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勒沖村

以勒沖村,隸屬雲南省文山州文山縣喜古鄉。轄5個村民小組。現有鄉村人口937人,全村國土面積8.71平方公里,海拔1,360.00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蔬菜、蕎等農作物。

基本信息

村情概況

以勒沖村隸屬雲南省文山州文山縣喜古鄉,地處喜古鄉東南邊,距鄉政府所在地8.00公里,到鄉政府道路為彈石路,交通較為方便,距文山縣城32公里。東鄰本鄉古那沖村委會,南鄰平壩鎮臘窩村委會,西鄰本鄉戈革村委會,北鄰本鄉小寨村委會。轄以勒沖一隊、以勒沖二隊、以把沖、土庫房、滴水岩5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230戶,有鄉村人口937人,其中農業人口918人,勞動力629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516人。
全村國土面積8.71平方公里,海拔1,360.00米,年平均氣溫16.23℃,年降水量980.0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蔬菜、蕎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974.00 畝,人均耕地1.06畝,林地7,290.30畝。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989畝(其中:田374 畝,地 615畝),人均耕地1.08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7,290.30畝;水面面積127.7畝,荒山荒地2,008.80畝,其他面積2,671.2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205戶通自來水,有25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分別占農戶總數的89.13%和10.87%)。有230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2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42.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1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64戶(分別占總數的50%和27.8%)。
該村到鄉政府已通道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 10.5公里,距離集貿市場38.5公里。全村共擁有農用運輸車3輛,機車52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60畝,有效灌溉率為16.43%,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6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8畝。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42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25戶。全村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除滴水岩自然村外,其餘3個自然村已通路、通自來水、通電視、通電話;滴水岩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
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79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5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0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21萬元,占總收入40.2%,畜牧業收入175萬元,占總收入的58.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541頭,肉牛69頭,肉羊125隻,雞鴨鵝共3220隻);林業收入2萬元,占總收入的0.7%;第二、三產業收入3萬元,占總收入的1%。農民人均純收入1980元,農民收入以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工資性收入23.24萬元,其中外出務工收入22萬元,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198人(占勞動力的32.7%),在省內務工129人,到省外務工69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9年全村主要特色產業銷售總收入13.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7.1%。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生豬養殖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生豬養殖、高效蔬菜基地等特色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31戶,共有鄉村人口515人,其中男性269人,女性246人。其中農業人口499人,勞動力342人。該村以壯族為主(是漢、壯、苗、彝族混居住地),其中苗族86人,壯族370人,漢族41人,彝族18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0人,占人口總數的2.0%(人員名單附後);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10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9%;享受低保39人(人員名單附後);享受五保6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衛生院,距離鄉衛生院8公里,村衛生所醫生2人。該村建有公廁1個,村內有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五家寨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喜古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00公里,距離中學9.00公里。目前該村九年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8人,其中小學生32人,中學生16人。
該村建有業餘文娛宣傳隊2個。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1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482.85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固定資產11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或不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財務狀況、各種公告(如徵兵公告、選舉公告等)。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29人,其中男黨員26人,女黨員3人。以勒沖、滴水岩支部2006年被評為優秀黨支部。該村設有團支部1個,團員22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1.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體系尚未建立,農業結構調整幅度不大,無特色產業牽頭;科技投入力度不夠;
2.農村基礎設施薄弱,人居環境還有待改善;
3.生產渠道單一,經濟來源於農業,農民增收渠道單一;
4.信息閉塞,與市場連結不上,生產的產品難以很好地銷售;
5.交通條件差,不僅影響了民眾的出行,而且看病也相對很難;
6.農民文化素質低,思想觀念落後;
7.技術力量薄弱,資金投入困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1.改變以糧食種植為主的傳統農業發展思路,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轉糧食種植為經濟作物種植,結合幕底河水庫為依託,大力發展高效蔬菜生產基地及生態農業建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發揮產業化經營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推動用;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田水利建設,支持農業生產發展;
3.增加剩餘勞動力的輸出,增加非農產業收入;
4.不斷提高民眾的文化素質及文明程度;
5.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比如:新建五家寨橋頭至壩頭河堤4000米,規格2米×1.5米;新建房子腳三面光溝200米,規格50厘米×50厘米;
6.加快本村經濟發展(1)在鄉黨委、政府牽頭及扶持幫助下,根據本村的地理環境及便利的水利條件,在本村建立一個高效農業區,①2007年至2009年為觀念轉變階段,將引導農民從種糧為主的經營模式中解放出來,發展多種蔬菜為主的綠色食品。②幫扶建設一個大棚基地,常年以種植反季節蔬菜,主要銷售於文山超市及市場。③2010至2015年為推廣階段,將大規模建設大棚,常年種植多種反季節蔬菜及生產綠色食品的種植模式。④通過蔬菜基地規模的壯大及多元化蔬菜的種植,將在本村建立一個蔬菜集散地市場,做到蔬菜種—收—運輸—銷售一體化流通體系。(2)結合本村處於幕底河上游的黃金地段,將建立一個休閒旅遊、消費、愉樂為一體的農村風味山莊,山莊建設於原滴水坎電站舊址,房子建在石頭岩上,環境優美,綠樹成蔭,可聽大河的水聲,又可欣賞花鳥樹木,是旅遊觀光的極佳去處。地點:幕底河大壩源頭,原滴水坎電站舊址,需招商引資建設,望有識之士前來洽談,我村將提供相應的配套服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