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坪田村

仙坪田村創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至今450餘年,延裔17代。

基本信息

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江東鎮仙坪田村

仙坪田村創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至今450餘年,延裔17代。大姓為洪,占九成多,還有邱、張兩姓。最早來此創業者為黃氏,繼有魏氏、李氏、陳氏、盧氏,接著有來自湖墘的張氏,來自崗山石虎村的邱氏和來自金螯的洪氏。後來,因生存環境惡劣,雜姓之間互相歧視,弱肉強食,黃、魏、李、陳、盧等姓氏或絕嗣或先後撤走他鄉,惟存洪氏與邱氏、張氏繁衍至今。洪氏肇基祖耀省公,來自潮安磷溪上金鰲,溯其根源,洪氏先祖來自福建莆田派系。耀省公生有三子前川、前峰、前嶺,前峰移往江東紅砂創基立業。仙坪田村系江東州渚中部偏東一隅。北臨韓江,與磷溪仙河隔江相望,東毗東州,西鄰洋光,南接三吳。其村域原系韓江東岸堤外一片泥沙沖積洲,可謂“洲中之洲,”並無歸屬管轄,偶有洋潑沼村李厝人零星拓荒種植,故有“李厝洲”之說。在洲園上作食,偶遇暴發大水,收益甚微。耀省公見此洲園,雖土地常遭洪患,卻也肥沃可耕,便遷徙至此矢志創業。廢除“李厝洲”稱謂,起村名“溪坪田”,意為溪邊的一片田,後雅稱為“仙坪田”。歷經了頻仍的洪澇災害,耀省公及其後裔深感耕種於河灘,環境惡劣,難於生存,遂自築小堤以擋洪,緣溪壘壩以自救,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終於形成了小堤圍。從此,洪、張、邱三個姓氏便在這肥沃的韓江沖積洲上繁衍生息,承傳至今。新中國成立後,政府重視水利建設,年年撥款加高加固堤圍。1960年洪峰達到16.88米,亭頭大堤轟然決口,此堤段卻安然無恙。上世紀80年代末,鎮水利所還將次堤段鄰水堤坡鋪成石護坡。從此,仙坪田的洪患得以徹底根除。先祖修堤,因人力財力所限,只能築為小堤,故世世代代稱此為“堤仔”,而村西北從灰窯頭起,繞經村西南至圓山山鼻頭之原堤,儘管歲月更迭,廢棄有年,殘破不堪,仍被人稱之“大堤”。這條“大堤”在圓山的另一端繞過溪頭洲村連線了鯉魚山,把仙坪田、東洲、溪頭洲隔在堤外,謂之“三洲”,由於仙坪田處於“三洲”之上游,故仙坪田又有“上洲”之稱。現村域面積近十萬平方米,耕地面積220畝,其中旱園120畝,水田100畝,池塘面積18畝。據2005年底統計,全村256戶,公1067人,人口相當與1950年的2.6倍。仙坪田屬洲渚一隅,土層深厚,肥沃之沙質壤土,加上地勢偏高,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猶適宜種植經濟作物。以前這裡盛產甘蔗、黃麻、花生、大豆、蘿蔔、地瓜、香蕉等作物。1964年,“溝頭”片一丘甘蔗園,創下了畝產三萬斤的全國高產記錄,縣、公社、大隊領導也因此上北京領獎,仙坪田的甘蔗高產,在全國名躁一時。仙坪田人因長期種植黃麻,還練就高超的剝麻技術,以其剝麻速度快、質量好而遠近聞名,偶逢黃麻收穫季節,後生人常外出幫工,屢受讚譽。另外,仙坪田農民醃製蘿蔔乾也是“好把式”,其蘿蔔乾以酥脆、適口、香味濃郁著稱。後來,貫徹“以糧為綱”、“自給自足”的糧食方針,仙坪田才以改種水稻為主。而甘蔗和黃麻,因生長期長,成本高,收購價低,村民划不來而不願再植(全縣皆然),導致潮安糖廠倒閉。先前,該村生產條件甚差,土地坑坑窪窪,且屢遭旱魔侵害,常年挖井“打吊窩”,高坎田灌水需置三架水車,村民苦不堪言。上世紀60至70年代,村民大搞農田基建,年年冬季搬埔改土(包括搬掉田間墳墓和廢棄的“大堤”),奮力興修水利,推廣先進技術,實現排灌機械化、電氣化,農業得以穩產高產,水稻年單產保持在1000公斤以上。清代至民國時期,仙坪田的婦女就具有紡紗織布的工藝,新中國成立後,婦女們除了農忙下田幫工之外,大部分時間是在家裡做刺繡、抽紗,“公社化”以後,村里建立抽紗場,把全村婦女集中起來勞作,全年收入達30多萬元。80年代初,隨著體制改革的實施,村抽紗場也隨之關門,由各戶自行經營。婦女從事抽紗、機繡、服裝行業,仍是該村當今普通農戶的主要經濟來源。另外,農戶發展畜牧業——養殖生豬、三鳥也是一項不菲的收入。村經濟收入還有養魚業,仙坪田的池塘近20畝,適合養殖各類淡水魚,而“老祠堂池”的“烏魚”豐腴肥美,遠近出名。