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本·納菲

al’Nafis,1213~1288年)對蓋倫的血液循環學說進行了積極的批判。 為了糾正蓋侖的謬誤,納菲提出一種血液小循環(肺循環)理論,即血液在此的流程是右心腔→肺動脈→肺(交換空氣)→肺靜脈→左心腔。 伊本·納菲不僅正確揭示了肺的解剖結構,而且還是第一位記錄心臟冠狀動脈血液循環的醫學家。

簡介

13世紀大馬士革的醫學家伊本·納菲(ibn al’Nafis,1213~1288年)對蓋倫的血液循環學說進行了積極的批判。蓋侖認為血液的流程是右心腔→左心腔,而納菲發現心臟左右心腔之間的隔膜很厚,而且隔膜上面沒有像蓋倫所構想的那種孔道,血液不可能從右心腔直接流至左心腔。為了糾正蓋侖的謬誤,納菲提出一種血液小循環(肺循環)理論,即血液在此的流程是右心腔→肺動脈→肺(交換空氣)→肺靜脈→左心腔。這種血液小循環理論比後來的塞爾維特(Servetus,1511~1553年,因蔑視基督教的“三位一體”學說被宗教裁判所裁決處死)的發現要早300多年。遺憾的是他的學說並未在當時引起人們的重視,被淹沒了700多年直至20世紀才重新被後人在布滿塵埃的檔案中發現。另外,1547年,安德里亞·阿爾帕戈(Andrea Alpago)曾經將伊本·納菲的一些書稿翻譯成拉丁語,因此歐洲人完全有條件了解伊本·納菲的重要工作(甚至包括直接閱讀阿拉伯語書稿),而就在這前後歐洲的醫學家便獲得了與伊本·納菲相同的“發現”。難道這只是巧合?

其他

伊本·納菲不僅正確揭示了肺的解剖結構,而且還是第一位記錄心臟冠狀動脈血液循環的醫學家。他寫到“……心臟的營養物質來自沿這些血管運行的血液,而這些血管是分布於心臟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