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瓜炭疽病

佛手瓜炭疽病

佛手瓜炭疽病是在佛手瓜整個種植期都有可能引發的真菌型病害,需要全程的護理,所用到的方法包括控制室溫和使用農藥等。

信息

中文學名:佛手瓜炭疽病
..

病原中文名:葫蘆科刺盤孢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佛手瓜
主要為害部位:果實

為害症狀

此病主要為害葉片和果實。開始在葉片上出現紅褐色小點,後擴展成紅褐色至紫褐色斑,病斑較少,邊緣顏色略深。濕度大時病斑上產生粉紅粘稠狀物。多個病斑相互連線致病葉枯死。果實感病,病斑圓形或不規則形,初為淡褐色凹陷斑,濕度大時有紅褐色點狀粘質物溢出,皮下果肉干腐狀。

病原形態特徵

分生孢子盤聚生,初埋生在表皮下,紅褐色,後突破表皮呈黑褐色,剛毛少,散生在孢子盤上,暗褐色,直或彎,具隔膜1~3個,大小30~75×3.3~5.5微米;分生孢子梗單胞無色、倒鑽形,大小10~20×3.5~5.5微米。有性態為瓜類小叢殼(Glomerellalagenarium(Pass.)WatanableetTamura),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子囊殼球形,直徑約110微米;子囊孢子單胞無色,在自然條件下未發現,通過人工培養或紫外線照射可產生子囊殼。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佛手瓜炭疽病佛手瓜炭疽病
主要以菌絲體或擬菌核在種子上或隨病殘株在田間越冬,亦可在溫室或塑膠溫室舊木料上存活。越冬後的病菌產生大量分生孢子,成為初侵染源。此外潛伏在種子上的菌絲體也可直接侵入子葉,引致苗期發病。病菌分生孢子通過雨水傳播,孢子萌發適溫22~27℃,病菌生長適溫24℃,8℃以下,30℃以上即停止生長。10~30℃均可發病,其中24℃發病重。濕度是誘發本病重要因素,在適宜溫度範圍內,空氣濕度93%以上,易發病,相對濕度97~98%,溫度24℃潛育期3天,相對濕度低於54%則不能發病。早春塑膠棚溫度低,濕度高,葉面結有大量水珠,苦瓜吐水或葉面結露,發病的濕度條件經常處於滿足狀態,易流行。露地條件下發病不一,南方7~8月,北方8~9月,低溫多雨條件下易發生,氣溫超過30℃,相對濕度低於60%,病勢發展緩慢。此外,採用不放風栽培法及連作、氮肥過多、大水漫灌、通風不良,植株衰弱發病重。此病南方為害不重,但北方反季節栽植的苦瓜為害較重。

防治方法

(1)做到從無病株上留種。
(2)地溫高於10℃,北方棚室以4月上旬播種為宜,苗期20~30天,生長勢強利於抗病
(3)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實行3年以上的輪作,必要時對苗床進行消毒,減少初侵染源。
(4)加強棚室溫濕度管理。在棚室進行生態防治,即進行通風排濕,使棚內濕度保持在70%以下,減少葉面結露和吐水。田間操作,除病滅蟲,綁蔓、採收均應在露水落乾後進行,減少人為傳播蔓延。
(5)塑膠棚或溫室採用煙霧法。選用45%百菌清煙劑,每667平米250克,隔9~11天熏1次,連續或交替使用,也可於傍晚噴撒8%克炭靈粉塵劑或5%百菌清粉塵劑,每667平米1kg。
(6)棚室或露地發病初期噴灑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7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400~5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60%防霉寶超微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多豐農可濕粉500倍液,2%抗黴菌素(農抗120水劑)或2%武夷菌素(BO一10)水劑200倍液、80%大生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如能混入噴施寶或植寶素7500倍液,可有藥肥兼收之效。採收前7天停止用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