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吸引增減原則

也被稱為人際吸引得失原則,在社會心理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種現象。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阿倫森與林德請了許多被試分四組來參加一項實驗,其中一位被試實際上是研究者的助手,亦即假被試,研究者安排這名假被試擔當這些被試們的臨時負責人。在每次實驗的休息時間,這名助手都會離開被試們,到研究主持者的辦公室向其匯報情況,其中會談到對其他被試的印象和評價,被試們的休息室與研究主持者的辦公室只有一牆之隔,雖然兩人壓低聲音談話,但是實驗以巧妙的安排,讓被試們每次都能清楚地聽到別人怎樣評價自己。

具體有四種情境:

肯定———讓第一組被試始終得到好的評價:假被試從一開始就用欣賞的語氣說他們如何如何好,他如何如何喜歡他們;

否定———對於第二組被試,假被試從開始至終都對他們持否定態度;

提高———對第三組,前幾次評價是否定的,後幾次則由否定逐漸轉向肯定。

降低———對第四組,前幾次評價是肯定的,後幾次則從肯定逐漸轉向否定。

然後,研究者問所有被試有多大程度上喜歡這個助手。讓被試們從-10到+10的量表上作答案,結果發現,喜歡程度的平均分:第一組的得分是+6.42,第二組為+2.52,第三組為+7.67,第四組為+0.87。

得出的結論是:開始否定然後慢慢轉向肯定的受試,也即是提高組給予實驗助手的評價越來越高;相反開始肯定後來卻慢慢被否定對待的一組即降低組,給予實驗助手的評價最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