以前集體經營,養魚業是村集體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體制改革後由村民承包經營。該村村辦企業發展不起,惟有幾家小作坊,如碾米、磨麵、榨油,還曾遠征鐵鋪響水開荒,隨著體制改革,這些小企業或由個人承包或倒閉關門。落實了農村承包經營責任制,解放了農村勞動力,許多農民紛紛洗腳上田,進城務工或經商,僅有1000多人的仙坪村,就有200多名青年外出打工或搞建築業、裝配業,勞務輸出年收入達300多萬元。近年來,仙坪田新住宅建築面積達到4萬平方米,形成高樓林立、美麗壯觀的“新村”,靠的主要是這方面的收入。改革開放,經濟發展,人民生活顯著提高,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3200元,相當與1950年的20多倍。大部分村民的生活已達到小康或接近小康的水平。尊師重教,是該村的優良傳統。國民時期,村里在洪氏宗祠辦了私塾,私塾設“中主”,主持辦學事宜。抗戰時期由村里長輩洪雁鑫主持,負責聘請老師及一概事務。因生員不足和財力所限,只能聘請一位老師進行複式教學,學生清一色為男生,故婦女居多文盲。在該村任教的老師頗受尊重,時年八節,村民均會向老師饋贈餜品。新中國成立後,村里辦起六年制完整國小,凡適齡男女兒童,悉數入學。1951年與東洲、三吳合辦東光國小,校址設在東洲,後遷仙坪田。1969年,貫徹了國小附設國中班的教育方針,附設了兩個國中班,中學辦到家門口,方便農民子弟入學。60年代末,東光國小分拆,仙坪田又自辦一所完整國小,儘管村集體經濟比較薄弱,每年仍堅持撥款支持辦學,關心教師福利,促使教師樂教、學生勤學。10多年來,仙坪田國小考上江東中學的學生人數比率,始終在全鎮名列前茅。此外,掃盲工作也卓有成效,60年代末期,全村已脫文盲帽。50多年錢,全村只有兩名中學生,沒有一個大學生,如今,已基本普及了國中教育,包括在校的本科和專科學生人數已達到30多人。該村文化建設也有一定歷史淵源。村民歷來喜歡潮州音樂,民國期間,村里就有“聚和間”等三間弦樂館,農閒季節,每天晚上在院子裡舉行弦樂演奏,吸引村民前來休憩觀賞。村民這種愛好代代相傳,時至今日,仍有熱心村民自發組成弦樂隊,經常到毗鄰鄉村或上城演奏。1950年,村里投資建立了鑼鼓隊,聘請名師施教。逢年過節,如春節,元宵節,則舉行大鑼鼓遊街演奏,增添了村裡的節日氣氛。值得一提的是抗美援朝時期,村里出動這支鑼鼓隊歡送本村兩名青年參加志願軍至獨樹渡口,然後來到獨樹曠場進行演奏,在場6支鑼鼓隊中,仙坪田鑼鼓隊一支獨秀,鏗鏘的鑼鼓聲,悠揚悅耳的絲竹之聲引來數千人觀賞,喝彩之聲不絕於耳。“文革”時期,鑼鼓隊也熱鬧過一陣子。村里第三次建立正規鑼鼓隊是2003年,接受培訓者全是10-15歲的少年,更新了銅器和樂器,配套了20多支“大鏢”,經過近一年的培訓,隊伍脫穎而出,2004年到東鳳橫坑遊行表演,博得當地高度評價。該村還與1969年建立業餘文藝宣傳隊,排練了一批演唱節目,排練了潮劇《鬧燈》和《紅珊瑚》,曾到獨樹和鐵鋪等地演出,也獲得較好的口碑。清末明初,該村便有村民赴港澳和海外謀生,繁衍至今已有700多人。旅外鄉親將智慧和汗水灑在異國的土地上,勤勉不息,奮發圖強,大多事業有成;他們身居海外,心懷桑梓,眷戀家園,熱心公益,具有一顆拳拳的赤字之心。早在1964年,本村旅居印尼的鄉親洪炳烈便慷慨解囊,捐資鋪設村中心巷道——東巷,把崎嶇土路變成平坦的水泥路面;並在1986年捐資10萬港元支援建設江東大橋;於1992年捐資60萬港元興建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的仙坪田錦龍國小。還有旅居新加坡的鄉親洪鏡湖於1998年與旅居印尼鄉親洪耀裕聯合捐資30萬元,建設1.05公里長的村道——“仙僑路”及村口的碑亭。2002年洪鏡湖又串聯旅印鄉親洪嘉華聯合出資15萬元協助村里建設改水工程。海外鄉親造福桑梓的義舉,為全村村民所傳頌。人物方面,仙坪田廟小沒有大菩薩,勉強湊合的有:洪生國曾任廣東湛江市水利電力局副局長;洪坤錫任潮安縣財政局長、縣政協副主席;洪若才現任潮安縣委常委、庵埠鎮委書記;洪生興為潮州日報主編,潮州新聞工作者協會理事,廣東戲劇家協會會員,著有文集《韓水泛舟》,由中國作家出版社出版,其生平於業績被編入《潮汕人物辭典》、《世界人物辭海》和國家級刊物《藝術人生》。村民洪士欽是聞名的木雕工匠,工藝精湛,能先察柴勢取材,因形造物,不用在木材上繪製圖樣,而白手把木料雕刻成人物、樹木、花卉和飛禽走獸等動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