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的玄機:透視兩漢酷吏的官場沉浮

仕途的玄機:透視兩漢酷吏的官場沉浮

第九章致命的自負——帝國守令/174 第十二章昏君的犧牲品——半獸三吏/226 這是酷吏的悲劇,也是仕途的困局。

基本信息

圖書封面圖書封面
作者:趙煒
出版社: 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4月1日)
平裝: 281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229037475, 7229037476
條形碼: 9787229037475
產品尺寸及重量: 23.8 x 16.6 x 2.2 cm ; 440 g

圖書簡介

人類社會變遷與文明演進,無論是“大歷史”還是“小歷史”,都是由一個個鮮活生命個體共同演繹的,亦是由一位位書者用智慧記錄和撰寫的,代代相傳,連綿不絕。生命演繹的歷史是真實的存在,智慧撰寫的歷史則是存在的描述,二者在共時與歷時演變中雖然相互影響,也不乏分野與差異乃至互相脫離,從而共同構建人類社會的存在與描述史。兩漢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社會變遷與文明演進的重要歷史階段,在帝王將相和平民百姓之間,活躍著一群特殊的人——酷吏,無論是野蠻還是文明,他們的存在及其活動本身不僅是歷史的真實存在,亦是當時推動歷史演變的重要力量。趙煒先生撰寫的著作《仕途的玄機——透視兩漢酷吏的官場沉浮》,試圖從“撰寫”的角度對兩漢時期的“酷吏”官場進行一個全景式的描述、解讀與評論,希望該書不僅能夠增添兩漢歷史“撰寫史”的新紀錄與新文獻,還能夠為中華民族的當代發展和未來進步提供可資借鑑的“增長知識”。

作者簡介

趙煒,生於1979年,籍貫山西忻州。先後就讀於重慶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多年讀史,小有心得。現居北京。

圖書目錄

序 生命演繹的歷史與智慧撰寫的歷史
第一章 書生治國悲劇——帝師晁錯/1
第二章 二元權力困局——郅都折翼/28
第三章 官場叢林生態——景、武三卿/50
第四章 至尊者的罪身——張湯之殤/66
第五章 皇權澆灌的惡——義縱、王溫舒/121
第六章 零和同僚關係——楊仆、鹹宣/136
第七章 絕望催生瘋狂——杜周執法/153
第八章 恃功而驕之禍——昭、宣二田/162
第九章 致命的自負——帝國守令/174
第十章 忠君抗命之際——建武三傑/193
第十一章 以難測之智臨民——周紆、黃昌/216
第十二章 昏君的犧牲品——半獸三吏/226
附錄一 兩漢酷吏大事編年/249
附錄二 君子不器——兩漢酷吏的悲劇根源/268
後記

名人評論

酷吏如棋,官場如局文/劍眉枉凝
說起酷吏,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周興、來俊臣等武則天時期的著名酷吏,他們依靠令人聞之色變的酷刑峻法斷案治獄,用殘暴無情的高壓手段,為代唐興周的武則天保駕護航。
但這樣的酷吏,並不是酷吏的“本義”。司馬遷在《史記》中首創《酷吏列傳》,其後班固和范曄分別在《漢書》與《後漢書》中將酷吏和循吏並舉,此時的“酷吏”一詞並無貶毀之意,循吏與酷吏不過是皇帝治理天下的兩種不同棋子——循吏的特點決定了這一群體的為政重點往往在於勸課農桑、興修水利、倡建學校、恤養孤寡等建設性工作;酷吏的特點決定了這一群體的職責使命集中指向盜賊巨匪、豪強暴徒、權戚貴胄,強權鎮壓無情誅殺也就在所難免。
對酷吏一詞理解上的偏差,反映出人們對酷吏這一群體認識上的不足。近日看到一部解讀酷吏的歷史作品《仕途的玄機——透視兩漢酷吏的官場沉浮》,這為我們了解酷吏這一群體,提供了一個上佳讀本。
《仕途的玄機》以冷靜客觀的筆調,從政治、經濟、文化、人性等各方面入手,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兩漢四百年間的社會生態,具體描述了兩漢二十四位酷吏的仕途沉浮
兩漢酷吏不論是為政才能還是個人品德都值得稱道,也尚未墮落到依靠殘暴酷刑來辦案的地步,放在幾千年歷史當中,他們不比任何所謂能臣遜色。然而,兩漢酷吏最後卻相對普遍地身敗名裂、不得善終。以兩漢酷吏中的佼佼者晁錯郅都張湯為例,晁錯由於主張削藩,在七國之亂剛開始的時候,就被腰斬於長安西市;郅都則由於忠於漢景帝,得罪了竇太后,在二元權力的困局中左右為難,最後仍難免一死;張湯為漢武帝開疆拓土的事業勉力支撐,嚴斷陳皇后巫蠱案、窮治三王之獄、鑄造白幣五銖錢、聚攏天下鹽鐵,然而在他遭受誣告的時候,漢武帝卻無意對他伸出援手,最終張湯只能以死證明自己的清白。
據《仕途的玄機》作者趙煒統計,西漢十六名酷吏中十一名死於非命,非正常死亡率高達68.75%;四名出任御史大夫的酷吏一人腰斬兩人自殺,比率高達75%,而縱觀整個西漢六十七名可考的御史大夫,在任上被誅或自殺者僅有十人,比率約14.93%。可見,酷吏非正常死亡的機率是平均水平的5倍!
兩漢酷吏的集體悲劇,集中體現了封建時代仕途的艱難和臣子的無奈。漢朝意識形態——也即社會價值觀,與帝國法律之間存在牴觸,前者提倡仁義教化,後者強調違法必究。酷吏不過是皇權的棋子,皇權要求酷吏嚴格執法維護帝國統治,酷吏嚴格執法卻踐踏了社會價值觀。然而,封建時代道德高於法律,社會價值觀的力量事實上凌駕於皇權之上,皇權往往在壓力之下最終只好棄子——拋棄酷吏。也就是說,酷吏被皇權利用了兩次,第一次是統治的工具,第二次是禮教的祭品。
這是酷吏的悲劇,也是仕途的困局。在兩漢時代,這幾乎是一道無解的難題,只要身在局中,便身不由己。兩漢酷吏用他們的政治生命甚至鮮血,為今天的人們提供一些鏡鑒和啟發,這或許便是《仕途的玄機》的現實意義所在。
(劍眉枉凝,系歷史暢銷書《劉備不是傳說》作者)

