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山鄉

伏山鄉位於河南商城縣南部,距縣城17公里,屬深山區鄉,東依國家級地質公園—金剛台,西臨療養勝地湯泉池,東南與安徽省金寨縣接壤。

基本信息

簡介

總面積141.6平方公里,山林面積18萬畝,耕地面積1.5萬畝。1958年屬東風公社,1962年置伏山公社,1983年改鄉。現轄楓香樹、石洞、楊橋、徐堰、鮑沖、毛坪河、石沖、餘子店、里羅城、七里山、燕灣、大木廠、伏山、南沖、渣滓河、龍井河、龍泉、千金山18個行政村,311個居民組,7120戶,30306人(2007年)。

自然環境

伏山是秀美之鄉。伏山地處金剛台國家地質公園核心區,境內群山奔騰,虎踞龍蟠,溪流縱橫,泉飛瀑懸,雲海四溢,鳥語花香,這裡空氣清新,環境優美、景色怡人。餘子店河、龍井河、小黃河三河波光粼粼,穿境而過。貓兒石、插旗尖、皇殿、女人寨奇峰突起,千山一碧。獨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奇松、怪石、飛瀑、石窟、峽谷等自然景觀,被人贊為“一步一景一首歌,一山一水一洞天” 。

資源豐富

伏山是特色。境內石材資源豐富,已探明的儲量達5000萬立方,村村蘊 藏。伏山是商桔梗、商天麻、商茯苓的原產地,素有“中藥材天然寶庫”之美稱。板栗、茶葉、油茶、食用菌等特色產業分布廣、規模大、效益好,全鄉有板栗4萬畝,形成了里羅城至石沖、千金山至龍井河兩條萬畝板栗帶,年產板栗3000噸。全鄉現有茶園面積12000畝,年產乾茶180噸。依託全鄉油茶資源,採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全縣重點企業商大油脂公司得到迅速壯大,年產值達2000萬元。通過招商引資,合作經營,石材公司不斷擴大經營規模,年產值較三年前翻了兩翻,帶動了附近200餘人就業。

發展

伏山是先行之鄉。近年來,伏山鄉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全鄉廣大幹部民眾,不斷發揚商城精神,鼓足商城幹勁,堅定信心謀發展,凝心聚力抓落實,各項工作精彩紛呈、亮點頻現。經濟總量年年上新台階,農民生活水平快速改善;兩條跨省公路全線貫通,“村村通”全面實現,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不斷健全;“六城聯創”成效明顯,多次獲市縣表彰;全鄉開展“三創”活動,創業氛圍日益濃厚;試驗區建設先行先試,工作隊駐村聯戶搞幫扶,幹部帶頭創辦示範園,結合產業開發,試行土地流轉,組建農村社區,創新開展村容村貌整治。堅持改革開放,不斷加強省際間合作交流,繁榮兩省邊界貿易,全力打造省際邊界經濟中心集鎮。

歷史

伏山是紅色之鄉。伏山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商城起義的發源地,大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老一輩革命家鄧小平、劉伯承、徐向前、徐海東、郭述申、洪學智等都在此戰鬥過,伏山為國捐軀的革命烈士達188人。從這裡走出了原人民解放軍二十一兵團副司令員文建武、原成都軍區副司令員陳明義、夜襲日軍陽明堡機場的八路軍營長趙崇德、犧牲在朝鮮戰場上的志願軍副軍長吳國璋等開國將領和戰鬥英雄。鄉內將軍故居、紅軍牆標、紅軍醫院、紅軍墓、紅軍洞、戰爭武器等紅色遺蹟遍布。

伏山是文化之鄉。這裡歷史悠久,古蹟遍布。戰國蘇秦,遊說六國,登臨金剛而贊其險。宋時張昂,建寨築城,抵禦蒙兵,至今猶聞殺聲震峰巒。元末英雄餘思銘,聚眾揭桿,憑險抗元,驚天動地一身膽。這裡人傑地靈,英雄輩出。有四任巡撫程國仁、有帝師蔣艮,有將軍陳明義、文建武、吳國璋,有烈士趙崇德,英名振聾發聵,事跡傳遍寰宇。這裡文藝繁榮,歌舞盛行。有民間歌舞圍燈舞、舞龍舞獅、花挑、叉傘、鬧春牛、民間小調,有民間曲藝鑼鼓唱、大鼓書、皮影戲、絲弦鑼鼓等,有民間傳說簪子河(渣子河)、遇子店(餘子店)、莊頂山(“撞頂山”) 、牛郎織女、臥牛嶺 、金剛古寨、媳公廟 、仙人過橋等,每一處景點,都有一段美麗動人的故事,讓人無限神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