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進華

余進華:1964年9月出生,浙江溫州人,中專學歷,民建會員,浙江省政協委員、溫州市人大代表。現任溫州吉爾達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同時擔任中國皮革工業協會常務理事、溫州市青年企業家協會副會長、溫州市鞋革協會副會長等社會職務。

個人簡介

余進華簡歷:
男,1964年9月出生,漢族,籍貫溫州,中專學歷,民建會員,1983年參加工作,現任溫州吉爾達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1985年至1988年,在溫州黎一皮鞋長工作;1988年至1990年,在溫州雙華皮鞋廠工作,任廠長;1991年至今,在溫州吉爾達鞋業有限公司工作,任總經理。

溫州吉爾達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中國皮革工業協會常務理事,政協浙江省委員會委員,溫州市人大代表,溫州市工商聯合會副會長,溫州市鞋革協會副會長,溫州市開發區企業家協會副會長,世界溫州人聯誼總會第二屆理事會副會長。

方方正正的大臉,純樸厚道的笑容,寬大平整的腦門……這是初見余進華的第一印象。有種感覺,這張臉有點像吉爾達的商標。特別是額前的那顆痣,仿佛商標里的那顆星星,那是顆“志當存高遠”的好痣。

余進華有句經常拿來和員工共勉的座右銘:“話,說了就算;事,定了就乾;要乾就乾好。”

子承父業

1991年,二十多歲的余進華從父親余阿壽手裡接過了溫州吉爾達鞋業有限公司掌門人的重擔。從幾個人的小作坊,發展到上千人的大企業,幾十年的風雨歷程,被人們尊為“元老皮鞋壽”的父親已使企業站到了一定的高度。如何實現再次創業的騰飛,余進華面對著的是父親的厚望、員工的期待和業界的關注。

剛剛接任時,余進華心境比較複雜,深感責任重大,這種壓力一直伴隨著他。因為吉爾達既是他父親的心血結晶,又具社會屬性,無論從家族角度、還是從社會角度,管理好“吉爾達”成為余進華總經理不可推卸的責任。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剛剛20齣頭的余進華就四海為家,外出推銷父親生產的鞋子。在九江、武漢、金華等地,他開過一家又一家專賣店,實行鞋子單一商品的專賣經營。這在當時國內的業界中,可以說是較早的探索者了。

余進華回憶,當時的中國商品緊缺,鞋類產品走俏,“一些外行人看到我們的產品賣得那么好,一年賺幾十萬,買房買車,就都來(做鞋)了。” 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於行業規模的擴大,溫州勞動力緊張,原材料短缺。“這樣(外行人)就把不準用在鞋上的材料用上了。”可能很多人記得當時的溫州鞋裡有紙。余進華說,當時是允許搭配用紙的,但是紙的質量有好有壞。

於是,市場上出現了大量“一日鞋”、“晨昏鞋”,質量稍好的被稱為“星期鞋”。“名聲壞掉之前,我們也知道有人在做假冒偽劣,但都是各管各的事,而且(名聲)時間很短就壞了。”當時的余進華在武漢做市場,商品動輒便被工商部門拉走,“不需要理由,只要是溫州鞋,不論好壞。”

1993年,在溫州鞋因為假冒偽劣而遭國人喊打的風口,余進華拍板,成為第一個敢在中央電視台廣告中打出溫州皮鞋牌子的溫州鞋業企業。當時有人說,這是糟蹋錢財,不做廣告還好,做了廣告,皮鞋更沒人要,因為溫州鞋當時被國人視為“假冒偽劣”之品,而“吉爾達”卻敢打“溫州旗號”,當時不少同行好友都很不理解,並力勸余進華生產的皮鞋打“廣州、上海”等地的牌子,但余進華的回答卻很響亮:“我生在溫州,長在溫州,我不打溫州牌打什麼?”“溫州牌子遲早要重新亮出去的”。

2001年12月,吉爾達發起並承辦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信用經濟與溫州民營企業發展研討會”,余進華再次成為中央電視台等眾多國家級媒體聚焦的新聞人物。面對億萬觀眾,他坦陳心跡,公開承諾:憑良心誠信經營做生意,並向鞋業同行積極倡導“信用經濟”,以吉爾達人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自覺接受全國消費者的監督,帶頭牢牢構築溫州鞋業在國人心目中的信譽長城。

國際行走

現在的余進華,許多時間是在飛機上度過的。對他來說,出國就像探親一樣正常和隨意。地球在他的腳下似乎變得越來越小,他的足跡,已經遍布美國、德國、義大利、俄羅斯。

余進華接到第一個國外訂單是1995年。“當時我們只知道那邊(俄羅斯)市場很火,但具體怎么樣並不清楚。”而俄羅斯商人知道溫州鞋價廉物美,但並不知道那個小城在什麼地方,只能在邊境或者北京(雅寶路等市場)購買。每年,吉爾達通過中間商的交易量有四五千萬元人民幣。

