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熟油生成機理及成油體系

內容介紹

內容提要
本書以濟陽坳陷牛莊窪陷南部斜坡為例,研究了未熟油的成因機理,並對其成油體系進行了系統分析。
作者在系統採集和分析了牛莊窪陷沙河街組的生油岩、原油樣品的基礎上,通過油岩精細對比,確定了未熟
油的有效烴源層,並對有效烴源層的有機地球化學、有機岩石學和沉積學特徵進行了系統剖析;結合模擬實
驗,提出了牛莊窪陷南坡未熟油主要來自可溶有機質的直接降解,其生源母質以藻類為主的結論。通過對未
熟烴源岩生排烴門限,運移通道及生儲蓋配置時空關係的研究,探討了未熟油成藏特徵及控制因素。
本書是一本研究斜坡地質、地球化學的專著,對於從事石油地質、石油地球化學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及有
關研究石油成因及探討石油的生成、運移、聚集、成藏等成因機制的人員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品目錄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區域地質背景
第一節 區域構造輪廓
第二節 區域地層簡述
一、元古宇及太古宇
二、下古生界
三、上古生界
四、中生界
五、老第三系
六、新第三系
七、第四系
第三節 石油勘探歷程
第二章 原油及油源
第一節 東營凹陷南部原油類型
第二節 “八面河型”原油的物理性質
第三節 “八面河型”原油族組成特徵
第四節 原油飽和烴餾分剖析
一、正構烷烴與類異戊二烯烷烴
二、類胡蘿蔔烷系列
三、單甲基支鏈烷烴
四、甾類化合物
五、萜類化合物
六 生源構成
第五節 芳烴餾分組成
一、烷基苯
二、芳香甾類化合物
三、芳香萜類化合物
四、含硫化合物
五、脫羥基維生素E
第六節 油源分析
第三章 烴源岩特徵
第一節 沙四段基本地質特徵
第二節 古生物組成特徵
一、溝鞭藻和疑源類
二、顆石藻
三、綠藻類
四、菌藻類
五、細菌
六、水生動物
七、高等植物
第三節 有機質類型與豐度
一、有機質類型
二、有機質豐度
第四節 烴源岩顯微組分特徵
一、顯微組分特徵
二、顯微組分縱橫向分布特徵
第五節 烴源岩可溶有機質剖析
一、氯仿瀝青的族組成
二、芳烴餾分
三、飽和烴餾分
第四章 單體烴碳同位素研究初探
第一節 樣品和方法
第二節 生物樣品烷烴分布特徵和碳同位素組成
第三節 牛莊窪陷南坡沙四段烴源岩及原油正烷烴碳同位素研究
第四節 生物標誌物碳同位素研究
第五章 王35井綜合柱狀剖面
第一節 岩性、古生物變化特徵
第二節 有機質豐度及有機質性質變化特徵
第三節 有機質富集層的形成
第六章 未熟烴源岩生烴模擬實驗
第一節 模擬樣品的地質背景和基本性質
一、地質背景
二、樣品的有機質含量、類型和成熟度
三、模擬樣品的飽和烴組成特徵
四、模擬樣品芳烴組成特徵
第二節 樣品製備及熱模擬實驗方法
一、樣品製備
二、實驗方法
第三節 可溶有機質、乾酪根產率特徵及相互轉化關係
一、熱解油產率變化特徵
二、乾酪根、可溶有機質相互轉化關係及對低熟油的貢獻
第四節 液態產物的特徵及其演化
一、族組分
二、正烷烴
三、類異戊二烯烷烴
四、甾、萜類生物標誌化合物
五、芳烴
第五節 乾酪根、可溶有機質對未熟―低熟油貢獻的討論
第七章 烴源岩有機質演化
第一節 有機質光學性質研究
一、鏡質體反射率
二、非烴螢光光譜
第二節 可溶有機質演化特徵
一、可溶有機質轉化率
二、族組成
三、飽和烴餾分
四、生油岩熱解分析
第三節 低熟油成烴機理探討
一、有機質富集層是低熟油形成的物質基礎
二、早期生烴是低熟油形成的必要條件
三、淺層粘土礦物伊/矇混層的轉化為低熟油生成排驅提供了有利條件
第四節 關於未熟烴源岩運移門限的討論
第八章 八面河地區低熟油成藏條件及成藏模式
第一節 油田地質簡介
第二節 八面河油田原油及天然氣物理性質及平面變化
第三節 獨立的含油系統
第四節 油氣運移的溫度環境
第五節 運移動力分析
第六節 油氣運移方式及運移時間
第七節八面河油田低熟油成藏特徵
第八節 低熟油成藏與成熟油成藏的區別
第九節 低熟油成藏模型
參考文獻
圖版說明及圖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