為聖人所呵。四退失道果。五死入惡道。既知不易誠為大誡。後時取受省用之也。”〔10〕
又錢物互用亦有過失。
如《寶梁寶印經》云:“佛法二物不得互用。”又《十誦律》云:“佛聽僧坊佛圖,畜使人及象馬牛羊等,各有所屬不得互用。”又《善見論》云:“佛前獻佛飯食,侍佛比丘得食,若無比丘白衣侍佛亦得食。”又《罪福決疑經》云:“初獻佛時,上中下座,必教白衣奉佛及僧,獻佛竟行與僧食不犯。若不爾者,食佛物故,千億歲墮阿鼻地獄,檀越不受師教,亦招前罪。若生人間,九百萬歲墮下賤處。何以故,佛物無人能評價故。”《四分律》云:“許此處乃與彼處,皆得罪也。”〔11〕
如:用放生款濟貧,用救災的錢修廟,甚至入了個人的私囊,以及許願不還,皆為錢物互用,犯盜戒。可不要輕視錢物互用的過失啊!如倓虛老法師的《影塵回憶錄》說:“有一個宦官人家,把救災款私吞,餓死了成千上萬的災民。後來修廟,大做善事功德。但他死後仍立入地獄。”〔12〕你說多可怕啊!
問:“何謂不犯耶?”答:“律有五種、皆謂無盜心也。一與想、意謂他與也。二己有想、謂非他物也。三糞掃想、謂無主也。四暫取想、即持還也。五親厚意、無彼此也。”
問:“何謂親厚耶?”答:“律有七法。一難作能作、二難與能與、三難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捨、七貧賤不輕。能行是七法者、是善親友也。”〔13〕
有人說:“我能持淫戒。”果真如此嗎?對於一個稍有修養的人來說,決無姦污邪淫之事。
但是,你若看見一位衣著整潔的年輕女子向你微微一笑,你能不動心嗎?你若聽了一首優美的女聲獨唱,你能不神魂飄蕩嗎?其實,一切所謂美好的東西都應捨棄。若能美色當前如畏虎狼蛇蠍,這才算具有一點修行人的清淨本色。你若心起微波,那么,你還是一個凡夫俗子。
有人說:“我的心不動。”
請不要妄言,出言即為動心。須知男人喜歡與女人同行,女人喜歡和男人說話,乃至男女之間,親友之間,稍有一絲懷念,依戀之心,意地即不清淨。
印光法師說:“最難斷者唯淫……淫則稍知自愛者猶能制而不犯,然欲其意地清淨,了無絲毫蒂芥者,唯斷惑證真之阿羅漢方能之耳。”〔14〕
《中阿含經》說:“薄拘羅乞食來八十年……未曾視女人面。”〔15〕
你能做得到嗎?
又《慧上菩薩經》說:“重勝王與女人一處為阿難所譏,時重勝王菩薩即自涌身住於虛空中去地四丈九尺……”〔16〕
你能做得到嗎?
我沒有這種神通。叫我如何利益眾生。
若有女人喜殺飛蟲,喜殺雞魚,我若好言相勸,講明因果,她或可慈心不殺。我若不聞不問,她還是要殺。你說我該怎么辦?
若為自利,如《增一阿含經》所說:“亦莫與女人,往來與言語。”〔17〕
若為利他,如《瑜伽師地論》所說:“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善權方便,為利他故……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18〕
有人說:“我不妄語。”可是他為什麼言而無信!言而無信即是妄語。妄語之人,有時既有綺語之過,又犯了殺戒和盜戒……為什麼這么說呢?請您自悟。
妄語即是說謊,我真不敢相信世界上還有不說謊的人呢。甚至有人能把謊言說得和真話一樣。你可曾知道,哄騙了別人就是哄騙了自己嗎?
為了個人的利益而說謊算犯戒。為了利益眾生而說謊是開緣,不算犯戒。譬如室內有一條蚰蜒,媽媽想拍死它,在她回身取拖鞋之際,蚰蜒趁機逃脫了。你看得一清二楚,但千萬不要告訴她,告訴她即犯殺戒,哄騙她是開緣,不算犯戒。況救一微命亦勝造七級浮屠。
還有一種人膽大包天,竟敢犯大妄語戒。何謂大妄語?應受何報?印光法師說:“又若自未斷惑,謂為斷惑,自未得道,謂為得道,名大妄語。其罪極重,命終之後,決定直墮阿鼻地獄,永無出期。”〔19〕如此痴人,何不力懺?
酒戒往往為修行人所忽略,你可曾知道,因酒醉而致殺人、偷盜、姦污、罵人者,古往今來屢見不鮮嗎?所以說,酒戒是遮戒,遮是遮止的意思。〔20〕學佛之人,不是為了利樂有情,慎勿飲酒。
《長阿含經》說:“其飲酒者有六種失:一者失財。二者生病。三者鬥爭。四者惡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損。”〔21〕
又《梵網經》說:“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中無手。何況自飲。不得教一切人飲及一切眾生飲酒,況自飲酒。”〔22〕
如此五戒,互相照應,開遮持犯,了了分明。若能嚴持五戒,再能精誠持咒,即可自利利他,利益無窮。不要說五戒難持,只須都攝六根〔23〕,即可纖毫不犯。
文獻索引
〔1〕、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二,55頁。
〔2〕、法苑珠林,〔唐〕道世撰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第一版,下略,卷第八十八,第612頁。
〔3〕、信佛的基本概念,廣淨法師著,香港佛經流通處,佛歷二五三七年印,下略,第52頁。
〔4〕、信佛的基本概念,廣淨法師著,第54頁。
〔5〕、法苑珠林,卷第七十四,第534頁。
〔6〕、大正新修大藏經,佛陀教育基金會印,1990年3月初版,下略,總卷第十七,正法念處經,卷第35,第206頁。
〔7〕、法苑珠林,卷第七十四,第535頁。
〔8〕、法苑珠林,卷第七十四,第532-533頁。
〔9〕、法苑珠林,卷第七十四,第533頁。
〔10〕、法苑珠林,卷第七十四,第533頁。
〔11〕、法苑珠林,卷第七十四,第533頁。
〔12〕、影塵回憶錄,倓虛法師著,第八章,第82-87頁。
〔13〕、盜戒釋相概略問答,弘一律師編,莆田廣化寺1987年春節印,第14-15頁。
〔14〕、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13頁。
〔15〕、大正新修大藏經,總第一卷,中阿含經卷八,第475頁。
〔16〕、經律異相〔南朝·梁〕僧旻·寶唱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0月第一版,卷第九,第49頁。
〔17〕、大正新修大藏經,總第二卷,增一阿含經卷第四,第563頁。
〔18〕、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述,玄奘法師譯,佛陀教育基金會印,卷四十一,第5-6頁。
〔19〕、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四,第40頁。
〔20〕、三藏法數〔明〕釋一如撰,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2月印,第43頁。
〔21〕、法苑珠林,卷第九十三,第650頁。
〔22〕、同上。
〔23〕、淨土五經,上海佛教協會1989年版,第62頁。

