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東華里

佛山東華里在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福賢路,原名“伍楊街”,以清初聚居此地的楊族和伍族姓氏命名。

東華里歷史

其後兩族相繼衰落,房產逐漸轉賣與他姓,至清乾隆年間更名為“東華里”,至嘉、道年間,遷入駱氏家族,該族的駱秉章當時在朝中為協辦大學士、四川總督,曾對該里後半段北側宅第大加修葺改造,屋宇更為規整美觀。清末時,華僑富商招雨田家族又遷入該里,招氏為市郊瀾石石頭鄉人,初經商於佛山,後轉香港創“廣茂泰”洋行,發家成巨富後,將其東華里中段南側的宅第進一步改建裝修,遂成目前之面貌。

東華里簡介

東華里全長112米,街首閘門樓尚存道光二十三年(1843)的石刻街額,街道寬闊暢順,花崗石鋪砌的路面潔淨平整。街內兩旁的宅第儼然清代舊貌,因歷來是官家富戶所居,故無論建築形式或裝修,均極為講究,門房高大,石砌台階,門牆多為水磨青磚結砌;室內的廳堂裝飾亦不俗,多有木雕屏風、花架及隔扇等高檔設定。街之前段為互相毗連的屋宇,其中尚存“伍氏宗祠”、 “招氏宗祠”、 “招雨田祠”及招氏“敬賢堂”等建築物;街後段兩旁各有小巷四條,巷內為宅第後三進的住宅,排列整齊,格式統一,均鍋耳式封火山牆,“三間兩廊”式平面布局,室內設定除個別略有改動外基本為舊貌。

東華里現在

東華里不僅是佛山,也是珠江三角洲乃至整個廣東省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城鎮街道,是研究佛山地方吏、建築史以及居住習俗等問題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1989年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佛山是中國南方一座以紡織、陶瓷、電子、家電為主導工業的現代化的繁榮城市。這裡高樓林立,商業、工業、住宅、遊樂等區域組成了一幅頗為壯觀的都市圖畫。可就在這高樓群間偶爾會夾著一條古老的小巷。從這裡,人們可以窺見昔日古鎮的風貌。

記者採訪了其中一條名叫東華里的古巷。它在老城區的中部,全長153米,首尾建有門樓,巷口很窄,不大起眼,小門樓上題有“東華里”三個字,上方刻著“道光年”(1843年),可見它已有150多年的歷史了。

據介紹,東華里原來只有楊伍兩家富戶居住,叫楊伍街。如今巷內仍有楊伍兩姓的祠堂和書舍等建築物。以後兩家逐漸衰落,最後把巷內住宅轉讓給一個曾任總督的官員居住。這位總督對東華里故宅大加修整,使房屋更為整齊。以後幾經修築,東華里便成為佛山市一條著名的街道。

我穿過小門樓,踏著一條兩米多寬的花崗岩石板路向深處走去,只見巷的前段都是毗連的尖斜鍋耳頂古屋。房屋外觀完好。巷後段多是三間兩廊住宅, 分別排列在與街道垂直的橫巷兩旁。東華里小巷兩旁各有4條橫巷,石砌路面,兩旁房屋用水磨青石砌牆,極為規整,是一百多年前佛山典型的住宅建築。

行走間,一陣孩子的笑聲吸引了我,原來這裡有一座古祠堂改成的幼稚園。我循聲走了進去。古祠堂是莊園式建築,牆上的雕塑仍然顏色鮮明。孩子們正在廳堂里圍成圈做遊戲。他們的歡聲笑語使這寂靜的古巷增添了生機。

這裡各家的門戶都有摺疊的木門,通過摺疊門不但可以看到庭院裡有老人在下棋、種花、打麻將,還可以看到居室內的陳設。這裡很多住戶的廳堂里完好無損地保留著舊式家具和古屏風等物件,顯得古樸典雅。

我訪問巷裡第一戶人家時,戶主胡老太太熱情地領我觀看了她家的住房。這是典型的傳統的三間兩廊式住宅。所謂三間,是居中的廳堂和兩側的居室。居室與廳堂間有天井,天井兩旁為廊,廊門與街道相接。開門的一側廊房一般作臥室,另一側廊房多作廚房。在堂屋的門檐下有一陳舊的長條紅木板,上面雕有花卉、鳥獸等,圖案仍十分清晰。堂屋裡除了個別的生活用品之外,其餘全是舊式的紅木家具。

“你很喜歡這個地方吧?”我問老太太。“是的,我已在這裡生活了30餘年,熟悉東華里的一磚一瓦,而且和左鄰右舍相處得也比較融洽。這裡乾淨,沒有蒼蠅和蚊子;白天巷裡十分清靜,不像高樓群里那樣嘈雜喧鬧。住平房進出門對我也很方便。不只是我,巷裡上了年紀的人都不願離開這裡搬到新樓去住。”

我拜訪的另一家是個5口之家,有4房2廳,共百餘平方米。主人許國康原來是佛山市瓷廠的技術員,已退休在家幾年,現在和老伴、兒子、媳婦、孫子生活在一起。許國康告訴我,過去住房緊張時,這100多平方米的住地被隔成許多間,最多時住過9口人家,後陸續搬出東華里,目前只剩下他們一家人了。他說:“一般年輕人都不喜歡住在東華里,嫌它缺少現代化的氣氛,他們更喜歡高樓,我的兒子也已買到一套單元房,不久就要搬進新居。那時就只剩下我和老伴了。讓人苦惱的是打掃衛生太費事了,不過不管怎樣,我也不想離開我居住了30多年的地方。”也難怪,在東華里有他的不少棋友,他們常聚在一起喝茶、聊天。在他家幾米見方的小涼台上也有他的樂趣。涼台上擺滿了他多年精心培植的大小盆景,我邊欣賞邊聽他介紹,頗有興味。

古巷東華里現在成了佛山市的一個歷史文物重點保護單位。許多中外遊客都到這裡參觀,一些電視製片組和電影廠也都到這裡來拍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