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現象大盤點

余秋雨現象大盤點

《余秋雨現象大盤點》,作者是古遠清 ,由河南文藝 出版社於2005年出版。描述的是本書彙編了學術界不同看法和相關報導,並作了獨到的評點,還公布了鮮為人知的史料和證據,從而解構了余秋雨一貫“站在正面”的神話。這可謂是對十多年來“余秋雨現象”的總盤點,不僅有史料價值,而且對研究“文革”文化也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2004年夏天,余秋雨曾說要封筆,要徹底告別中國文化界,在海內外傳媒上鬧得沸沸揚揚,這是真的嗎?這與學界對余秋雨散文的評價所經歷的“從頌歌合唱到罵聲如潮”的過程有無關係?余秋雨在“文革”中到底有無做過“四人幫”的御用寫手?他是如何從“文化苦旅”邁向“法律苦旅”的?他的“法律苦旅”是“圓滿結束”,還是徹底破產?被稱為“世界華文文化界最火爆的一件事”的余(秋雨)古(遠清)官司,他是贏還是輸?才思敏捷的他,文品和人品有無缺陷,有無順手牽羊剽竊過別人的文章?他去年揚言要“自殺”,是肉體自殺,還是精神自殺?他的自傳《借我一生》,有無改寫、偽造他的“文革”歷史?本書彙編了學術界不同看法和相關報導,並作了獨到的評點,還公布了鮮為人知的史料和證據,從而解構了余秋雨一貫“站在正面”的神話。這可謂是對十多年來“余秋雨現象”的總盤點,不僅有史料價值,而且對研究“文革”文化也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編輯推薦

後來在“文革”中,他(余秋雨)是一時積極跟著走的,但可以原諒。

——李澤厚(美學大師)

我曾勸他(余秋雨)對自己在寫作組的所作所為也好好反省,做點自我批評,這對他是無損的。但這傢伙竟置之不理,難怪有人說他是“老虎屁股摸不得”了。

——夏其言(原中共上海市委駐寫作組清查組組長)

我注意到,不少當初參加造反活動起家的人,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鑑定和處理,因而以後出現了不應該發生的現象。我認為在這次整黨中對“三種人”觸動得太少、研究得太少,結果有些“三種人”或者應該在整黨中受教育的人真的矇混過了關,反而神氣了起來。余秋雨向余傑擺老資格,說他太年輕了。我85歲了,也擺一擺老資格,翻一翻陳年老帳。

——于光遠(原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我跟余秋雨是朋友,希望他打破心理關口,正視真相,繼續靜心寫作。

——董橋(香港散文家)

總的說來,余教授從文壇走向法庭,說明了他走的是離開文學的道路。依靠法庭去解決文藝批評之爭,是不恰當的。一個作家如果只靠法庭去爭“名譽”,那么,該文人已走向末路了。

——譚大珩(評論家)

誰更有資格講法律?誰應當被推上法庭?最有資格講法律的,不是余秋雨,而是“文革”中的受害者和他們的家屬;而應當被推上法庭的,不是那些探求歷史真相的學者,而是“文革”中的“拳頭打手”和“文字打手們”。

——為君捶碎黃鶴樓(網民)

作者簡介

古遠清,男,漢族。廣東梅縣人。武漢大學中文系畢業。現為中國新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世界華文文學研究所所長,湖北經濟學院藝術與傳播學系特聘教授。在中國內地、台灣、香港及吉隆坡出版有《中國大陸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台灣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咬嚼”余秋雨》、《古遠清自選集》等著作。多次赴台港澳及東南亞各國、澳大利亞講學或出席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2年,文化名人余秋雨狀告他研究“文革”歷史問題名譽侵權,索賠160萬元人民幣。這場官司被列為2002年中國文化官司榜首,與2003年8月以余秋雨自動放棄侵權指控和索賠而告終。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余秋雨”是誰

第一節 貼滿各種文化標籤

第二節 “最酷的作家”

第三節 與炒作分不開

第四節 受到批評最多的文人

第五節 “魔術大師”與“拳擊大師”

第二章 天上飄著余秋雨

第一節文化口紅?文化口香糖?

