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遊縣穎水中學

仙遊縣穎水中學:全稱“福建省仙遊縣穎水中學”,是民間籌資興建的私立中學。創辦於1949年初,由仙遊縣陳姓鄉紳發起,原本是為培養陳姓子弟而建立的,帶有明顯的宗族色彩。

概述

仙遊縣穎水中學:全稱“福建省仙遊縣穎水中學”,是民間籌資興建的私立中學。創辦於1949年初,由仙遊縣陳姓鄉紳發起,原本是為培養陳姓子弟而建立的,帶有明顯的宗族色彩。因為據說陳姓均來自河南穎水,所以取名穎水中學。辦學經費一部分來自屬於全縣陳姓的宗祠——陳氏宗祠的田租收入,另一部分則由陳姓鄉紳發動有錢的姓陳的家庭捐款,普通陳姓人家也你一升我一斗地量力資助。姓陳人家的子女每學期只要交20斤稻穀就可以入學,別姓的學生也收,學費也不貴。由於它創辦於解放前夕,董事又多為地主、鄉紳、富商、社會名人,當時的政治形勢決定了它不能持久。但極為低廉的學費卻使不少貧家子弟得到升學的機會。

相關

學校設在仙遊縣城拱橋頭以東的陳氏宗祠內,東離縣體育場(燕池鋪)只半里路,北隔一條街便是縣政府,南離木蘭溪不遠,東南是本縣對外交通的鎖鑰南門橋。祠堂坐北朝南,一層比一層高地分成前中後殿,中間隔以走廊和兩個大天井。西邊有逐層升高的廂房,東邊有個小坡屋,後來做了學校廚房。祠堂前面有個青石鋪的場子,場子前豎著幾對石制旗桿夾,表明陳姓祖上有人做過大官。祠堂後面有後院和圍牆,裡面是草地和稀疏的小樹木。陳氏宗祠是全縣陳姓的總祠,也是縣裡最大的祠堂之一。祠堂里懸掛著眾多的匾額,從進士到舉人的都有。殿上神龕里則供著不計其數的木主牌,上書某某祖宗的神位(後均被毀)。當時學校普遍實行春秋兩次招生,穎水中學第一屆開學時間是1949年2月(農曆正月),所以是春季班,約六七十人。教室、辦公室和一個小小的圖書室(實際上只有兩櫥子書而且幾乎不出借)由大殿用木板分隔而成,教師和學生宿舍以及寄宿生的儲藏室則都在西側廂房裡。寄宿生睡在兩間上下兩層的統鋪上,衣物和從家裡帶來的米則統一放在儲藏室里,加鎖,一天開三次,主要是讓學生取米。寄宿生每周六回家一次,周日下午挑著一周的糧食和菜餚回校。
第一任校長姓陳,名字待考,由於某種原因,只一學期便辭職。接著便請縣裡紅十字醫院院長、著名醫生陳杜勛先生擔任名譽校長,實際的校長較年輕,兼教英文,也姓陳,名字待考。生活指導老師為傅開達先生,他也兼教生物,解放後初期又教政治。傅開達先生口才極好,很負責任,對學生也很關心。初創辦時,國文教師有二,其中陳少其(奇)先生國學修養極佳,輔導學生又很耐心,頗受學生歡迎。數學聘請仙遊縣立中學的老師兼任。音樂課名義上聘請的是陳仁鑒先生。陳仁鑒先生後來以編導莆仙戲《團圓之後》等而聞名全國,但當時忙於其它活動,極少來上課。美術由著名的雕塑家、畫家黃曦先生擔任。黃先生不但藝術修養極高,授課也極富於啟發。
穎水中學先後招收春季班和秋季班學生計三屆,共約一二百人。由於辦學經費日益困窘,1950年初夏由人民政府接管後與仙遊縣蘭溪中學合併。後蘭溪中學改名仙遊縣第三中學,原穎水中學學生亦成為仙遊三中學生的一部分。再以後仙遊三中又與仙遊二中合併,穎水中學這段如今已是鮮為人知的歷史自然也就應該成為仙遊縣第二中學校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穎水中學存在時間雖短,但它也曾培養過一百多名學生,其中不乏繼續進入高等學校深造者。因此,它曾為仙遊縣教育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在仙遊二中校史和仙遊縣教育史上應占有一席之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