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慈度

余慈度

余慈度(Dora Yu,1873年-1931年)是中國20世紀初期著名的華人女基督教奮興(Pentecostal)布道家。出生於浙江杭州,是一個富裕人家的獨生女。她20歲時,家人送她到英國去讀醫科。在海船上據稱她受到耶穌基督的呼召。當船靠馬賽時,她突然決定放棄醫生職業,並且下船,然後返回中國,去作一個沒有任何固定收入的傳道人。

基本信息

人生簡介

余慈度(Dora Yu,1873年-1931年) 浙江杭州人,西方的傳教士中被公認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布道家」 。中國第一批跨文化宣教士之一。

人物生平

祖父是一個篤信孔孟之道、富有而頗具名望的鄉紳。

其父原為外科醫生,曾在清軍中任軍醫,後被太平軍俘虜,遂被留在太平軍中救死扶傷。

太平天國敗亡後,余父棄醫,入杭州一神學院進修,而後成為美國長老會的牧師。

余慈度日後曾回憶說:“實在感謝神,是他使我生在一個基督徒的家庭中,在當中被撫養長大”。父親的慈愛在她一生中有極大的影響,造就岀她仁愛、謙卑的品格。她心地仁慈,尤其對老人、弱者和窮人特別有愛心。她嚴肅平實,謙卑誠實,雖有時被人譏笑為不懂世故,她卻認為自己只是簡單易碎的瓦器,相信神會以聖靈充滿並賜予大能。

1878年,和姐姐一起到長老會所辦的兒童日校讀書,從那時起,她就已經開始學習禱告,對神懷著一顆單純的信心。她日後作見證說:“自從我能記事開始,我就每天學習向神禱告。我很少忘記這樣做。對我來說,基督乃是一個實在具有位格的神。我的姐姐在夜間常常因為黑暗而害怕,但是我對自己說,既然有耶穌與我同在,我為什麼害怕呢?”。

1888年,余慈度15嵗時,離家到蘇州博習高等醫學堂學醫,那時她的名字叫俞靈芝。

1893年,家人送她到英國去讀醫科。在海船上據稱她受到耶穌基督的呼召。當船靠馬賽時,她突然決定放棄醫生職業,並且下船,然後返回中國,去作一個沒有任何固定收入的傳道人。

1896年她和石馥梅成為蘇州博習高等醫學堂的首屆女畢業生。

1897年10月,她隨美國南監理會"婦女海外布道會"的甘博師母(Mrs. Josephine P. Campbell)去韓國宣教。

1899年4月,因健康原因,余慈度回國就醫,最終靠禱告病得醫治。

1900年1月重返韓國漢城繼續其宣教工作,直接參與教育、醫務以及傳福音等事工。由於教會人數增多,她和甘師母的日常工作量增加了三倍。她協助甘師母創立了“培花學堂”;

1901年春,她們又一起建立了“茶洞禮拜堂”(Louisa Walker Chapel),余慈度作為該堂主要傳道人有一年半之久。長期勞碌,使她的身體大受虧損。

1903年10月返回中國。

1904年,余慈度放棄行醫,開始憑信心全時間事奉主,她是中國教會最早脫離西方差會金錢供應,而完全憑信心生活的傳道人。

1907年冬她經歷了一次聖靈充滿後,便投入到復興的大潮中去。

她把1908 年稱為她蒙神呼召的新階段,她的布道範圍遍及南方各省。

1909年5月,她出版了中國教會史上最早的一本《奮興布道詩歌選集》。

在1910年代末,中國教會復興運動形成了“北有丁立美,南有餘慈度”的局面。

余慈度講道和事奉的能力,在於她渴慕追求聯於元首基督。她所追求的目標是,要一直活在神的面前,讓神來“純潔我的思想和話語”,這樣才能保持“我在神面前的生活和我在人面前的生活的一致”。她在禱告中向神如此祈求:

(1)求神“一直保守我活在屬天的境界裡”;

(2)求神“使我不住地向罪算自己是死的,向神算自己是活的”;

(3)求神“賜給我順服的靈,像嬰孩般遵從神的旨意”;

(4)求神“使我常常被神占有,常常考慮到別人的需要”;

(5)求神“用他的愛浸透我,好使她能夠像神一樣去愛人”;

(6)求神“使我以神的觀點去看今世的事物,一直儆醒等候主榮耀的再來”。

余慈度在復興大會上經常引導信徒看見:一個基督徒不僅要常常對付自己以往所犯的罪,更要天天過勝過罪的生活。她雖然是個大有能力的布道家,但她卻謙卑、真誠地說:“縱然我在許多事上仍然很幼稚,也很愚昧,但是神竟然用我微弱的見證把祝福賜給他的子民”。

