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論證範式的變革:從主體到關係性

人權論證範式的變革:從主體到關係性

外在自由與人權的證立 主體性與人權論證理論的檢視 交往理性與人權的社會基礎

圖書信息

作 者: 嚴海良

叢 書 名:民權學子叢書出 版 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ISBN:9787509704745 出版時間:2008-11-01版 次:1頁 數:383裝 幀:平裝開 本:16開所屬分類:圖書 > 法律 > 理論法學

內容簡介

這是一個權利的時代。人權是時代的普遍觀念,是惟一被共同接受的道德與政治語言。然而,人權話語的盛行並沒有能夠有效兌現呵護人的尊嚴的承諾,在人世間實現正義。通過追溯人權史,《人權論證範式的變革——從主體性到關係性》認為,根本原因在於,傳統的人權理論都是從主體性哲學出發的,從而都屬於主體性人權論證理論。在後形上學的多元化時代,要指望通過人權有效保障人的尊嚴,建立和諧秩序,須實現人權論證範式由主體性到關係性的轉向。歸根到底,人是一種關係性存在,人權則是一種人際社會關係中的要求。人權表達的就是如何通過主體間的規範共識,保障每個人平等的權利與自由,實現美好生活的理念。

作者簡介

嚴海良 江蘇丹陽人,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教員。2000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獲法學碩士學位,2007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法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人權與憲法理論。
·查看全部>>

目錄

導論
第一節 多元論語境與人權的時代困境
一 多元論前提與人權的確立
二 人權普遍化與人權的困境
第二節 人權論證範式的批判性轉向
一 人權概念要素分析
二 人權論證的主體性範式
三 人權論證的關係性轉向
上篇 人權的主體性論證理論
第一章 理性與自由:康德論人權的確立
第一節 康德論人權的邏輯起點
一 人的雙重性是人權的出發點
二 人的自由是人權的邏輯起點
第二節 道德法則與人權的道德基礎
一 道德與理性命令的二分
二 絕對命令與人權的道德奠基
第三節 外在自由與人權的確立
一 外在自由與人權的證立
二 原始契約與人權的確立
第二章 自律與他律:傳統人權觀的康德批判
第一節 對自然權利理論的批判
一 理性與自然權利觀的闡明
二 自然權利觀與他律
第二節 對功利主義人權觀的批判
一 功利原則與功利主義人權觀
二 功利與道德上的他律
第三章 權利與善:康德人權觀的當代承繼與歧見
第一節 權利優於善:羅爾斯的人權理論
一 對功利主義人權觀的批判
二 源於道德主體的權利詮釋
第二節 反對權利優於善:社群主義人權觀
一 對康德式“自我”人權觀的批判
二 權利的“共同體”起源
三 一點評議
下篇 人權的關係性論證理論
第四章 主體性與人權論證理論的檢視
第一節 主體性人權觀論證路徑的檢視
一 康德式自由主義人權觀的論證路徑
二 社群主義權利觀的論證路徑
第二節 主體性人權觀哲學依據的檢視
一 康德式人權觀的主體性視角
二 盧梭式社群主義權利觀的主體性考察
第五章 關係性與人權論證範式的轉向
第一節 “為承認而鬥爭”:黑格爾的遺產
一 自然法與人權起源的路徑選擇
二 主觀精神與人權的相互承認
第二節 人權的社會學路向的嘗試
一 相互承認的自然主義轉化
二 “普遍化的他者”與人權的起源
第六章 交往行動與人權的相互承認
第一節 交往理性與人權的社會基礎
一 交往行動與普遍語用學前提
二 交往理性與生活世界的合理化
第二節 人權相互承認的倫理學原則
一 理想的言語情境
二 商談倫理學的基本原則
第三節 商談原則與人權的邏輯起源
一 商談原則與人權的面向
二 人權的邏輯起源
尾論 人權與和諧
第一節 人權論證的中國語境
一 儒家人性觀與人權的相容性
二 關係性自我與人權論證
第二節 人權關係論轉向與和諧
一 人權入憲與構建和諧社會
二 超越人權爭議與和諧世界
參考文獻
後記
·收起全部<<

前言

編出“民權學子”的書,是藏了許久的心愿。臨到付梓,卻猶豫起來。連這篇序文,也似乎有些難以著墨。環顧我們居住的社會,可以說,在這個稱作21世紀的紀元伊始,中國已悄然步入權利的時代。記得美國有位學者寫過一本書,叫《權利的時代》,闡述的大體都是些西方的權利標本,謂之為“時代”,體現了被視為先進文明典範的歐美傳統對非歐美傳統發出的某種文化召喚。十多年前,我和學友們也出過一本書,叫《走向權利的時代》。那個時候,我們的確蹲下身子,懷抱理想主義的虔誠與苦痛,細心觀察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公民權利,但我們腦子裡想像的權利時代,卻還是西方的模子。這樣一來,我們描述中國公民權利生長的學術努力,就成了對西方模子在中國境域裡運用、解釋或變異的樣本的尋覓。我們試圖緩解民眾權利苦難的政治心愿,也容易被當作對西方某種時代召喚的回響。現在,我們真的步入了一個可以稱作“權利時代”的社會。可是,還來不及躊躇滿志,便發覺,中國社會裡實際發生的情形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想和期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