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景春

何景春中國著名的企業家,經濟人物,“中華老字號”企業被國家首批認證。

基本信息

生生不息的運河滋養著不老的玉堂。三百年老玉堂,這個在我們濟寧人的記憶深處沉澱著的特定的文化符號,11月7日,作為“中華老字號”企業被國家首批認證。在全國首批認證的430家中華老字號企業中,玉堂又以強勁的實力在“中華老字號品牌百強”中折桂,這於一座城市、乃至我們的城市精神而言可謂

是莫大的
福祉。在國內千餘家老字號九成難以為繼的窘境裡,濟寧老玉堂如何地“活”起來,且“活”出了強健的體魄,記者就此訪問了濟寧玉堂醬園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何景春。

何景春董事長講,老字號成敗全在一個“老”字。成在口碑效應,老字號歷史悠久,長者數百年,短者大多也創立於明、清兩代或新中國建國前,大多具有獨特的傳統文化特色,或具備獨到的經營之道,歷代相傳的加工工藝或絕活。這次國家第一批”中華老字號”的認定,就特彆強調了對老字號自主智慧財產權、傳統文化和發展潛力的審查;敗在墨守成規,“獨有的技術”、“師傅帶徒弟”的模式是大多數老字號企業保有自己金字招牌的法門。所以,如何在生產工藝和管理方法上找到了歷史基業與現代經營的契合點,是使老字號在新的環境中獲得彌新的生命力的關鍵。

在中國,老字號企業一般都經歷了家族企業———公私合營———國有企業的變化歷程。始建於1714年的玉堂醬園穿越三百年的滄桑歲月也在不斷地演繹著自己的故事與傳說。玉堂醬園的創始人蘇州的戴阿堂,順京杭大運河北上發現了“賽過銀窩”的濟寧州,便在南門口運河岸邊買下了一方寶地,開起醬菜鋪,取名“姑蘇戴玉堂”。歷經戴氏三代苦心經營,發展為當年濟寧州商家之首。1807年,藥材商冷長連和兩江總督孫玉庭聯手以千兩白銀買下店鋪,易名為“姑蘇玉堂”,又半個世紀才建立門類齊全的作坊,吸取戴家的經驗,留江南風味之長,取地方風味之優,再經數年,研製出了幾十種集江南風味、地方風味之優的十錦、八寶、香乾、冬菜、黑黃醬等小菜及“金波”,“狀元紅”、“葡萄綠”等露酒,使“姑蘇玉堂”名聲大震,奠定了玉堂今天的產品格局。清代著名文學家李汝珍在《鏡花緣》中誇讚“金波酒為天下美酒”。

如果說梁聖銘是玉堂醬園振興的一代元勛的話,那么,1875年任總經理的陳守和則是使玉堂醬園“京省馳名”的功臣。陳守和不光是一位釀造專家,而且是一位行銷行家。他一上任就用“一兩白銀一字”的高價,聘請清末著名書法家項文彥書下“玉堂”二字,並將其裝飾在臨古運河的迎門牆上,水字相映,可謂當年一景,引得南商北客翹首觀之,有效提高了玉堂醬園的知名度。只兩三年時間,玉堂醬菜的名聲就傳進了京津,慈禧太后得知後,立即傳旨軍機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孫毓汶、順天府府尹孫輯,速將孫家經營“小菜”送進宮來。孫家叔侄接旨後喜出望外,立即趕回家鄉,精心選制了冬菜、合錦、八寶菜、醬花生仁、醬核桃仁等小菜。在店內先做成半成品,選技術高手林大松和一名廚師乘船進京,途中加工,經一個多月長途跋涉,到北京打開罐子醬菜正好光澤鮮艷、甜而不膩、鹹而不濁、脆硬適口。慈禧品罷就有了流傳至今的“味壓江南、京省馳名”的金字招牌。從此玉堂醬菜成了進京貢品,並成為上流社會和坊間禮尚往來的饋贈佳品。

慈禧誇讚玉堂醬菜之後,孫家經營醬園更有了勁頭,到光緒三十二年,冷家抽出了股份。從此,玉堂醬園就由孫家獨家經營。孫靜峰親任總經理,以他的長子孫笠樵為助手,並請當時的濟寧名人李慕白、楊道園為幕僚,使玉堂醬園有了第四次崛起。經過兩個世紀的發展,玉堂終於得到了舉世公認:1910年、南洋勸業會上,玉堂的遠年醬油、什錦蘿蔔、佳制冬菜獲優等獎章;1914年,山東第一次物品展覽會上,玉堂三十四種產品獲得金牌;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玉堂力挫群雄,一次奪得五枚金牌;不僅為玉堂,而且為中華民族增添了光彩。

