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電磁黑洞

人造電磁黑洞

人造黑洞是由兩名中國科學家首次製造出可以吸收周圍光線的人造電磁“黑洞”,這個黑洞目前在微波頻率下工作,或許不久後它就能夠吸收可見光,一種把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的全新方法可能因此產生,它有著“黑洞”之名,雖然尺寸“迷你”,但任何經過的電磁波或光,都不可能逃離它的引力,世界上第一個“人造黑洞”在中國東南大學實驗室里誕生。不過這個小型“黑洞”不僅不會毀滅世界,還能幫助人們更好地吸收太陽能。

簡介

“人造黑洞”的構想最早提出於20世紀80年代,由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威廉·昂魯教授提出,他認為聲波在流體中的表現與光在黑洞中的表現非常相似,如果使流體的速度超過聲速,那么就可以在該流體中建立一個人造黑洞。2009年10月,兩名中國科學家首次製造出可以吸收周圍光線的人造電磁“黑洞”。這個黑洞目前在微波頻率下工作,或許不久後它就能夠吸收可見光,一種把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的全新方法可能因此產生。

黑洞圖案 黑洞圖案

黑洞圖案

研究

當2007年世界最強大的粒子加速器誕生時,科學家通常一秒鐘就可以生產出一個黑洞來。這一潛在的“黑洞加工廠”一時引起全球恐慌,媒體紛紛報導人造黑洞會吞噬地球。致力於保衛人類免受人們周圍各種威脅傷害的非贏利性機構——救生艇基金會聲明,人造黑洞會威脅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因此,它建設到處建立自謀生活的群體。

美國加州大學物理學教授史蒂夫·吉汀斯是這方面的專家,他對人造黑洞進行了認真分析,他認為:人造黑洞毀滅地球的理論純粹是小說和電影裡的虛構,真正的粒子碰撞製造出的人造黑洞不可能吞噬地球。

研究背景

在宇宙中,黑洞吞噬萬物,甚至包括光。人們樂意議論這種天體,因為它神秘、“性情”怪異:它身處宇宙最幽暗的地方,沒有人能直接觀測到它,而靠近它的任何物質,都會被無情地拖曳到它的深淵裡,小行星、星塵、光波、時間,無一例外。人們對黑洞這種天體感到好奇,但絕不會希望有任何一個黑洞接近自己,或我們的星球。然而現在卻有一些科學家在自己的實驗室里造出了“黑洞”,一個“迷你”黑洞。《科學》雜誌在介紹這種“人造黑洞”時建議,人們可以把這種“黑洞”裝進自己的大衣口袋裡。

黑洞 黑洞

黑洞

結論

吉汀斯和蒙加諾兩位教授在進行深入研究後得出結論:利用粒子碰撞產生的黑洞是無害的。因為,所有的黑洞都要釋放出宇宙射線,小的黑洞所釋放的物質要遠遠多於其吸收的物質,因此,在它們吸收物質之前自己就早已瞬間蒸發了。事實上整個宇宙原本就是一個類似的粒子對撞機器,具有高能量的宇宙射線和粒子會經常碰撞在地球的大氣表層、太陽或者是其它的白矮星和中子星的表面,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這樣的粒子碰撞。如果這些粒子碰撞會產生危險的話,天文學家很早就會發現這一現象並對其展開研究。 其實一直以來地球就沐浴在足夠可以形成黑洞的宇宙射線和粒子對撞之下,但地球一直也都沒有被摧毀。而且,幾乎所有粒子加速器生成的黑洞都必須達到足夠的速度才能逃脫地球的重力,即使一年生產出1000萬個黑洞,也大約只能捕捉到其中的10個,讓它們圍繞加速器中心運轉。而這些被捕捉到的黑洞又是如此的渺小,假設讓它穿過一塊相當於地球到月球距離厚度的鐵塊,它也不會撞倒任何東西。它們吞噬一個質子也需要大約100小時的時間。一個這樣的黑洞吞噬100個質子大約需要花費一年的時間,因此,要吞噬1毫克地球物質就需要花費比宇宙年齡還要長的時間。

白矮星中子星-內部結構模型圖 白矮星中子星-內部結構模型圖
中子星-內部結構模型圖 中子星-內部結構模型圖

白矮星中子星-內部結構模型圖中子星-內部結構模型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