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華村

仙華村,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蓋尾鎮第二大行政村,位於仙遊縣東部,全村人口達6856人。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仙華村系 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蓋尾鎮第二大行政村,位於仙遊縣東部,地處木蘭溪南岸,東與蓋南、芹林兩村接壤,距郊屬5公里,西與瑞溝村交界至縣城15公里。三郊公路貫穿全境。村落面積5平方公里,現全村人口達6856人,1625戶,轄六個自然村,34個村民小組。

歷史人文

仙華村舊稱福建省仙遊縣鄉香田裡華山村(今蓋尾鎮仙華村)。宋太平興國六年起這裡就有人群居住,但大部份居民是在明洪武二年開始由南湖(鄭)、沙堤(王)、潁水(陳)、河間(凌)、汾陽(蔡)等地陸續移民至此。均為漢族,語言屬閩南語系、興化話(唐朝曾設興化軍),現俗稱莆仙話。全村曾有十八個姓氏和融聚居,民風淳樸。其中陳、王兩姓約四千人占全村2/3,陳姓人崇拜陳靖姑,王姓人崇拜開閩王王審知。據傳說陳靖姑能除妖驅邪,亦能使難產婦轉危為安。開閩王王審知在五代十周時任閩國國王,他自捧儉約,為政以德,輕徭薄賦,於民休息,勸課農桑,發展農業,把閩地蠻荒的福建治理成“海濱鄒魯”,人民皆安居樂業,稱頌王審知為開國明君(仙華王姓人是王審知的後裔,有族譜為據)。陳、王兩大姓雖然崇拜不同,但是在紀念活動時又是不分彼此,共同參與(各姓都參加),把紀念活動搞得既轟轟烈烈,又和和美美。因為陳、王兩大姓的團結,帶動全村十幾姓的團結,所有才能和融聚居敦親睦族。陳靖姑祠叫追遠堂(追遠堂三字匾額據說是民國時福建省長吳威筆跡)始建於清宣統三年,古樸古香尉為壯觀,已列入縣級保護文物。仙華村現留有清代古民居十多座。古民居的建築藝術十分獨特,具有典型的江南村居特色,值得研究。村落中寶樹宮、清峰書院、陳氏家廟、閩王祠、鳳山堂、德窯廟歷史悠久,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很高。前來參觀進香者絡繹不絕。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04.00畝(其中:水田146.00畝,旱地58.00畝),人均耕地1.17畝,主要種植糧食、蠶桑等作物;擁有林地130.00畝;水面面積2.00畝,其中養殖面積2.00畝;其他面積137.9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路、通水、通電、通電視、通電話。全村35戶全部通自來水。有35戶通電,有3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5.71%和85.71%);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0戶(分別占總數的71.43%和28.57%)。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大麗高等級公路從村內經過,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3.00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2輛,機車3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2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2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04畝,有效灌溉率為100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46.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83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08.0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1.00萬元,占總收入的 10.18 %;畜牧業收入19.00萬元,占總收入的 17.5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43頭,肉牛20頭,肉羊0頭);漁業收入1.00萬元,占總收入的 0.93%;第二、三產業收入72.00萬元,占總收入的 66.62 %;。農民人均純收入1,954.00元,農民收入以二三產業、畜牧業為主。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06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5.58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 14.42%。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生豬、蠶桑特色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5戶,共鄉村人口177人,其中男性87人,女性90人。其中農業人口175人,勞動力95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白族、納西族族混居地),其中漢族170人、白族5人、納西族2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75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 100 %。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3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三合國小,中學生就讀到義朋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3.00公里,距離中學3.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1人,其中小學生13人,中學生8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76.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5人,黨員中男黨員2 人,女黨員3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1、由於經濟落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難以開展,機械化程度低,農業抗風險能力弱,農業效益低下;
2、由於與麗江古城區七河鄉用水矛盾突出,稍有不慎就導致雙方衝突,為社會穩定埋下不和諧因素;
3、基層組織建設薄弱,農村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1、藉助我村區位優勢,依託傳統磚瓦燒制,正確引導、安全生產、合法開採、規模化經營,促進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2、抓好支柱產業的培植,大力發展畜禽養殖業,擴大生豬養殖規模, 爭取五年內生豬養殖達1000頭以上;
3、大力發展栽桑養蠶技術,積極發展蠶桑業,把可利用之地全部發展成蠶桑,來增加農民的收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