序言

生命演繹的歷史與智慧撰寫的歷史
人類社會變遷與文明演進,無論是“大歷史”還是“小歷史”,都是由一個個鮮活生命個體共同演繹的,亦是由一位位書者用智慧記錄和撰寫的,代代相傳,連綿不絕。生命演繹的歷史是真實的存在,智慧撰寫的歷史則是存在的描述,二者在共時與歷時演變中雖然相互影響,也不乏分野與差異乃至互相脫離,從而共同構建人類社會的存在與描述史。
兩漢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社會變遷與文明演進的重要歷史階段,在帝王將相和平民百姓之間,活躍著一群特殊的人——酷吏,無論是野蠻還是文明,他們的存在及其活動本身不僅是歷史的真實存在,亦是當時推動歷史演變的重要力量。
趙煒先生撰寫的著作《仕途的玄機——透視兩漢酷吏的官場沉浮》,試圖從“撰寫”的角度對兩漢時期的“酷吏”官場進行一個全景式的描述、解讀與評論,希望該書不僅能夠增添兩漢歷史“撰寫史”的新紀錄與新文獻,還能夠為中華民族的當代發展和未來進步提供可資借鑑的“增長知識”。
生命演繹的歷史與智慧撰寫的歷史之間必然存在著差異甚至相互脫離情景,這是正常的也是允許的,關鍵在於這種差異與脫離不能有悖於人類認知常識、歷史演變規律、道德與倫理底線、社會規範與科學方法。
趙煒先生以相關史料和文獻為基礎,對兩漢歷史中真實存在的一個個典型“酷吏”的生存環境、行為方式與社會影響進行描述與評論,善惡美醜一一展現,字裡行間顯露出作者的思考與判斷。這給讀者和社會大眾提供了一個重溫和反思歷史的視角和邏輯,也給社會傳遞一種價值和倫理取向。希望該書能夠為中華文明進步貢獻添磚加瓦之效。
兩漢時期的社會變遷、經濟發展與政治演變,不僅是中華民族從先秦到秦演變的後續歷史結果,還是魏、晉、南北朝以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與中華文明演化的重要原初影響動力之一。“酷吏”作為兩漢時期官僚體系中的重要群體,是與“非酷吏”相比較而存在的,是當時政治權力結構、經濟利益結構和社會倫理結構演變的產物,也是社會在文明與野蠻、仁愛與狡詐、正義與邪惡、善良與醜陋之間價值取向矛盾運動與演變的體現。
正如作者所言,“兩漢酷吏幾乎完全是一群性格、出身有缺陷的人,如果偏激和出身微寒也算一種缺陷的話”,“酷吏”作為中國社會歷史演變中出現的特殊權力與利益群體,整體而言,其行為方式與價值取向與中華民族的傳統主流價值取向和倫理標準是相悖的。希望該書出版能夠為當代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和弘揚社會正氣提供鏡鑒。
趙煒先生是我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指導的第一屆國際政治經濟學方向的碩士生,他本科在重慶大學修讀國際金融,碩士論文研究主題為東北亞地區的安全與均勢問題,是我指導的已經畢業的五屆碩士生中第一個寫書和出版作品的弟子。他碩士研究生畢業已經四年多,經歷了社會的磨練,仍然願意繼續讀書、思考和寫作,作為老師我感到非常高興和無比欣慰,希望他能夠繼續前行。
受作者知識和能力的限制,本書一定存在一些不足和不當之處,敬請學界同仁給予批評指正和關心愛護。因為主要從事經濟學和國際政治經濟學領域的教學科研工作,我雖然喜愛閱讀歷史文獻和作品,但始終是歷史研究領域的外行。作者邀我為本書作序,便寫了這些文字,但仍然倍感誠惶誠恐,亦恭請學界同仁批評指正。
是為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