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市橋

佘市橋已有700餘年歷史,在2000年由常德市人民政府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佘市古橋
位於臨澧縣佘市橋鎮的佘市橋已有700餘年歷史,在2000年由常德市人民政府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佘市橋的基本情況
佘市橋位於湖南省臨澧縣佘市橋鎮,在臨澧縣城西13公里處,呈南北向橫臥在澧水支流道水之上。原稱道源橋,因附近佘姓人居多,漸以佘氏橋名之;後因集市興起,便以佘市橋為名流傳至今。
佘市橋為九孔連拱石橋。據《安福縣誌》(臨澧縣在1914年前稱安福縣)等古藉記載,南宋寶慶元年(1225年)在今余市橋原址建成石墩木樑橋。南宋鹹淳4年(1268年)建成石墩石樑橋。元至順2年(11331年)開始取12公里外的太浮山之石,改建余市橋,到元至元2年(1336年),建成一座2堤8墩9孔的連拱石橋,高8.6米(二丈六),寬9米(二丈七),長83.3米(25丈余)。橋上有屋,計26楹,中建4閣,左右為軒,南北為門,還建有石浮屠2范,金犀3琢,石犀4座等。建成時由元太史揭曼碩作《道源橋記》。清乾隆56年(1791年)洪水沖毀4墩,橋上建築蕩然無存。乾隆59年(1794年)橋體按原制補修,,並加高至9米(二丈七),加寬至10米(3丈),兩側建石欄。現存余市橋的主要部分是1336年所建橋體的“真實的遺物”。
1964年,臨澧縣人民政府在原石質橋面上加鋪鋼筋水泥。,拆石欄建水泥柱欄,並在橋南增建2孔,將橋面向南延長20米,使之成為公路橋,擔負著臨澧縣一佘市橋鎮一白洋湖鎮—石門縣這條地區主幹公路和佘市一青山、佘市一文家等縣級公路的過橋運輸任務。40年來,載重汽車來回穿梭其上,負重不毀。
佘市橋的文物價值
(一)建成時代。佘市橋與18座全國重點古橋文物相比,其建成時代之久遠居第9位;與7座石拱橋相比,居第6位。但是,與2座同樣類型的連拱石橋相比,寶帶橋建成於明正統11年(1446年),比余市橋晚110年。盧溝橋雖然始建於金明昌3年(1192年),但原橋毀於洪水,明正統9年。(1444年)重修,後又毀於洪水。現存盧溝橋是清康熙37年,(1698年)再次重修的。余市橋基本上是1336年建成的原橋“遺留下來的真實的遺物”,比盧溝橋最後重建的時代要早362年。因此,佘市橋是目前已知全國建成時間最早的連拱石橋。
(二)規格。佘市橋長83.3米,只比兩座連拱石橋的長度小,但比其他16座古橋長得多。長度作為古橋規模的標誌之一,只受制於橋址的自然條件。而橋的寬度,則不僅是規模大小的主要標誌,而且是封建社會中橋樑規格(等級).的表現。重要路橋的寬度大小往往要經過官府審批甚至御批的。佘市橋初寬9米(1336年);僅次於趙州橋(趙州橋的寬度,一說9.6米,—說10米); 1794年加寬至10米,則與趙州橋同寬了。可見,佘市橋是目前已知全國最寬或最寬之一的古橋文物,在其建成時代具有很高的規格,在當時的政洽、經濟、交通、文化上具有特殊的意義,是一座罕見的古橋。
(三)科技與工藝。從橋面以上的建築看,風雨橋和石樑橋具有很高的文化和工藝價值。但從橋體本身看,石拱橋的科技與工藝價值在祖國以至全世界的建橋史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國現存最早的趙州橋,其大孔套小孔的空腔式結構是世界橋樑史上的一項偉大創舉。一般說來,連拱石橋的科技含量和工藝要求相對還要高一些。在連拱石橋中,佘市橋的單拱跨度大於寶帶橋。佘市橋橋型端莊大方,設計精巧,施工嚴謹,以至近670年來基本保持原建築時的結構和外貌。在全國重點保護古橋文物中,只有盧溝橋曾經當作城鄉機動車輛的交通要道,但北京市人民政府早已明令禁止各種車輛在其上通行了。而余市橋作為多條公路的樞紐,超載重型汽車繁忙賓士其上,是全國唯一還在為現代公路運輸服務的古連拱石橋,40多年來長期經受重壓強振而依然昂首屹立,足見其科學技術價值和施工工藝水平之高,這不能不說是我國古橋的奇蹟。
佘市橋是一座目前已知歷史最久、規格最高、科技和工藝獨居一格、質量最優的古連拱石橋,是華夏大地上現存為數極少的古連拱石橋的典型代表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