幾年後,中間商與製造商們的矛盾開始加劇。中間商不斷壓低價格,而且貨款不能及時到位。1997年,不能忍受繼續被牽著鼻子的余進華與中間商決裂,代價是損失五百萬元人民幣。他將加工好的鞋運到北京雅寶路和烏魯木齊,開始了自己的國際行走。

近年來,余進華乾脆把目光直接瞄準了歐洲鞋業市場的制高點,在素有“世界鞋都”之稱的義大利,開設了一大批吉爾達專賣店,向世界頂級品牌發起衝擊。

現在的吉爾達,年外貿銷售額達數億元,占全公司經營總額的比例,已由幾年前的百分之幾,猛增到60%—70%,增長勢頭十分強勁。

國內外行銷並駕齊驅的良好經營格局,使吉爾達在“中國鞋都”獨樹一幟,獨領風騷,更使抵禦市場風浪的能力大大增強。2003年伊拉克戰爭和“非典”橫行期間,溫州鞋企普遍面臨重大的困難考驗。不少同行由於依靠訂單生產,市場經營渠道單一,停產放假,而吉爾達卻東邊不亮西邊亮,生產始終紅紅火火,產品供不應求,創出了歷史新高。

皮鞋壽

吉爾達總經理余進華的父親余阿壽,是當年為規範溫州鞋業而成立的行業商會的首任會長。

余阿壽的母親在抗戰時逃亂到鄉下得病去世了,父親因刺激患了大病,兩個哥哥去學生意自謀生路,弟妹以百來斤谷換給人家。余阿壽從八歲開始就像一個流浪兒,十歲就去賣糖果、賣水果、賣柴禾、賣草藥、賣草紙。後來給鞋師傅當學徒。

溫州解放時,他借親戚的一角店鋪擺起了鞋攤。1958年他招工進了東方紅鞋廠,當了一名正式工人。過了幾年,他生了一場大病,欠了廠里70元錢,這在當時已是一筆重債。為了還債,余阿壽躲在家裡悄悄做鞋,一天做兩雙鞋,每雙賺四角錢。但是因為有人告發余阿壽“走資本主義道路”被廠里除名。

為了生計,余阿壽挑起擔子,販賣海鮮。做皮鞋出身的余阿壽感到自己不該當魚販,還是做皮鞋。1973年揀了個日子,余阿壽在百里坊租下一間10平方米的店面,又擺起了鞋攤。老司頭畢竟是老司頭,技術好,生意也好。他還收了個徒弟,一天做皮鞋三五雙。後來乾脆在郊區辦一個鄉鎮企業的皮鞋廠。

余阿壽帶了一個又一個徒弟,實實在在地把自己的本事教給徒弟們。結果十六個嫡傳弟子中,有十五個現在是鞋廠的老闆。

真正讓余阿壽出名的,是在1988年6月,溫州市鹿城區鞋業協會成立,這是溫州市第一個行業公會。余阿壽以他在溫州鞋業界的人緣、聲望和資歷,當選為鹿城區鞋業協會會長。

在“中國鞋都”溫州,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在上規模的鞋企中,以“溫州”兩字冠名的企業已不多見了。目前大概僅有吉爾達一家了。每談及此,余進華沒有自卑於人,而是別有一番令人迴腸盪氣的見解。他說,出生在溫州,成長在溫州,為自己是一個溫州人而備感驕傲和自豪。溫州已由過去“假冒偽劣”的代名詞,成長為了一個聲名顯赫的區域品牌。溫州的含金量在不斷上升,必將會有力地推進企業的品牌國際化。

吉爾達是一個家族式的企業。基本退居二線的余阿壽,10多年前就將企業交給了兒子余進華掌管。女兒余敏和女婿李國華分別管理生產、產品開發和國際貿易。他們出生在“鞋王”世家,從小就跟著余阿壽學做皮鞋,耳濡目染,對生產技術的研究和對皮鞋風格理念的把握,堪稱一流的專家。在他們的辦公室里,以及吃飯午休的地方,都擺放著一堆堆技術人員最新設計的鞋款,他們不時地觀察評點。那種對皮鞋的專注研究,已浸潤了他們的精神生活,仿佛成了生命的一部分。

目前,余進華的兒子在溫州一個重點學校念書,一般早上花10塊錢打車到學校,下午則自己走40多分鐘的路回家。每天的零用錢控制在5塊錢左右,回來還要報賬。中午和同學們一道在學校食堂吃飯。一次,兒子因為人太多,不想排隊了,到外面花幾十塊錢吃了一頓麥當勞,結果遭到了父親的批評。

余進華8余進華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