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市鎮觀音閣

任市鎮觀音閣

四川省達州市開江縣任市鎮觀音閣位於四川省達州市開江縣任市東南部,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地處縣城西南,距縣城38公里,距達州火車站73公里,距達州市河市機揚75公里。

地理位置

四川省達州市開江縣任市鎮觀音閣位於四川省達州市開江縣任市東南部,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地處縣城西南,距縣城38公里,距達州火車站73公里,距達州市河市機揚75公里。

距重慶市梁平飛機場35公里,距開縣77公里,長江碼頭90公里,又是梁任(縣城至任市鎮)的過點。達萬(達州市至萬州市)鐵路過境。

國道渝巫路、巴彭路縱貫全境,是周邊兩省市七縣的交通必經之道,也是周邊縣市的物資集散地。2009年,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試點小城鎮新農村建設"。

古稱

古稱任市鋪。清代有行台笛學使駐宿,夔綏兩協每歲會哨於此。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稱任市鄉。1932年(民國21年)12月,更名任市鎮;1952年3月,撤銷任市鎮,劃為任市等5個鄉;1985年11月,改為任市鎮。

任市鎮觀音閣 任市鎮觀音閣

在任市鎮觀音閣村,參觀人員在該村居民點建設自選戶型展板和用地規劃圖前,聽取了任市鎮黨政主要領導和觀音閣村支書的介紹。該村充分發揮民眾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大抓基礎設施建設,深入開展以治理亂堆亂放、亂扔亂倒為主要內容的集中整治,形成了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

培育經果林產業綠化帶360畝,多方籌資,硬化村道4.2公里,便民路2.2公里,硬化院壩5萬餘平方米,以“三打破、三提高”為突破口,規劃建設居民聚集點50餘戶,成為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向農村延伸的新亮點。

任市鎮將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程作為“德政工程”、 “民心工程”, 黨政領導高度重視,廣泛發動民力,突出重點、消除盲點、解決難點、打造亮點,努力實現“乾淨整潔、規範有序、環境優美、文明進步”的目標。硬環境和軟環境的最佳化,招商引資紛至沓來。

地理

全鎮幅員面積54.7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51公頃。森林面積22.40平萬公里,水域面積12.30平方公里。鎮治正街50號。轄新康、和平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7個居民小組和涼風埡、紅旗橋、黃瓜店、觀音閣、新廟、高橋壩、花朝門、響水灘、龍王溝、三清廟、溪家壩、黃泥傍、萬年廟等13個村、116個村民小組。2005午全鎮有13925戶、4546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043人。少數民族有土家族、藏族、回族等計8個

經濟

任市鎮是周邊鄉鎮政治、經濟、文化、商品物流交易的中心。

交通發達,運輸便捷,有客貨汽車200餘輛,直達萬州區、重慶市、達州市、梁平縣、開縣、開江縣城等,單輪、三輪車通往各村社.

至2005年末,舊街改造基本完成,新街建設已具規模.有正北、紅旗、水巷子、文化、蓮花、友誼、達州、新橋、新寧、高橋、正南、任新、任福、向陽、土產、天台、金融、商業東、商業西、公園等20條街和紅蓮巷、觀音路各一條,街總長8.50公里.有供給10萬餘人使用的自來水廠一座。有占地3000平方米、110千伏的變電站一個,供電所2個。有液化氣站1座。安裝程控電話機5600部,移動信息覆蓋全鎮。

教育

1996年已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2005年,鎮內有完全中學和初級中學各1所、中心國小2所,村小8所。在校高中生2553人,國中生3193人,小學生4582人,教職工420人。幼稚園8所,在園幼兒744人,其中鎮中心幼稚園273人。

