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源乳腐

1918年,祖居通州的回族資本家馬兆豐先生獨資創辦“萬通醬園”,生產經營各種醬菜,主要產品是“仙源腐乳”。 萬通醬園最著名的產品是醬豆腐,正式品牌為“仙源腐乳”,與大順齋的糖火燒、小樓的燒鮎魚,並稱為“通州三寶”。 馬兆豐先生創辦“萬通醬園”後,仍然整天忙於社會公益事業,沒有時間親自經營“萬通醬園”。

源遠歷史

“醬豆腐、糖火燒、燒鮎魚”,史稱“通州三寶”。
醬豆腐,學名腐乳。在京東地區,最老最響的腐乳品牌,首推“仙源腐乳”。“仙源腐乳”誕生於八十多年前。1918年,祖居通州的回族資本家馬兆豐先生獨資創辦“萬通醬園”,生產經營各種醬菜,主要產品是“仙源腐乳”。萬通醬園原址在通州區最繁華的閘橋77號,具體位置在通州舊城南大街北口,回民胡同西口北拐角,三間門臉,坐東面西,質樸莊重,並請大軍閥吳佩孚題寫了匾額,解放初,因政治因素抹去吳佩孚三字。後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
萬通醬園的經營方式是前店後廠,自產自銷。萬通醬園的加工廠,設在回民胡同47號(現在的回民國小所在地),占地17.6畝,有醃製用缸400多口。萬通醬園僱傭固定員工14人,旺季時增雇季節工約70-80人。主要產品是醬豆腐、醬油、醋、黃醬、醬菜五大類,約有30-50多個品種。萬通醬園堅持誠實經商的原則,選料嚴格,工藝規範,產品質量穩定,信譽良好,暢銷京東八縣。萬通醬園最著名的產品是醬豆腐,正式品牌為“仙源腐乳”,與大順齋的糖火燒、小樓的燒鮎魚,並稱為“通州三寶”。除“仙源腐乳”外,萬通醬園的豆瓣醬、黑菜等產品也久負盛名。
萬通醬園從初創之日起,就遵循“適者生存”的原理,緊緊把企業溶入歷史時代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比如,萬通醬園利用馬兆豐先生在回民社會中的特殊地位,牢牢抓住了回族居民這個主流消費群體,有了這個固定的消費群體,萬通醬園便可以在任何條件下穩撐局面了。還有,萬通醬園能夠抓住社會歷史賦予的賺錢機遇,名利雙收,先是為吳佩孚的軍隊供貨,後又為馮玉祥部張芝江統帥的第七旅送鹹菜和調料。既找了靠山,又做了買賣。這種做法一直堅持下來。到五十年代初期,他們又把鹹菜醬豆腐等產品,大批供應密雲水庫等建設工地。由於萬通醬園這種圓通的經營方法,使得萬通醬園一直穩步發展,企業規模不斷擴大。
從1918年至1949年,經過30年發展,萬通醬園的醃製用缸增加了近一倍,固定人員增加20人左右,產品結構大體沒變,產銷量翻了一番。當時,萬通醬園門市流水串櫃3千至4千銅錢(串櫃:商店收銅錢時代,收錢後扔進金錢櫃,擲錢有聲,大夥心明眼亮,晚上關門後再把錢穿起來,點數交櫃)。
從1949年到1956年公私合營,萬通醬園變化不大,1949年產品銷售收入27億元(舊幣),1956年產品銷售收入33萬元(人民幣)。當時,高振聲接任經理。馬兆豐先生是開明人士,通州解放不久,馬兆豐先生就讓高振聲經理找政府商量,打算把店鋪和廠子一齊交給國家,但當時沒有政策,此事也就擱了下來,直到公私合營。
1956年6月1日,公私合營開始,當時的河北省通州市,將全市的糕點、糖果、醬園三大行業的幾十家公私廠店合營,組建通州糕點醬業總店,司伯泉任經理,項生任書記。醬園行業,除了國有的通州醬業廠(成立於1951年,隸屬通州市供銷社)以外,當時比較有名的私營企業是萬通醬園、廣和居醬園、公和興醬園,還有七八家小醬油廠。公私合營時,萬通醬園折股資產3萬多元,職工35人,大小缸780口。從此以後,萬通醬園的經營方式由私營變國營,生產方式仍維持傳統工藝,產品結構與特點沒變。
1958年7月,通州糕點醬業總店與通州食品廠分設。通州食品廠設在通州西海子,由王慶任書記,尚義任廠長,隸屬於通州市供銷社。通州食品廠下設三個車間,其中醬菜車間仍以萬通醬園為主體,保留了萬通醬園產品的傳統風味特點。醬菜車間仍然由原萬通醬園的公方經理楊舒亨任車間主任。當時,醬菜車間的產品大量供應密雲水庫建設工地,成為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好後勤。
1960年開始,通州食品廠的醬菜車間遷往通州釀造廠現址(通州區果園227號),並正式組建腐乳車間。其後陸續建了糖果、醬油、米醋、醬菜、黃醬等車間。
1967年,通州食品廠的所有釀造類產品車間,已全部遷到通州果園227號,開始獨立生產。1967年,正式組建“通縣釀造廠”,霍超任廠長兼書記,隸屬北京市通縣供銷合作聯合社,通縣釀造廠新的腐乳車間投產後,“仙源腐乳”產量連年翻番。
到1978年,通縣釀造廠的主要產品產量為:腐乳500萬塊,醬油4000噸,米醋500噸,黃醬1500噸。
1998年,由於通縣撤縣改區,通縣釀造廠正式改名為通州釀造廠。到1999年,通州釀造廠的主要產品年產量為腐乳5000萬塊,醬油8000噸,米醋1300噸,黃醬2200噸。