咒語目錄

往生咒
十小咒
雨寶咒
藥師咒
靜心咒
清心咒
淨水咒
觀音咒
財神咒
軍吒利菩薩咒
百字明咒
小供養咒
施殘食咒
甘露手咒
般若心咒
滅定業咒
阿彌陀佛心咒
長壽佛心咒
摩利支天咒
月光菩薩咒
日光菩薩咒
施餓鬼食咒
淨化供品咒
無能勝菩薩咒
仁王護國咒
綠度母心咒
消災吉祥咒
文殊智慧咒
阿閦佛心咒
白度母心咒
加持念珠咒
加持四小咒
報父母恩咒
不空罥索神咒
愛染明王心咒
文殊八字咒
地藏菩薩心咒
金剛薩埵心咒
作明佛母心咒
不空摩尼供養咒
寶篋印陀羅尼咒
文殊菩薩心咒
尊勝佛母心咒
虛空藏菩薩咒
大勢至菩薩心咒
如意滿願輪咒
蓮花生大士心咒
般若波羅蜜多咒
佛頂尊勝陀羅尼咒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
觀世音菩薩甘露咒
寶篋印陀羅尼經釋迦牟尼佛本尊心咒
阿彌陀佛一字心咒

六字大明咒

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OM MAŅI PADME HUM)”是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咒,源於梵文,象徵一切諸菩薩的慈悲與加持。六字大明咒是“唵啊吽”三字的擴展,其內涵異常豐富、奧妙無窮、至高無上,蘊藏了宇宙中的大能力、大智慧、大慈悲。此咒即是觀世音菩薩的微妙本心,久遠劫前,觀音菩薩自己就是持此咒而修行成佛的,佛名正法明如來。
唵嘛呢叭咪吽,亦作唵麻抳缽訥銘吽,具有微妙不可思議功德,又具無量三昧法門,一切金剛護法天龍八部,無不喜歡擁護,若此真言,著於身,觸於手,藏於家,或書於門,皆得逢凶化吉,遇難呈祥,一切所求,無不滿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