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鎮[湖南省寧遠縣仁和鎮]

仁和鎮[湖南省寧遠縣仁和鎮]

仁和鎮位於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中部,離縣城10公里。東靠禾亭鎮、保全鄉,南連舜陵鎮,西接中和鎮、棉花坪瑤族鄉,北鄰柏家坪鎮。鎮政府駐仁和村,鎮沿用駐地仁和自然地名。

建制沿革

1995年撤區並鄉建鎮時,由原禾亭區的仁和鄉和李家鋪鄉合併組建仁和鎮。

人口民族

全鎮共 32196人。

經濟概況

全鎮總面積84平方公里,年國內生產總值14000萬元,年財政收入435.9萬元。

農業

仁和鎮風光 仁和鎮風光

耕地1245.5公頃。境內地形如反“7”字形。 湘江支流舂陵河從鎮西部山嶺中穿山出谷,仁和壩(中型水利工程)灌溉面積達540公頃,又可引永佳水庫水灌溉農田。

主要農作物有水稻、薯類、蔬菜、烤菸等,尤其是烤菸生產,已成為該鎮的支柱產業,每年優質煙種植面積穩定在1萬畝左右,產量約占全縣五分之一,烤菸年產值達1000餘萬元。

特色農產品:稻穀、烤菸、棉花、鵝、鯉魚、水稻、薯類、蔬菜、樟木、鵝蛋、茄子

工業

仁和鎮[湖南省寧遠縣仁和鎮] 仁和鎮[湖南省寧遠縣仁和鎮]

境內有紅磚廠、採石場、彩燈加工廠、塑膠廠、軋鋼廠等數十家企業。

其他

設有中學1所,國小18所 ,醫療機構39個,大部分村建有醫療點。

交通情況

境內交通便捷,永連公路貫穿全鎮,仁和至棉花坪、禾亭至仁和兩條公路在此匯聚,形成“十”字形交通網,各村均有公路相連。

行政區劃

仁和鎮下轄37個村,各村基本情況如下。

【仁和】 Rénhé

1917年建有四條街道叫天地仁和,以街道命名。村委會駐仁和圩,轄仁和、唐下洞等10個村民組。總面積1.2平方公里,耕地45.2公頃,432戶,1597人。

【牛尾塘】 niúwěitáng

村後山形似牛尾,村前有塘得名。村委會駐牛尾塘,轄牛尾塘、新小水、東壘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2.2平方公里,耕地33.9公頃,237戶,848人。

【岩口洞】 Yánkǒudòng

因村後有一岩,村前是洞口而得名。轄岩口洞、冷水壩、胡家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1.5平方公里,耕地35.6公頃,183戶,681人。

【黃家洞】 Huángjiādòng

祖宗曾租種黃姓一洞田得名。村委會駐黃家洞,轄16個村民組。總面積4.4平方公里,耕地46.5公頃,300戶,1172人。

【社福山】 Shèfúshān

因村周圍山清水秀、地形平坦而得名。村委會駐社福山,轄8個村民組。總面積1.5平方公里,耕地38.9公頃,236戶,868人。

【華石盤】 Huáshípán

村後水塘內有塊石板似盤龍形而得名。轄華石盤、下井等9個村民組。總面積2.2平方公里,耕地47.2公頃,251戶,925人。

【周王家】 Zhōuwángjiā

村民以周姓、王姓居多而命名。轄周家、王家、馬安嶺、半邊鋪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1.2平方公里,耕地31.3公頃,204戶,704人。

【陳普全】 Chéngpǔquán

以陳姓定居得名。村委會駐陳普全,轄6個村民組。總面積0.9平方公里,耕地24.1公頃,160戶,568人。

【傘里洞】 Sǎnlǐdòng

村後有山似傘而得名。轄傘里洞、破塘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1.3平方公里,耕地18.4公頃,89戶,291人。

【谷木洞】 Gǔmùdòng

村後古木樹多,取名古木洞,後改為谷木洞。轄4個村民組。總面積6.6平方公里,耕地13.7公頃,156戶,573人。

【陳家】 Chénjiā

以陳姓定居得名。轄陳家、曉水、樟木樹腳等7個村民組。總面積1平方公里,耕地30.9公頃,229戶,878人。

【劉安仲】 Liúānzhòng

以祖先姓名得村名。村委會駐劉安仲,轄10個村民組。總面積3.4平方公里,耕地43.1公頃,329戶,1159人。

【孫家鋪】 Sūnjiāpù

孫姓祖先在此居住,以姓得名。轄孫家鋪、千家坪等5個村民組。總面積1.2平方公里,耕地33.6公頃,190戶,693人。

【尹家洞】 Yǐnjiādòng

曾有尹姓定居得名。轄文家、尹家洞、砠尾、柿花園、曾家塘等12個村民組。總面積1.9平方公里,耕地46.4公頃,321戶,1117人。

【陳安】 Chénān

以祖先姓名而得名。轄陳安、梁木灣、雷家等13個村民組。總面積2.4平方公里,耕地78.3公頃,407戶,1500人。

【鵝婆井】 épójǐng

村前有口井,有個石頭似鵝形,另有小石似鵝蛋,以井得名。村委會駐鵝婆井,轄蔡家、鵝婆井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1.6平方公里,耕地26.4公頃,163戶,560人。