製作工藝

“仙源腐乳”是仙源公司的傳統主導產品,至今已有80多年歷史了。京杭大運河,是通州的母親河,通州古城的物產風情,無不與大運河息息相關。“仙源腐乳”,就是借大運河的靈氣,南貨北植的典範。
萬通醬園創建初期,生產醬豆腐的坯料購自浙江紹興“惟和腐乳廠”。醬豆腐坯料分為太方、大方、門丁大小三種,原料為黃豆、蠶豆各半。醬豆腐坯料在紹興裝壇以後,運至杭州碼頭裝船啟運。蕩蕩運河水,悠悠小木船,溯流北上,需時月余。坯料在船上,由南往北晝夜兼程,潤五大水系的水氣靈光,小船由北緯30度的紹興到北緯40度的通州,聚十個緯度的日月精華,坯料已經南材北味了。坯料到廠以後,立即投入紅曲、黃酒,並根據北京人的口味加入佐料,封壇,經伏天暴曬,成熟後入庫,歷時一年,佐料的滋味完全浸入腐乳之中。按此工藝釀製而成的“仙源腐乳”,質地細膩,芳香撲鼻,別具風味,從二十年代起,就享譽京畿,暢銷京東八縣。凡走大運河水路轉道通州的官民商旅,多數都買點“仙源腐乳”,帶往四面八方,時間一久,“仙源腐乳”便聲名遠播了。
“仙源腐乳”不僅是南貨北植第一家,更是南北風味嫁接之精品。
1928年以後,運河水路來料漸難。萬通醬園一度曾由天津南開和北京萬康兩家進坯料。1939年,大運河上游山洪暴發,大水直灌天津,大運河航運從此中斷。萬通醬園開始自己生產坯料,探索了一整套制坯、發酵、制曲工藝和貯存方法,保留並突出了“仙源腐乳”的傳統特點。
1956年公私合營以後,現代化生產設備與傳統工藝相結合,使老字號獲得新生,老產品得以發揚光大。為進一步提高腐乳產量,從1964年開始,通縣釀造廠組建科技攻關小組,在宋學川工程師的帶領下,經過幾年的努力,終於發明了“通風制曲”新工藝,並研製成功“仙源腐乳”1號湯料。“通風制曲”新工藝和“仙源腐乳”1號湯料的研製成功使“仙源腐乳”的質量更上一層樓。
“通風制曲”工藝,就是在傳統制曲方法基礎上,安裝機械通風設備,利用小環境循環風降溫原理,自動控溫,製成的紅曲顏色鮮艷,色度均勻,產品合格率提高5%以上,培養周期縮短30%以上。新的制曲工藝,提高了“仙源腐乳”的內在質量和外觀質量。1970年,通縣釀造廠發明的“通風制曲”工藝,被北京市科協評為科技發明二等獎。
“仙源腐乳”1號湯料,被北京市供銷社列為市社系統科研項目,主要特點,生曲發酵,取消製做米醪工藝,改為一次配製,染坯與壇裝均使用一種湯料。“仙源腐乳”1號湯料研製成功,使腐乳產量不再受米醪生產的限制,可以大幅度提高腐乳產量,縮短腐乳生產周期,天然紅曲改善腐乳質量,使腐乳顏色更鮮艷,口感更好。
1983年“仙源腐乳”1號湯料獲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獎。
通縣釀造廠發明的“通風制曲”新工藝和“仙源腐乳”1號湯料獲獎以後,在全國釀造行業產生重大影響,前來參觀取經的人絡繹不絕。本市的有懷柔食品廠、田村食品廠(現在的王致和腐乳廠)、房山食品廠等,外埠的有上海奉賢釀造廠、江蘇朝陽釀造廠、河北清河食品廠等。
由於採用“通風制曲”先進工藝和使用“仙源腐乳”1號湯料,“仙源腐乳”的質量有很大提高,經北京市著名食品專家多次評比鑑定,認為“仙源腐乳”塊型整齊、質地細膩、味道鮮美、香氣純正。於1978年、1989年兩次被評為北京市優質產品。1990年成為亞運會指定產品。
由92年開始,通州釀造廠又投巨資擴建腐乳車間1000平方米、發酵室800平方米,改建並重新裝備了影響腐乳生產的關鍵部門制菌室,對現有發酵設備進行改進,使“仙源腐乳”具備先進的專業生產能力,近年來,推出了物美價廉的紙盒包裝腐乳,大大降低了腐乳的包裝成本,縮短了發酵周期,使“仙源腐乳”在市場中的競爭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增強。

