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闕大戰

伊闕大戰

周赧王二十二年(西元前293年),秦國戰神白起率秦軍在洛陽龍門伊闕大破魏國、韓國聯軍,殲敵24萬,奪取魏城數座及韓國安邑以東大部分地區。魏、韓兩國割地求和。

【背景】

秦國經商鞅變法後,日益強盛。到秦昭王時,全面展開了兼併六國戰爭的步伐。秦大出天下的第一塊攔路石就是位於中原要衝之地的韓魏。當時的楚國正處於衰敗,秦國已經沒了南面的顧慮,從而可以向扼守崤函東部及伊洛等地大舉進攻,以便開闢日後進軍中原的道路。崤函以東的韓魏,魏襄王與韓襄王在同一年去世,趙國國內發生內亂(趙惠文王何與公子章同室操戈,趙武靈王被困餓死於沙丘宮)。秦乘其二國局勢動盪,秦昭襄王在丞相魏冉的推薦下立左更白起為帥,興兵攻伐韓魏。是為伊闕之戰。

【經過】

、魏相持之際,首先加兵地處中原要衝的韓、魏之地。二十一年,秦左庶長白起統率秦軍進攻韓國,一舉攻占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白起因功被封為左更。二十二年,韓、魏以公孫喜為主帥,率聯軍24萬進據伊闕迎擊秦軍。聯軍據險扼守,和秦軍呈對峙態勢。而聯軍各自保守實力,互相推諉,不肯先戰。白起針對這種情況,採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術。一舉將其殲滅。隨後立即轉用兵力攻打韓軍。韓軍翼側暴露,遭秦軍夾擊,潰敗而逃。白起乘勝追擊,又全殲韓軍。並順勢奪五城。

【戰況分析】

周赧王二十一年(西元前 294),秦北部軍攻占魏的解邑(今山西省解縣)從而直接威脅安邑。魏韓國君於是起傾國之兵反攻。伊闕是韓魏兩國門戶,兩山對峙,伊水流經其間,望之若闕。地勢險要。當時秦軍兵力不及聯軍一半,且聯軍已據險扼守,雙方呈對峙態勢。
次年,白起率15萬士兵迎戰公孫喜為統帥的韓魏25萬聯軍。就當時的形勢,聯軍已經占據要地,據險固守,待到秦軍遠道而來,以逸待勞,傾25萬帶甲之士攻擊,秦軍勢必不敵。或是堅守不戰,等到秦軍糧草不濟,秦軍自然退兵西去。是時再尾隨攻擊,也可獲得勝利。縱使不攻城略地,也能守伊闕這個軍事要衝。但是韓魏兩軍主帥貌合神離,各自保存實力,推委不前,不肯先戰。致使白起有了可乘之機。白起以少量兵力鉗制聯軍中的主力韓軍,然後以秦軍主力繞道聯軍後方,迫使韓魏聯軍於伊闕山的狹隘地區決戰,然後再將其一舉殲滅。繞道後方的秦軍主力猛攻較弱的魏軍,魏軍毫無防備,情急之下被迫倉促應戰,迅即慘敗.韓軍得知其側翼的盟友被瞬間擊潰後,軍心不穩.士兵嘩變,主帥控制不住頹勢。這時,韓軍的側翼已經完全暴露在強大的秦軍主力面前.未等主帥布置,變立刻遭到秦軍左右夾擊,一時間,韓軍潰敗而逃。白起乘勝揮師追擊,全殲韓魏聯軍,殺主將犀武,俘虜主帥公孫喜,攻占伊闕。
此戰,白起共殲滅韓、魏聯軍24萬,攻占伊闕等5城,是先秦戰史中一次較大規模的,且是以少勝多的殲滅戰。戰後韓、魏兩國精銳喪失殆盡,被迫獻地求和。白起因戰功卓著擢升國尉,開始了其輝煌的軍事歷程。秦國也因此戰的勝利以不可抗禦之勢向中原擴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