【草子塘】 Cǎozǐtáng

村前有口塘,內長有青草而得名。轄草子塘、落日洞、胡家等10個村民組。總面積2平方公里,耕地38.5公頃,202戶,793人。

【銅崗腳】 Tónggāngjiǎo

村位於銅崗嶺腳下而得名。村委會駐銅崗腳,轄4個村民組。總面積1.4平方公里,耕地15.1公頃,128戶,414人。

【上徐家】 Shàngxújiā

徐姓定居得名。轄上徐家、中徐家、蔡家、王家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1.3平方公里,耕地40.9公頃,273戶,974人。

【下徐家】 Xiàxújiā

徐姓定居得名。轄下徐家、上陳家、下陳家、桐木崗、唐仁初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0.6平方公里,耕地25.2公頃,160戶,560人。

【鯉魚塘】 Lǐyútáng

村前有口塘似鯉魚形狀,以塘得名。村委會駐鯉魚塘,轄鯉魚塘、老管家、墨斗壩、雷家、楊家山等12個村民組。總面積1.9平方公里,耕地54公頃,356戶,1268人。

【唐家】 Tángjiā

唐姓定居得名。轄唐家、遷蓮塘、雷家等7個村民組。總面積0.9平方公里,耕地33.6公頃,203戶,760人。

【李家鋪】 Lǐjiāpù

李則星在此開鋪立村得名。轄李家鋪、小元湖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2.2平方公里,耕地25.9公頃,237戶,846人。

【十甲】 Shíjiǎ

原名白涼塘,後發展成十字形而得名。村委會駐十甲,轄6個村民組。總面積2.1平方公里,耕地31.7公頃,239戶,844人。

【大元湖】 Dàyuánhú

村前一片田灌滿水時好似湖泊得名。村委會駐大元湖,轄2個村民組。總面積0.7平方公里,耕地8.8公頃,66戶,249人。

【古坪】 Gǔpíng

此村是古戶,相傳一宰相的兒子黃知茂從江西鵝井塘到此避難定居,地形平坦,故稱古坪。村委會駐古坪,轄5個村民組。總面積2.4平方公里,耕地36.7公頃,213戶,715人。

【堂皇】 Tánghuáng

過去官方每隔15里遠處設烽火堂,作通迅報警之用,村房立塘邊而得名。轄5個村民組。總面積0.5平方公里,耕地15.2公頃,118戶,417人。

【白馬】 Báimǎ

村側一嶺似一匹白馬得名。村委會駐白馬,轄白馬、白馬涼亭、玉禾沖、天反背、桎木砠等16個村民組。總面積5.9平方公里,耕地39公頃,375戶,1328人。

【社旺】 Shèwàng

李姓從菜園遷居原叫社灣,後改為社旺。村委會駐社旺,轄社旺、唐家、范家、黃家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2.5平方公里,耕地28.3公頃,215戶,717人。 【楓木鋪】 Fēngmùpù

在楓樹腳立鋪定居得名。轄楓木鋪、蔣家等4個村民組。總面積0.7平方公里,耕地11.8公頃,74戶,274人。

【馮石】 Féngshí

元末馮氏定居,將其親妹許配給黃氏為親,並將田土賜黃氏故名馮氏,又名馮錫,錫是賜的意思,因村周多為石山,雅化為馮石。村委會駐馮石,轄9個村民組。總面積3平方公里,耕地50.5公頃,389戶,1450人。

【大石洞】 Dàshídòng

清道光二十二年寧遠城北李姓遷來,村立大石洞上得名。村委會駐大石洞,轄9個村民組。總面積2.3平方公里,耕地44公頃,285戶,1015人。

【神背山】 Shénbèishān

村立廟背山後得名神背山。村委會駐神背山,轄神背山、棉花落地、月亮山、五家井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2.5平方公里,耕地34.7公頃,184戶,639人。

【高家】 Gāojiā

高姓定居得名。村委會駐高家,轄高家、大坪伏、周家、葉子山、卜家、茄子凼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2.3平方公里,耕地32.1公頃,191戶,688人。

【環儀堂】 Huányítáng

劉啟公組織了四戶人家立此堂故得名。村委會駐環儀堂,轄環儀堂、白竹園、東瓜木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1.4平方公里,耕地31.9公頃,221戶766人。

【馮谷均】 Fénggǔjūn

有馮姓在此定居,因每年稻穀收成很好,得名馮谷均。村委會駐馮谷均,轄8個村民組。總面積1.9平方公里,耕地28.5公頃,247戶,836人。

【大塘邊】 Dàtángbiān

村的東側有一大塘得名。村委會駐大塘邊,轄大塘邊,小嶺岩、木粟塘、大塘尾等5個村民組。總面積2.6平方公里,耕地30.4公頃,179戶,583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