從建國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玉堂走過了公私合營,社會主義改造等幾個歷史階段,生產方式已由手工變為機械化和半機械化,企業規模快速提升。在國家計畫經濟時期,玉堂呈現前所未有的輝煌,企業成為工商業的典範,產品發展到5大類140多個品種,不僅暢銷國內,而且出口到日本、英國、美國新加坡、捷克、韓國等國家,年創產值1300多萬元。上世紀九十年代,市場經濟的大潮無情地衝擊了玉堂,“老”字曾經演變成“舊”字困獸似地“捆”住了企業的手腳,老的廠房、陳舊的設備、僵化的理念……企業一度舉步維艱。為了保住我們魯西南地區惟一的老字號企業,2002年,濟寧市政府出台一系列優惠政策,積極支持玉堂易地改造並改制,協調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引導玉堂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奄奄一息的玉堂枯木逢春,濟寧玉堂醬園有限責任公司的成立完成了老玉堂脫胎換骨的歷史變革。經過四年的精心打造,玉堂的銷售收入每年以25%%的增幅遞進,玉堂品牌再次深入人心。

說起文化傳承,何景春說,讓他受益無窮的當是歷代玉堂東家堅守的“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店訓。這看似樸實無華的八個字,不僅救了玉堂先輩孫毓汶一命,也道出了玉堂經久不衰的真經。那是當年軍機大臣孫毓汶被當朝御史以“既為官又經商與民爭利”為由奏本慈禧,孫毓汶又以“一個制錢的買賣,便利於民”申奏。當朝調查,真的發現無論大人孩子,只要花一個銅錢,就能買到一碟小菜。不但如此,店員還會在醬菜上滴幾滴香油,再把顧客送出門外。這才有了慈禧下旨“不責”,有了慈禧的讚譽。舊時玉堂有“規矩牌”,商德義舉,口碑相傳,為玉堂贏得了無價的信譽。即便到了今天,玉堂仍堅持“為商以德,誠信為本,謀利有度,競爭有義,利澤長流”的儒商經營理念,在嚴峻的市場競爭中,玉堂仍堅守傳統工藝,精良選料、精工細作,比如醬漬黃瓜,選料精細一斤稱十三根且要頂花帶刺,再經天然曬醬醬制約30天;再說玉堂冬菜,三九寒天將大白菜絲先凍後曬,用玉堂特有的套油和紹酒入缸浸制,每天翻缸揉搓,使之滋水入骨,28天至30天出缸,絕不偷工減料。並且玉堂使用的天然曬醬工藝也是行業中獨一無二的,雖然這樣做製作成本要提高40%%至50%%,但是玉堂的價格仍較北京六必居、揚州三和四美、保定槐茂等同行業低30%%左右。做仁義生意,正是玉堂人代代不息的為商至境。

這樣看來,“玉堂”本身就蘊含著豐厚的文化。不要說玉堂精進不休的精神,單從玉堂一些產品的名稱上就讓人品出不少的文化內涵,昔時冰雪露、玫瑰露,玉芙蓉,今日的包瓜、蘑茄、京冬菜,無一不蘊含企業文化的脈動。其實,三百年的玉堂可說是一部書,不斷給玉堂人給養。就算在沒落的封建社會,玉堂歷史上的運行機制也不乏創新,如股東不參與生產經營,從夥計中選拔經理,可說是中國最早的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玉堂醬園多次發行錢票,吸收社會閒散資金,對外開展投資業務。玉堂實行量材用人,店頭、櫃頭與夥計收入差距達十倍之多。

老字號的力量是“老”,老在傳承,老在精神,老在文化,老在歷史。老字號的命脈又在“新”,新在傳承之中的創造,新在將這已經有的精神、文化與歷史鍛冶進百姓的喜樂與時代的精神,新在審時度勢、面向未來,既能夠堅守已有精華,又敢於采百家之長領時代風氣之先。作為老字號的玉堂,必將在這種新老相兼之中再現輝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