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誌·冰鑒

人物誌·冰鑒

《人物誌·冰鑒》由蘭州大學出版社於2004年11月1日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介紹

人物誌·冰鑒人物誌·冰鑒

《人物誌》又名《鑒人智源》,其作者為三國時期的魏國人劉劭,劉勛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曾在魏國擔任多種官職,官拜散騎常侍,後來,他執經講學,賜爵關內侯,死後追贈風祿大夫,劉勛思慮玄遠,博才多學,特別擅長品評、鑑別人才。

《人物誌》上中下三卷,共十篇,其篇名為九征、體別、流業、材理、材能、利害、接識、英雄、八觀、七繆、效難、釋爭。全書內容以儒家思想為主,兼采道、法、名、陰陽各家學說,對人的本性、道德、才能、性格以及識別、選取、任用人才的理論和方法作了全面論述。

《人物誌》是我國第一部人才學專著,是一部以唯物主義的元氣一元論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的樸素辯證思想為指導,將人才學、心理學、倫理學業和政治融於一體的科學論著,可以說,它奠定了中國人才學的基礎理論框架。《人物誌》融諸家學說,集道德、仁義、才能、功利諸觀點,融會貫通,用來品評人物,物色人才。《人物誌》以人君為核心,以各類人才為主導,將不同人才的生理、心理、個性、才能、政治風格和道德修養等,巧妙地統一起來,形成了一件多維結構的理論珍品,構思精巧,表達精美。

為了使廣大讀者更好地認人、用人,有助人於提高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作者簡介

劉劭,字孔才。廣平邯鄲(今屬河北)人。官至尚書郎、散騎侍 郎,賜爵關內侯 。受詔蒐集五經群書,分門別類,纂為《皇覽》。又與議郎庚嶷、荀詵等共同制訂律令,作《新律》十八篇,著《律略論》。魏廢帝時,專事執經講學。所著《人物誌》,討論封建社會人才選拔問題,以為人“稟陽陰以立性,體五行而著形”,從人之形質,可觀察其才性。對人性、才能和形質等分析甚詳,反映漢末魏初在用人制度方面之趨勢,開魏晉士大夫品鑑人物的清談風氣。所著有《法論》等。約生於東漢建寧年間,卒於魏正始年間。官至散騎常侍。著《人物誌》,探討了人才選拔的標準原則問題。他認為,識人不僅應聽其言,而且應觀其行;不僅要看其外貌,而且要看其內在氣質。他把人物分作“三材”、“十二流品”,認為聖人是最高理想,英雄次之,等等。他還用道家的無名解釋儒家的中庸,表現出儒道合流的傾向。他的思想是漢學向魏晉玄學過渡的中間環節。

章回目錄

人物誌

《人物誌》自序

九征第一

體別第二

流業第三

材理第四

材能第五

利害第六

接識第七

英雄第八

八觀第九

七繆第十

效難第十一

釋爭第十二

冰鑒

第一神骨

第二剛柔

第三容貌

第四情態

第五鬚眉

第六聲音

第七氣色

書籍摘要

九征第一

人物情性,志氣不同,征神見貌,形驗有九。

【原文】

蓋[1]人物之本,出乎情性[2]。[性質稟之自然,情變由於染習。是以觀人察物,當尋其性質也。]情性之理,甚微而玄[3],非聖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知無形狀,故常人不能睹,惟聖人目擊而照之。]凡有血氣[4]者,莫不含元一[5]以為質,[質不至則不能涉寒暑,歷四時。]稟陰陽[6]以立性,[性資於陰陽,故剛柔之意別矣。]體五形而著形。[骨勁筋柔,皆稟精於金木。]苟有形質,猶可即而求之。[由氣色外著,故相者得其情素也。]

【注釋】

[1]蓋:文言虛詞,表示不能確信,大概如此。

[2]情性:性就是人的內在性質,而情是由內在性質而表現出來的情感

[5]微而玄:指微妙而又玄奧。

[4]血氣:在中國傳統的人性論中,有順氣與逆氣兩大支。劉邵在本文

中主要指順氣,即為人的質性、才性或氣性。

[5]元一:為漢朝儒學用天道來解釋人道的語言,認為“元一”是宇宙

的本性,主張天人合一。漢儒董仲舒說:“元者,太始也,為萬物之本。”

劉邵論人物誌的思想體系,也主張這種說法。

[6]陰陽:也是漢朝儒學的用語。班固的《白虎通德論》云:“情性也

者,何謂也,性者陽之施,情者陰之化也。人稟陰陽氣而生,故內懷五性、

六情。”因此,人的性質如何,必須在社會環境中體現其剛柔拘抗。

【譯文】

人物的本質,出於情性。然而關於情性的道理,非常微妙而且深奧。如果沒有聖人的洞察力,一般人誰能將它探究清楚呢?大凡含有血液和氣息的生物,無不包含“元一”之氣作為自己的本質,稟受陰陽之氣來確立本性,容納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而構成形體。如果具備外部形體,就可以憑藉它而探究其內在的本性了。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