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琳娜·康斯坦丁諾夫娜·阿爾希波娃

生於莫斯科。其父親維多什金教授上世紀50年代曾任同濟大學蘇聯援華專家組組長,其本人也懷有很深的中國情結,多年來一直希望能到中國去演唱。其胞弟尤里·維多什金先生多年來一直致力於中俄友好交往工作。她本人1943年進入莫斯科建築學院學習建築。她1948年畢業,並參與了列寧山上莫斯科大學及莫斯科財經學院的建築設計。由於阿爾希波娃歌喉嘹亮,在大學期間經常為同學們唱歌,被稱為校園“夜鶯”。50年代中期,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開辦夜校,阿爾希波娃被錄取。從此,她在建築學院學習的同時,又去音樂學院歌唱專業上課,後又曾到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讀研究生。1953年將畢業時,經她的老師薩夫蘭斯基推薦,斯維爾德洛夫斯克歌劇和芭蕾舞劇院吸納她為歌唱演員。1955年,她在華沙舉行的國際歌唱比賽中奪得一等獎。這時莫斯科大劇院急需好的女次高音歌唱家,應劇院主要指揮亞歷山大·梅利克-帕沙耶夫邀請,阿爾希波娃擔任了該劇院的獨唱演員。1956年4月1日,阿爾希波娃在莫斯科大劇院首次飾演“卡門”。她的搭檔是二戰後到莫斯科訪問的第一位外國著名歌唱家、義大利男高音德利·莫納科。兩人的聯袂演出獲得巨大成功。
20世紀60至70年代迎來了她的職業輝煌期,足跡遍布歐洲和美國著名歌劇院。1966年獲蘇聯人民藝術 家稱號。她的招牌角色有卡門、威爾第《阿依達》中的Amneris、穆索爾斯基《鮑里斯·格杜諾夫》中的Marina和Marfa以及普羅科菲耶夫《戰爭與和平》中的科萬興納和海倫娜。從舞台退休後阿吉波娃曾擔任莫斯科音樂學院的教授以及米哈伊爾·格林卡國際聲樂大賽評審會主席。 她那飽滿而豐潤的歌喉演唱時充滿張力和力量,她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達也受到廣泛認同和讚揚。莫斯科大劇院的獨唱演員Zurab Sotkilava說道:“她是位偉大的歌唱家和藝術家,獨特的聲音成為了標籤。和她同台演出很放心,也很快樂。她將俄羅斯歌劇藝術提升到世界標準的水平。”
艾蓮娜·阿吉波娃(Irina Arkhipova)於2010年2月11號因心臟驟停在莫斯科波特金醫院逝世,享年85歲。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和總理普京均發來唁電,向阿吉波娃的家人致以哀思。阿吉波娃的遺體於2月13日下葬在莫斯科的新聖女公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