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南鳳

何南鳳

他博採各家,創立了亦佛亦儒、亦僧亦俗的新流派,以“勸人行善”為主要教義。 明末社會在風雨飄搖之中,既不能“處為真儒”,又不能“出為王佐”,乾一番經國濟世的大業。 何南鳳從儒入釋,以釋證儒,雖棄儒而終不忘儒,雖出家而終想家,認為儒與佛有許多相通的道理。

何南鳳於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中舉。後來,他決意出家,歷游齊、魯、吳、越等地名山寺廟,曾住持平遠文殊、龍川石嶺、興寧曹源和祥雲等地寺廟;晚年住持江西豫章普濟寺。他博採各家,創立了亦佛亦儒、亦僧亦俗的新流派,以“勸人行善”為主要教義。由於其學說適應了當時客家地區民眾的需要,在粵東、贛南、閩西一帶以及東南亞都有其門徒,其學說頗有影響。
他仿照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而撰寫的《半僧先生傳》,是一篇極有個性的絕妙文章。從該文可知,南鳳的名號很多:字道見,又名熄三、覺從、海聖、雷山釋子、夢觀居士、知非、跛者道人等等,最後取號牧原。“牧原者卑以自牧,牧一條水牯於廣平之原,自治生平虛矯褊側之習氣云爾!”從這一連串的名號中,已透露
出其不同凡俗的品格。
該文開篇先對自己的生平作一概括:“半僧先生者何人’?知非和尚是也。何以稱半僧?以其時而僧,時而俗,又時而僧,則謂之半僧云爾!”行文敘述,處處顯現其個性。“讀周程及陽明白沙之書,便以道學自任,欲棄舉子業,青山綠樹,不以易紫綬金章。”、“屢棄筆硯,絕交際,即顯者名人文字相贈,一切焚卻。然參禪得力之後,輒旁通儒典之奧,詩文之妙,恨見地及之,而機候不及,故常拈舉業示門人,謂門人不能傳其禪,奈何並舉業亦不能傳耶!”這種獨特怪異的心情,事實上是何南鳳的理想追求與現實生活的巨大反差所造成的。明末社會在風雨飄搖之中,既不能“處為真儒”,又不能“出為王佐”,乾一番經國濟世的大業。於是,他由儒入佛,希望在虛無中得到解脫,然而又未能忘記現實:一方面“修齊治平”的思想在他的潛意識中常常出現,慈母妻女的形象亦使他難於釋懷;另一方面,現實又不容許他有所作為。這種無可奈何而又不能追求解脫的矛盾心態,在文中描寫得入木三分。
過去,客家地區僧尼做佛事時所唱的小調詞曲,如《勸亡魂》、《打關燈》、《打蓮池》、《血盆經》等多出自何南鳳之手,它膾炙入口,經久傳誦。
何南鳳從儒入釋,以釋證儒,雖棄儒而終不忘儒,雖出家而終想家,認為儒與佛有許多相通的道理。他創立的“橫山堂”學派,主要是參禪不必拘於形式和禁戒,參禪與習儒相通,而且“ 自信即佛”,“無事外求”,“說法以度眾 生,修身以平天下”,積極救助眾生與自立精神至今為佛門所稱頌。他創立的佛教流派廣傳國內外。泰國龍福寺住持彰慈大師(石善光),就是他的六傳弟子。
何南鳳的對聯和詩很有哲理。其一聯是“念佛是誰?不點開這隻眼睛,切忌摸風捉影;參禪無別,但討得那邊口鼻,自然動地驚天!”; “戒律道根基,澄練一心,直令冰清玉潔;慈悲佛種子,包涵萬品,須同海闊天空”。他寫的戊子再往神光:“青山綠樹透神光,多少遊人墮渺茫。幾度掛瓢圖遠況,這回憑几夢幽 香。
辛亥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故居
閒名未謝為身累,往事全忘得趣長。何必趙州年百二,但知住處免奔忙”。至今仍在人們中流傳。
有一次,何南鳳風塵僕僕來到河源燈塔祥雲庵,看到寶殿莊嚴,耳旁傳來陣陣鐘鼓之聲,不覺凡心大動,詩興大發,順口吟出了一首膾炙人口的上聯“南鳳飛來,兩翼東西朝北殿”,不料,前腳剛踏進山門便被一位小徒弟發現,思路突然被一聲“師父……”打斷,再也沒法續出下聯。訖今400多年來,至今無人對上下聯。
直至2009年9月10日,在南鳳大和尚的出生地——廣東省興寧市石馬鎮老革命家、教育家“何子淵故居”掛牌揭幕儀式上,一位興寧電視台的記者才暮然發現何子淵故居“光裕廬”大門前“石馬當前,高龍榕獅同拱護;雷山枕後,蛟潭岐水共迴環。”之下聯似乎正是南鳳遺聯的絕對:
南鳳飛來,兩翼東西朝北殿;
雷山枕後,蛟潭岐水共迴環。
珠聯璧合,觀者無不嘖嘖稱奇,連連稱妙。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