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村村

何村村,隸屬於陝西省高陵縣通遠鎮。有村人口2000人 。村人均收入突破萬元,主要以蔬菜大棚為支柱產業。

基本信息

陝西省高陵縣通遠鎮何村村

何村村地處高陵縣通遠鎮,是西北有名的宗教教區,當地民眾有二三百年信奉基督教、天主教的歷史。全村8個村民小組,在近兩千村民中,過去最多時有教民600餘人。近年來,村黨支部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組織引導廣大農民在發展生產、富民強村中轉變觀念,樹立新風,追求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他們形象地說,新農村建設使村民信黨信錢不信教。何村過去民眾信教多、治安不好,根源是一個“窮”字。加之從事傳統的農業生產,村民農閒時無事可乾、無錢可賺,部分村民就到教堂尋找精神寄託。近年來,在開展黨的先進性教育過程中,該村黨支部認為,只有發展生產、富民強村,才能從根本上解脫民眾對宗教的依賴。特別是2006被確定為市級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後,該村黨支部充分發動民眾,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帶領民眾脫貧致富,並在發展經濟中服務民眾、引導民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黨組織的凝聚力、感召力不斷增強,組織陣地得到進一步鞏固。2007年與2002年相比,村人均收入由3800元增長到11000元,黨員人數由27名發展到71名,信教民眾也下降到了50餘人,且都是六、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何村黨支部的主要做法是:(一)選準發展路子,實現富民強村。1992年何村新的支部班子成立後,結合當地實際,經過認真研究,決定借鑑山東壽光經驗,把發展大棚蔬菜作為民眾致富的路子。十幾年來,支部帶領黨員乾,黨員幫著民眾乾,促進了大棚蔬菜業的快速發展。成為市級新農村建設示範試點村後,更進一步促進了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目前全村已建蔬菜大棚2612棟,人均1.3棟,全村90%以上的勞動力一年四季都忙於大棚蔬菜的生產銷售,大棚蔬菜已經成為何村民眾增收的支柱產業。2007年,村人均收入突破萬元,已有300多戶民眾新建了樓房,30多戶民眾購買了小汽車,並對全村道路全部進行了硬化、綠化、美化、亮化。隨著村經濟的發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偷小摸、封建迷信等不良風氣已經被民眾建大棚、奔小康的熱情所取代,家家戶戶一門心思圍著大棚轉,想方設法致富,參與宗教活動的民眾逐年減少。用何村民眾自己的話說,“發展大棚蔬菜讓我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信教又掙不來錢,我們是信黨信錢不信教”。(二)創新活動方式,全程跟蹤服務。近年來,何村黨支部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和活動方式,深入開展“雙培、雙強、雙示範”和“一聯三”活動,充分發揮黨員的示範帶動作用,按照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和市上提出的“六新”標準,以打造生產發展體系、新型銷售體系、為民服務體系、民主管理體系為重點,著力推進新農村建設。村黨支部圍繞大棚菜生產,建立完善“支部+協會+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為民眾提供從建棚、種植、嫁接到最後銷售的“一條龍”服務,幫助民眾協調解決建棚貸款、項目資金補貼、連片開發以及水、電、路基礎設施建設等生產發展中的具體問題,並投資40多萬元建起大型無公害蔬菜批發市場,同時成立配菜中心和淨菜包裝公司,定期組織農民經濟人外出開闢市場,聯繫客商,解決了蔬菜銷售問題。這一系列實實在在的服務,為民眾排了難、解了憂,民眾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從內心對黨組織感激和擁護。(三)堅持以人為本,塑造新型農民。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過程是一個教育人、發展人、提高人的過程。何村黨支部堅持把提高村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作為一項長期任務,定期組織民眾學政策、學技術、學文化、學法律,近兩年共舉辦各種專業培訓35場,培訓人數達6000餘人次。針對民眾越來越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支部多方集資建起了村文化廣場,配備了碟機、音響、舞燈等設備。農閒時節,組織民眾到村委會廣場扭秧歌,辦舞會,練太極;節慶期間,組織開展慶七一晚會、退伍軍人聯誼會、元宵節晚會、老年節茶話會等系列活動,用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取代了過去打麻將賭博等現象。在帶領全村大多數民眾富起來後,黨支部沒有扔下殘疾人和困難戶不管,先後幫助村里10多戶殘疾人和困難戶建起160多棟大棚,給他們傳技術、幫生產、促銷售,使他們的日子都逐漸好了起來,切身感受到了組織的溫暖。正如曾經信教30多年的殘疾村民馬明所說,“我今天的好日子是共產黨給的,我真心實意地信黨不信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