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巷

仁義巷是郭朴的祖宅所在地。當年郭家鄰居建房造屋擠占了郭家一牆之地,郭家人氣不過便和那家論理,一來二去鬧得不可開交直至上了公堂。

安陽的老城路密如織,有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說。這每一個街名的背後都有一個美麗的故事,其中“仁義巷” 的故事最被人們津津樂道。而這個故事,和郭朴郭閣老有關。郭朴,安陽人,生於明正德年間。嘉靖十四年中進士,曾兩任吏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入內閣,故又稱郭閣老,又至太子太傅,後三次上疏乞歸故里。郭朴為官清正,主管官員的升遷任免時,他不徇私,不畏惡,“唯以大公行之”,“以廉著”,官聲頗佳。他才學過人,著述頗豐,計有《學約》、《四思箴》、《四畏箴》、《九字圖說》、《彰德府續志》等,時稱東野先生。他為人正直豁達,不為物喜,不為己悲。
仁義巷是郭朴的祖宅所在地。當年郭家鄰居建房造屋擠占了郭家一牆之地,郭家人氣不過便和那家論理,一來二去鬧得不可開交直至上了公堂。地方官畏懼雙方都是官宦之家不敢審理,於是兩家繼續爭執。郭家情急之下派人到京城將此事回稟已位居“宰輔”的郭朴,希望他能出面為家人“撐腰打氣”。
郭閣老看完書信,心裡已經明白了八九分,馬上叫人潤墨,寫了一封回信,讓人帶了回去。
郭夫人一見回信,心中甚是歡喜,急忙拆開細看,只見信中寫著四句詩:
千里修書只為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郭夫人看罷書信,覺得還是“閣老”有修養,真是“宰相肚裡能撐船”啊,於是又讓家人從自己宅院的一邊讓出了三尺寬的地方給王山使用。
再說王山,見郭家不僅不爭被自己多占的地方,反而又給自己讓出了三尺,很受感動,不禁想,看人家郭朴在京城做宰相,權高勢重,還給咱一讓再讓,真是高風亮節,令人敬佩,而自己卻占人家的地方,真是太不應該了。於是,他就主動把自己的牆拆了,往後退了三尺,這當中的地方便閒置起來。後來,從這裡走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條小巷。人們為了感念“郭閣老”義讓宅基的品行,便給這條小巷取名叫仁義巷。這條小巷直到2002年老城改造時才消失,但仁義巷的傳說將會永遠在古城人的心裡流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