第二節煽情主義的話語策略

第三節 行走在苦難和甜蜜之間

第四節 日益明顯的模式化

第三章 不放心的文化之旅

第四章 《山居筆記》指謬

第五章 “開始寫小女人散文了”

第六章 硬傷累累

第七章 “深圳讚歌”質疑

第八章 嶽麓書院事件

第九章 余秋雨與名人

第十章 《余秋雨教授敬告全國讀者》

第十一章 幫倒忙的媒體

第十二章 在上海作家協會選舉和評獎中失利

第十三章 從“文化苦旅”邁向“法律苦旅”

第十四章 余秋雨麻煩纏身

第十五章 “余古官司”備忘錄

第十六章 余秋雨與說謊

第十七章 余秋雨與剽竊

第十八章 “咬嚼”余秋雨

第十九章 先監督“文化公眾人物”

第二十章 《借我一生》引發的衝擊波

第二十一章 媒體“群毆”余秋雨

第二十二章 余秋雨的“苦旅”還未終結

書摘

書摘

“余秋雨”是誰?

他是20世紀90年代受到高度評價的同時,又遭到最嚴格的審視、挑剔和受到最苛刻的評價以及最尖刻的嘲諷乃至謾罵的上海作家。

人們懷念1992年的余秋雨。那時候,余秋雨的名聲還沒有那么高,他的文章沒有“深刻的故意”,沒有“經霜的冷峻”,沒有“文化散文”的高帽,沒有“文化明星”的重負;那時,只有文化,只有苦旅。在王永飆一類讀者的手中,余秋雨作品被他們小心地撫摸,以至感嘆“好文章值得一讀再讀,好朋友值得一聊再聊,好情人值得一愛再愛”。可後來人們發現,《文化苦旅》之後的余秋雨,他寫的文章不再像過去那樣是好文章,其人也不像以前那樣是“好朋友”,更不是值得一愛再愛的“好情人”。之所以有這樣的感受,和余秋雨不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個廣義的文化人,一位善於炒作的明星式作家有關。

以《千禧日記》為例,媒體把作者炒作為“文化巨匠”、“文壇精英”。正是這位“博學”的文學大師,在困居塔上多年的學術研究之後,睡眼惺忪地騎上了散文的毛驢在華夏大地上“苦旅”,在遠離塵囂的“山中”寫筆。他站在幾乎與上帝同樣的高度,追問在中國文化史的大殿里安睡的先人們,不斷對華夏文明發出悲憫的感嘆。“他跟超然對話,然後以此教育世紀末的今人。”

余秋雨不僅是“博學”的文學大師,還在散文中以哲人面目出現。讀他的散文,總仿佛看見一個歷史的哲人,沉思著跋涉在大自然的山水、江河、廢墟、小鎮、古殿、廟宇……之間,在哲人飄然走過的路上,無不留下對文靈魂和人生秘諦的沉重思考。或像有的評論者形容的那樣:“他老是背著手,低著頭,皺著眉在慢慢踱著。其基調永遠具有學術權威口吻的居高臨下

,遺老遺少式的弔古傷今,牧師布道式的悲天憫人,並且還夾雜著舊式文人特有的似乎聊充排遣之用的故作通脫。”

不管是“博學”的文學大師還是哲人,余秋雨均以自己所擁有的哲人的洞見力和一個藝術家的感受力做基礎。他有一套聰明的敘述策略,如對古典文明,明明揮手拜拜,卻又滿懷戀情;好像在否定,又好似在賞玩。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做法,確能惹得讀者的喜愛,以至在台港兩地颳起一陣陣余秋雨鏇風,讓台灣文壇重鎮余光中對隔岸同宗的余秋雨作出這樣高的評價:“比梁實秋、錢鍾書晚出30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舉重若輕,衣袂飄然走過了他的《文化苦旅》。”

作為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的余秋雨,他寫的文化氣息甚濃的作品,被學界稱之為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