創業人與經理人

馬兆豐先生是通州有名的資本家,回族人,世居通州。直到今天,馬先生的族人及後代,仍然居住在通州南城回民聚居區的馬家胡同。“萬通醬園”創建於1918年,這個年代,是整個世界大動盪的年代,資產階級正式走上歷史舞台,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很多工業已開發國家建立起來,並開始為自己的階級和民族的利益爭奪世界資源。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已經建立,中國新生的資產階級,在民主先驅們的帶領下,為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劃上了句號,民族資本家在中華大地脫穎而出。馬兆豐先生在創辦“萬通醬園”之前,在通州已有好幾家店鋪,其中比較有名的是位於閘橋北面的“萬通商店”,主要經營幹貨雜品。“萬通醬園”開業以後,人們稱閘橋南的醬園為“南萬通”,而稱閘橋北的乾貨店為“北萬通”。在通州區,馬兆豐先生是有名的開明紳士,在回族居民中享有很高聲望,他是通州清真寺的鄉佬,為清真寺出資義務管帳50年,直至謝世。馬兆豐先生樂善好施,每逢齋節或過年,他都會救濟貧苦回民同胞,由清真寺發條兒,到朱家面鋪領面,每張條5-20斤不等。解放後,馬兆豐先生被推選為縣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
馬兆豐先生創辦“萬通醬園”後,仍然整天忙於社會公益事業,沒有時間親自經營“萬通醬園”。他只好不惜重金,聘請懂經營、會管理的大掌柜,替他經營。從1918年創辦至1956年公私合營,先後有三位掌柜執掌“萬通醬園”,按時間順序是“楊善卿、從壽臣、高振聲。
楊善卿:“萬通醬園”的創業重臣,本地人士,學徒出身,頭腦精明,辦事幹練,忠誠可靠,深得馬兆豐先生賞識。楊善卿先生上任以後,不負重託,把萬通醬園經營得有聲有色。楊善卿先生掌管萬通醬園23年之久,一直乾到告老還鄉。
從壽臣:山東人士,萬通醬園的第二任大掌柜。從壽臣先生是商界名流,解放前通州商會會員。從壽臣先生在多家商號任過職,而且是馬兆豐先生的表侄,從先生在萬通醬園幹了將近30年,一直是楊善卿先生的得力助手,直到楊善卿先生卸任以後,從壽臣先生才執掌萬通醬園帥印,到解放前的一年。從壽臣先生的岳父是一個有名望的地方官,萬通醬園的牌匾,就是從壽臣先生的岳父請吳佩孚寫的,吳佩孚寫完以後,還蓋上了官印,解放初期,因政治原因將吳佩孚的名字給抹掉了。此匾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砸毀。
高振聲:本地人士,是馬兆豐的外甥,商界名流,解放前通州商會會員,原是小樓飯店的管帳先生,後受馬兆豐特聘為萬通醬園最後一任資方經理。高振聲先生在解放前一年接任萬通醬園經理,直到公私合營。高振生先生經歷了新中國成立這個偉大歷史事件,承擔了公私合營的歷史重任,為萬通醬園獲得新生和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高振聲先生解放後曾任萬通醬園的資方經理,通州政協委員。文化大革命中因萬通醬園為國民黨軍隊送醃蘿蔔的事,受到衝擊。
1994年,通州釀造廠新一屆領導班子成立,董宗海同志擔任廠長兼書記。新班子上任以後,在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推出四項改革措施,第一是勞動人事制度改革:裁減冗員,實行全員勞動契約制,逐級聘任制,培養招聘大中專畢業生。抓人才重在使用,現在,一批有文憑又有實際工作能力的年輕人,走上各級領導崗位;第二是抓質量管理:幾年來,國家、市、區及技術監督部門對通州釀造廠產品多次抽檢,合格率達100%;第三是按市場經濟規律拓展市場,先後開拓了幾十家市內和外埠市場,市場占有率逐年增加;第四是抓分配製度改革,對車間實行質獎掛鈎辦法和計件工資辦法。經過全面改革,通州釀造廠實現了較快的發展,1998年工業產值完成1700萬元,比1994年增長89.5%;實現利稅60萬元,比1994年增長2倍;固定資產比1994年增值200萬元。
2000年,為了加快通州衛星城的整體規劃建設,回響區政府排污治理的號召,通州釀造廠搬遷到漷縣經濟開發區。藉此搬遷之機,通州釀造廠實行了重組改制,經營體制由原區供銷總社所屬集體所有制企業改為股份制企業。80多年過去了,企業經歷了從私營經濟到公私合營後的國營經濟,又從國營經濟轉變為民營經濟的歷史變遷。2001年,企業正式更名為北京仙源食品釀造有限公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