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遊東山寺

仙遊東山寺

仙遊東山寺位於仙遊縣西今度尾鎮東峰村境內,海拔六百多米的度尾東山寺,既是千年古剎,又是古代著名書院。那裡風光旖旎,人文景觀豐富,是旅遊的勝地。

寺廟簡介

東山寺東山寺
現存的東山寺是清代的建築物,面寬七間,深進四間,前座平屋,后座樓房。前面還有照牆天井,兩邊護厝。隋朝時,這是就辟為佛門,天井裡留有隋桂的古蹟。雖然全株已枯了,但樹的根部很壯,現在還能長出幼芽,不斷長大開花,香飄滿院,人稱“東山隋桂”,名聞遐邇。

歷史故事

石刻石刻
唐大中年間,智廣祖師卓錫於此,建棲雲窩古剎,不久兼設院塾(亦稱東山學院)。宋時,朱熹來此講學,命書童在馬嘴石上刻:“第一山”三字,今尚存(原石被毀,此字後補不如前者)。南宋史學家鄭樵曾住該寺,寫下《東山採藥》詩云:“一掬金丹向曉風,山前草木盡蒼蘢;讀書便是神仙味,更笑行沖問藥翁”。從此,東山寺名聲大噪。東山茶島里有個古墓,墓碑上刻“明”大字,下刻小字:“禪僧始祖石梅春公、東山高田祖塔、長徒南江福公”的合葬之穴。傳說,這三位寺僧曾勤植茶葉,揉青制丹,選作“貢品”,贈送朝廷,受朝廷封賞,並命此山為“茶島山”。清朝,寺內有三塊石碑,其中兩塊是皇封的均立壁上。第三塊石碑是本里舉人吳登青、郡諸生李清芬書。碑文內容都是記載寺院重修的情況,全無提及院塾之事,未知何故。

百景之勝

東山素有“百景”之勝,是縣文保單位之一。山上蒼蘢的杉、竹、松和茶果等,布局有致。遊人最欣賞的是寺西側有一株丹桂,樹高9.25米,胸徑110公分,樹冠覆蓋7.6米,樹齡約有500多年。還有幾株杜樟樹和大橄欖樹齡都在百年至幾百年間。若登上“小尖嶺”,向東遠眺,多么美麗的大海呀!渺渺茫茫水天一色,俯瞰廣闊無垠的綠野、稻海、蔗林、村莊等,像一幅氣勢磅礴的油畫。若攀上“瓠蒂頭”,北仰西苑、鳳山;南瞰大濟、城關;東眺書峰、社硎;西望飛鴿嶺、永春湖洋,群山連綿,重巒疊翠,瞍地沃野,村莊市鎮,星羅棋布地盡收眼底。真是心曠神怡!

建築構造

大悲殿

大悲殿,居坐於大殿中的高6.2米漢白玉質的觀世音菩薩,端嚴慈悲,慧眼含笑;觀音大殿內,兩側坐供觀音三十二應化身像,一個個神態活現;一、二、三層廻廊翼殿,供有諸佛菩薩像;仰望天頂,九格法眼普開。

安養堂

寺里還啟建安養堂。安養堂一樓大廳供奉《西方三聖接引有緣》的真絲繡像,二樓則是設施齊全環境稱善的念佛安居所,符合基本條件、放下萬緣一心念佛的老年比丘和老年居士可以申請入住安養堂。東山寺護持居士特別發心,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對特別有困難者,可以護持入東山寺,或清淨修行,或念佛往生。

文昌殿

東山寺內有“文昌”一殿及其兩廡,即為當時院塾修書之處。學生所讀的書系《三字經》、《四書》、《五經》等類。塾師因人而教,進度全不相同。多數是啟蒙教育,也有精英薈萃,書院越辦名氣越大。宋理學大儒朱熹前來講學,影響更大了。他所注釋的《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等書,以後列入士子考試之經典之作。當然,他長期在仙遊“三山”講學,與仙遊宋朝科舉興盛,進士登第冠八閩是分不開的。不然不會有泉州郡等地知名人士慕名來到東山、金石山、塔斗山求學。度尾境內從乾隆至光緒年間有83考,共有秀才388人(見《仙溪試錄》。當上邑庠生、貢生、舉人和進士的層出不窮。唐楊在堯父子在東山讀書,父官右補闕,子官大理寺丞。宋陳讜開國侯、余崇龜監察御史、兵部侍郎。還有名臣姚宗之等都是本里人。明朝,名盛一時的“東山四園”,即鄭紀字東園,官戶部尚書;李鼎字西園,官監察御史;余賜字南園,理學名儒;鄭璞字北園,曾任國學侍講。因此說,東山書院是古代著名的書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