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可受

伍可受(生卒年不詳),字以大,號沖吾,汀州清流縣(今福建清流縣)人。萬曆元年(1573)進士,授容縣知縣。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伍可受(生卒年不詳),字以大,號沖吾,汀州清流縣(今福建清流縣)人。萬曆元年(1573)進士,授容縣知縣。萬曆十一年(1583),擢南禮科給事,因彈劾輔臣許國,謫萬載縣丞。萬曆十三年(1585),起開封府推官,遷南京戶部陝西司主事,榷關廣陵,有清譽。萬曆二十二年(1594),擢雲南僉事,轉山東參議,以入賀歸省,卒。著有《博藝堂稿》、《焚餘草》、《謫居草》、《代奕吟》諸集。

詳細生平

伍可受,字以大,號沖吾,福建清流縣人。明萬曆元年(1573年),伍可受考中進士,出任廣西容縣知縣。當時,正值容縣嶺溪少數民族頭人呂子和聚眾鬧事,他們挾持了前任知縣,預謀叛亂。伍可受果斷採取措施,親率十多騎官兵,夜襲呂子和的營地,平定叛亂。容縣地處廣西東南部,是自晉代置縣的歷史名邑。伍可受到容縣不久,發現容縣賦稅不均,一些鄉紳名流侵占土地不交賦稅,而許多失去土地的百姓依然承擔著繁重的賦稅。於是,他親自丈量農田,重新劃定糧賦,減輕貧苦百姓的負擔。同時,伍可受也十分重視當地的名勝古蹟的開發。容縣城東隅有一處名勝古蹟叫經略台,是唐代著名詩人元結任容州都督府容管經略使時建造的,既作操練兵士之用,也作覽勝之地。明初,在經略台上又建造一座真武廟。伍可受召集鄉宦楊際熙等人商議,把真武廟增建成三層樓閣。閣高13.2米,面寬13.8米,進深11.2米;全閣為槓桿式純木結構,用近3000條格木構件,不用一顆鐵釘,以槓桿原理結構,串聯吻合,彼此扶持,互相制約,合理協調組成一個優美穩固的統一體。此結構被人們讚譽為:“天南傑構”。連美國教授勞倫斯·泰勒都稱讚說:“這座建築表現了中國人民的知識、科學、精神上的完美結合”。數百年來,真武閣經歷5次地震,3次強颱風,仍安然無恙,成為江南四大名樓(閣)中(另三座為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惟一沒有進行重修而完整保留至今的一座樓閣。伍可受因政績卓著,被擢升為南京禮部給事中。萬曆十一年(1583年),內閣首輔申時行推薦其同窗好友許國出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申時行執政,引起群臣的激烈反對,先是御史江東之等人聯名上疏,接著吏部尚書楊巍也上疏回響。許國站出來為申時行辯護,上疏《乞辨邪正以消黨比疏》。這樣一來,許國成了眾矢之的。御史陳性學率先彈劾許國。許國是伍可受的上司。但是,伍可受也認為許國與申時行確有朋黨之嫌,上疏彈劾許國。明神宗朱翊鈞十分信任許國,將彈劾許國的一幫朝臣貶謫。伍可受被貶為江西萬載知縣。不久,伍可受又被起用為開封府推官,後遷任戶部郎中。伍可受在戶部任上負責徵收廣陵關賦。他剛方正達,秉公執法,不懼權貴,勤奮盡職,不久升任雲南僉事。雲南邊境時局動亂。少數民族部落酋長時常率兵侵犯邊境掠劫擾民。伍可受在積極組織軍事力量抵禦和給予打擊的同時,恩威並濟,安撫部落酋長,保證邊境的安寧。因此,伍可受以顯著的政績擢升為山東參政。伍可受曾兩次覲見皇上。皇上特準他回鄉探親。伍可受極有孝心,父母得病時,他殷勤奉侍,不離病榻;父母去世後,他致祭盡哀。同時,他也十分關心家鄉父老的生活,當他得知鄉村差役繁重,鄉民痛苦不堪時,他立即向朝廷上疏陳情,希望能減輕鄉民們的差役。因此,鄉民們都十分感激他,把他列入鄉賢郡祀。伍可受晚年入賀歸省時病逝。左都御史鄒元標十分讚賞伍可受的鯁介性格,特為他鐫寫碑文。伍可受文學造詣深厚,著有《博芄堂稿》、《焚余草》、《謫居草》、《代奕吟》等傳世。他的詩凝鍊、深沉,富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如《過玉華洞》:“廿年遊宦夢魂疑,今日巉岩遇故知。自覺枕流非矯節,暫閒瑣闊媿匡時。疏狂曾借上方劍,懶慢徐敲太傅棋。只此奇峰攀莫及,蓬萊猶復引人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