1909年,余慈度看到日益增長的教會的需要,自己募款在上海創建了“查經祈禱處”,這實際上是一所聖經學校,其特點就是建立在聖經和禱告的基礎上。

1910年12月,她參加了第一屆全國布道協會在漢口召開的大會,並做了婦女工作的專題演講。

1916年隨著新校舍建成,正式改名為“ 江灣聖經學校”。

余慈度繼續應邀到各地帶領奮興會:

1911年在蘇州,1912年和1913年在寧波。

1919年,余慈度和知名女宣教士安汝慈(Ruth Paxon)一起加入了“中華國內布道團”。共同的追求與事奉,把她們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據稱她的講道非常有能力,當她講道時,聽眾前面地上都是一排一排的淚水,引領了許多人因她悔改歸主。

1920年,她被邀請到美以美會福州天安堂講道,後來布道人倪柝聲及其母親倪林和平都是在她的布道會上受感動,痛徹的悔改認罪,從此成為熱心追求的信徒,並隨即到余慈度的聖經學校學習。不久之後倪柝聲發起了影響全球的地方教會運動。

1923年,為滿足聚會崇拜的需要,伯利恆會堂在校園內落成,著名奮興布道家古約翰(Jonathan Goforth)親臨獻堂禮並致詞。此外,余慈度還在冬、夏兩季開辦查經培靈會。

1924年元旦,余慈度參加了在上海虹口狄思威路715號的林安德(Dr.Henry M.woods,美南長老會牧師,中文聖經百科全書的編者)住宅舉行的環球復興禱告運動(World Wide Revival Prayer Movement)的第一次禱告聚會,當時有20多位在中國上海的基督教領袖參加了這次禱告聚會,包括美北長老會的路崇德牧師(Dr.Walter Lowrie,中國長老議會會長)、美南浸信會的萬應遠牧師夫婦(Dr.And Mrs.Robert Bryan),美南長老會的吳板橋牧師夫婦(Dr.And Mrs.S.1.Woodbridge)、宣道會的伍恩素(Ethel Woodberry)和伍恩蘭(Ora Woodberry)兩姊妹、伯特利教會的胡遵理、和安汝慈(Ruth Paxon)、戴衛斯(Edith Davis)等,他們同心合意,一起為環球的復興禱告。

林安德師母帶領的姊妹禱告團,包括余慈度、安汝慈、戴衛斯、石美玉、伍思蘭、胡遵理等。她們一直為著中國教會的復興禱告。她們認為,環球復興禱告運動在中國的上海發起,故此她們求神先復興中國,再進一步復興全世界。這個運動的負責人有林安德、路崇德和中國內地會的監督何斯德(D.E.Nostc)。

1925年春天,環球復興禱告運動在余慈度所主辦的江灣聖經學校舉行靈修聚會,由余慈度講“七個時代。”到6月,在蘇州路的新天安堂舉行復興聚會,由魏克斯牧師(A.Paget Wikes)講道,又邀請福州無教派的王載擔任翻譯。聚會一連舉行了50多天,不少後來著名的傳道人,如計志文、趙世光等都是在這次聚會中被感動獻身。

1927年,余慈度應邀赴英國參加著名的開西大會(Keswick Convention),並擔任主要講員。

由於“開西大會”致力於追求基督徒的聖潔與成聖生活,推動全球的宣教運動,以及恢復基督身體的合一,因此被視為普世教會追求屬靈最高境界的象證。

余慈度在演講中籲請會眾警惕新神學的危險,並呼籲西方教會阻止派送新神學派宣教士到中國去。她的發言被刊載在英國著名的教會雜誌《億萬生靈》(China's Missions)和《基督徒報》(The Christian)上面。在長期的事工合作中,她與內地會的領袖們也建立起密切的關係。

1929年離開英國,經美國返回上海。

1930年,余慈度將房產捐出做為中華神學院的院址。

1931年,余慈度患乳房癌在江灣去世。

在其安息禮拜上,胡蘊琳——中國教會1930-1940年代女布道家,受感奉獻終生給主。

著作

《成聖六課》

著者:A. S. Worrell

譯者:余慈度

傳記

余慈度-20世紀中國教會復興的先驅 余慈度-20世紀中國教會復興的先驅

《余慈度--二十世紀中國教會復興的先驅》

吳秀良(波士頓學院歷史系教授)

美國比遜河出版社

ISBN:9780970341204 繁體橫排

《余慈度傳》

吳秀良(波士頓學院歷史系教授)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14495簡體橫排

圖書簡介

中國教會中,沒有餘慈度,就沒有倪柝聲。

倪柝聲說:「我是因一個姊妹得救的。」--這個姊妹就是余慈度。

余慈度姊妹與中國教會的復興淵源在?她如何為神所使用?本書透過史學家的蒐集與研究,值得您一讀再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