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氏

伏氏,中國百家姓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與記載,記載於《郡望百姓家》之中。

姓氏起源

源自風姓,望出太原
出自風姓,世上古太昊年間伏羲氏的後裔。伏羲氏苗裔,有的用"伏"作為自己的姓氏,遂成伏姓。
賜為伏姓。北周時,有個人名叫侯植,武藝絕倫,跟隨魏孝武帝西遷,甚得寵幸,賜姓為侯伏氏。後來侯伏氏從孝文帝大破沙苑,又受賜姓為賀屯氏,因而侯植的後人形成侯伏氏和賀屯氏兩支。孝文帝建都洛陽後,兩支皆改為伏姓,賀屯氏改為賀姓。

聚集地(遷徙分布)

據《郡望百姓家》記載:伏氏望出京兆郡。又據《元和姓纂》記載,伏氏望出太原、高陽。
堂號
"藏授堂":伏勝,字子賤,春秋時博士,歷史上稱之為"伏生"。秦始皇焚書坑儒時,伏生把《尚書》藏在牆壁里。到了漢高祖滅了秦以後,伏生扒開牆頭,見書發霉損壞了一些,還剩21卷。伏生便在齊、魯一帶聚徒講授。漢文帝時,他已90 多歲了,文帝派太常史掌故錯跟伏生學《尚書》,由伏生的女兒口授, 錯記錄下來。就是今文《尚書》。

歷史名人

伏羲:即太昊,本姓風。傳說他有聖德,象日月之明,故稱太昊。教民結網、打獵、飼養畜禽以充靤廚,故又稱包 。他始畫八卦,造書契、建都於陳。在位115年。
伏勝:字子賤。漢朝時濟南人。原來是秦國的博士,世稱伏生。文帝時求能治《尚書》者,伏生是時九十餘歲,老不能行,文帝便使錯前往求教,得29篇即是今之古文《尚書》是也。自己撰有《尚書大傳》。
伏允:唐朝吐谷渾呂夸子。惰開皇末國亂,國人殺其兄而立之。煬帝即位,令鐵勒擊破之。允東保西平境而復破之,遁客党項,大業末始復其故地。高祖即位,與之通和。貞觀年間拘留唐使為由,詔李靖等往討破之,其子順舉國降,允遂自盡而死。
伏龍:原名維景,改名龍,字雲程。江蘇埠寧縣人。幼年入安徽武備學堂,加入中國同盟會。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冬,因贊助熊成基舉,避疑改名龍,轉入第九鎮三十三標,充上士。辛亥革命時策謀回響,參加雨花台之役,失敗後退鎮江,民軍攻南京時任營長。鏇率軍攻克彭城。民國元年(1912年)改隸節九師,駐沛縣,任徐西剿匪司令兼統馬炮兩營。民國2年春,二次革命後,赴南京任第六師師長,失敗後退居上海。民國五年袁世凱稱帝,奉命圖長江,派人至江陰,說服軍隊獨立自任赴通州運動獨立,密泄被捕,後就義於通州。時年32歲。民國13年(1924年)孫中山追正其為陸軍中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