設有文化站1個,有固定售書店兩處,有電影院、歌舞廳、老年學校、廣播電視站、老年門球場、太極、木蘭拳場地。有樂隊5個,民眾的文化娛樂生活豐富多彩。

醫療單位有縣第二人民醫院、鎮衛生院各1所,村衛生站27個,個體診所12個,計畫生育指導站1個,醫衛從業人員183人。有限(含光纖)電視用戶3933戶。1994年,任市觀音寺(活動點觀音寺、江西廟)被縣政府批准恢復佛教活動。2003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去年以來,該鎮遵循“規劃先行、統籌兼顧,典型示範”的原則,以重治五亂、增添設施、清整立面、塑造風貌、健全機制為突破口,投入資金2300餘萬元,集中精力抓好“五十百千環境優美示範工程”的打造。目前,城鄉環境面貌得到較大改善,“清潔化、秩序化、優美化、制度化”的城鄉環境良好氛圍正在全面形成。

完善基礎設施

該鎮按照“統籌城鄉”的思路,堅持場鎮和農村均衡發展的原則,合理安排環境優美示範鎮實施項目。在場鎮,重點實施212戶房屋風貌塑造和人行道風貌塑造,規範主街道的店招店牌,合理規劃設計一座壓縮垃圾中轉站和一個垃圾填埋場,建設了3000餘平方米的農民健身廣場。在農村,選擇了一個輻射帶動力強的村,科學規劃了村居民聚集點,重點對45戶房屋按照“川東民居”風格進行打造;在7個示範村建立了200餘口垃圾池,做到生活垃圾快清快運、分類處理。

文化底蘊

在房屋風貌塑造中,深度挖掘文化底蘊,將川東民居風格與文化底蘊相互融合。從外貌看,有白色牆面、紅色繪邊、灰瓦屋蓋的川東民居風貌和田園風光。從文化看,有“紅色文化、德孝文化”相統一的特色文化內涵,房屋紅色繪邊的“紅色”寓義任市鎮觀音閣村英雄兒女為新中國作出的巨大犧牲,象徵任市鎮人民不屈不撓的精神;灰瓦屋蓋的“灰色”寓義以國家級文物任市鎮陶牌坊為代表的德孝標誌性文物,象徵任市鎮人民以德孝為先。

民眾力量

在資金籌措方面,既發揮政府的引導和示範作用,又充分調動民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採取“向上爭取項目資金、向下集資投勞並舉”的辦法籌措資金,促進了各項工程的實施。在建設中堅持走民眾路線,實行“一事一議”,凡占田、地、山林,由本社村民召開會議,集體研究補償方案,完全由民眾說了算,政府一律不參與。同時,堅持民眾自願捐資投勞方案,特別是在房屋風貌打造中,由老百姓自己出檁子、椽子外,還承擔部分人工費;在建立“戶集、村收、鎮清運”的垃圾處理機制中,老百姓每人每年籌12元的清掃保潔費用。

發展鄉村旅遊

圍繞“川渝結合部生態旅遊休閒度假中心”的目標,傾力打造“1000畝蓮藕、500畝蔬菜基地、1500畝經果林、5000畝菩提”產業帶,在產業帶中建成通園路、便民路15公里,蓮藕基地、經果林基地成為了場鎮居民茶餘飯後休閒散步的好去處。突出星級農家樂的打造,在產業帶中建成了一個經果林環抱、環境幽雅的星級農家樂,正在創建一個集餐飲、住宿、游泳和垂釣等休閒娛樂為一體的星級農家樂。著力做大觀音寺和江西寺佛教文化,硬化了至觀音寺的2公里道路。引進業主承包了明橋水庫周邊200餘畝耕地,正著手規劃栽植經果林,配套新創建一個星級農家樂。

建立長效機制

成立了98人的城管執法和環衛保潔隊伍,按照“城管執法大隊牽總、社區和駐鎮單位配合”的指導思想,以“定人員、定地段、定標準、定責任、定獎懲”為主要內容,形成了領導包片、社區包段、部門包街、幹部包點的無縫化管理模式。積極推行市場運作,引進物業管理公司入駐小區加強管理。組織學生、黨員幹部、單位職工分片包乾,進行義務清掃和文明勸導工作,每月一考評、每月一通報。推廣場鎮管理經驗,明確村組保潔員,各村與農戶簽訂了“三包”責任書,全面落實“包庭院整潔、包門前衛生和秩序、包農地清潔”的三包責任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