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改造論(上下)

作品目錄自序上卷導論監獄和人格改造一、人格改造上升為監獄的主題二、人格改造面臨的困境三、人格改造應當成為監獄的最高理想第一章罪犯的人格是改造客體一、什麼是人格二、人的改造是人格改造第二章人格的結構一、人格是一個系統二、人格系統的構成(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論(二)三部人格結構論評析(三)人格結構:從三部到五部第三章人格改造的基礎構成一、人格載體的治療(一)生理因素納入改造視野(二)困境與前景二、人格動力的改造(一)人格動力最終決定行為(二)人格的動力結構(三)人格改造的主體工程二、人格基礎的構建(一)自我意識:人格的基礎(二)創造性的自我(三)自我意識構建的意義四、道德良心的培育(一)超我即道德良心(二)良心的本質(三)良心的自律能力(四)道德良心培育的意義和特點五、人格心理特徵的發展(一)心理面貌的獨特性(二)人格形象(三)人格改造的成果六、人格改造是系統工程第四章人格缺陷與犯罪一、是否存在犯罪人格二、人格載體的缺陷與犯罪三、人格動力的缺陷與犯罪(一)非理性衝動(二)社會本能缺陷(三)需要層次低下(四)本能化動機(五)人格“上層建築”的缺陷(六)興趣品質低下(七)世界觀缺陷四、人格基礎的缺陷與犯罪(一)自我的缺陷(二)理性黯淡(三)情感體驗膚淺(四)意志薄弱五、道德良心的缺陷與犯罪(一)道德義務感缺乏(二)良心自律能力低下六、心理特徵的缺陷與犯罪(一)氣質弱點(二)性格缺陷(三)能力薄弱七、人格的矛盾變態(一)人格缺陷:是否為常人與罪犯共有(二)人格的矛盾變態如何發生(三)致罪中介(四)人格缺陷:矛盾變態的內因八、犯罪:人格缺陷與致罪因素相遇第五章人格的可改造性和主觀惡性一、人格的可改造性(一)人格的穩定性(二)人格終身發展(三)人的本質決定人格的可變與發展(四)人格與文化(五)人的未特定化(六)人是自己的哲學家二、主觀惡性(一)改造的可能性分析(二)犯罪是惡行(三)主觀惡性源於人格善惡(四)性善說和性惡說(五)人性的兩重性(六)人格的善惡二、罪犯道德人格分析(一)道德人格:一個“具體概念”(二)道德人格:作為與常人對立的罪犯(三)道德人格:作為與常人有同一性的罪犯(四)罪犯道德人格分析的實踐意義第六章人格動力的升華(上)一、欲望:文明關注的焦點(一)本能和需要的直接表現形式(二)怎樣看欲望(三)成也欲望,敗也欲望二、什麼是動力升華(一)弗洛伊德的升華理論(二)升華:人格改造原理的闡釋(三)升華理論的升華三、需要層次的提升(一)動力升華的主導(二)“似本能”的開發(三)人性的回歸(一)(四)人性的回歸(二)(五)成就動機的激發下卷第七章人格動力的升華(下)一、人格“上層建築”的建設二、興趣品質的提高三、世界觀改造:知識和價值觀(一)知識傳授(二)價值觀教育四、世界觀改造:人生信念(一)確立人生信念(二)基本人類價值的選擇五、世界觀改造:思維方式(一)思維方式的改造(二)人格改造的核心工程第八章主體意識:理性和良心一、主體和主體意識二、理性構建三、情感教育四、意志鍛鍊五、良心的開掘和培育(一)監獄:良心復甦之地(二)懺悔:同情心和羞恥心(三)愛的教育(四)道德人格的塑造第九章行為的改變一、什麼是行為的改變二、行為改變:前動性和反應性三、氣質與行為改變四、性格與行為改變五、能力的發展(一)能力與行為(二)學習能力、適應能力和愛的能力(三)創造潛能的開發(四)知識學習和社會實踐第十章人格改造的實踐(上)一、懲罰與人格(一)懲罰的文化學分析(二)懲罰的改造機理(三)懲罰對人格的負效應(四)刑罰理性化二、實踐人道主義(一)監獄的人道化(二)人道主義的

作品目錄

自序
上卷
導論監獄和人格改造
一、人格改造上升為監獄的主題
二、人格改造面臨的困境
三、人格改造應當成為監獄的最高理想
第一章罪犯的人格是改造客體
一、什麼是人格
二、人的改造是人格改造
第二章人格的結構
一、人格是一個系統
二、人格系統的構成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論
(二)三部人格結構論評析
(三)人格結構:從三部到五部
第三章人格改造的基礎構成
一、人格載體的治療
(一)生理因素納入改造視野
(二)困境與前景
二、人格動力的改造
(一)人格動力最終決定行為
(二)人格的動力結構
(三)人格改造的主體工程
二、人格基礎的構建
(一)自我意識:人格的基礎
(二)創造性的自我
(三)自我意識構建的意義
四、道德良心的培育
(一)超我即道德良心
(二)良心的本質
(三)良心的自律能力
(四)道德良心培育的意義和特點
五、人格心理特徵的發展
(一)心理面貌的獨特性
(二)人格形象
(三)人格改造的成果
六、人格改造是系統工程
第四章人格缺陷與犯罪
一、是否存在犯罪人格
二、人格載體的缺陷與犯罪
三、人格動力的缺陷與犯罪
(一)非理性衝動
(二)社會本能缺陷
(三)需要層次低下
(四)本能化動機
(五)人格“上層建築”的缺陷
(六)興趣品質低下
(七)世界觀缺陷
四、人格基礎的缺陷與犯罪
(一)自我的缺陷
(二)理性黯淡
(三)情感體驗膚淺
(四)意志薄弱
五、道德良心的缺陷與犯罪
(一)道德義務感缺乏
(二)良心自律能力低下
六、心理特徵的缺陷與犯罪
(一)氣質弱點
(二)性格缺陷
(三)能力薄弱
七、人格的矛盾變態
(一)人格缺陷:是否為常人與罪犯共有
(二)人格的矛盾變態如何發生
(三)致罪中介
(四)人格缺陷:矛盾變態的內因
八、犯罪:人格缺陷與致罪因素相遇
第五章人格的可改造性和主觀惡性
一、人格的可改造性
(一)人格的穩定性
(二)人格終身發展
(三)人的本質決定人格的可變與發展
(四)人格與文化
(五)人的未特定化
(六)人是自己的哲學家
二、主觀惡性
(一)改造的可能性分析
(二)犯罪是惡行
(三)主觀惡性源於人格善惡
(四)性善說和性惡說
(五)人性的兩重性
(六)人格的善惡
二、罪犯道德人格分析
(一)道德人格:一個“具體概念”
(二)道德人格:作為與常人對立的罪犯
(三)道德人格:作為與常人有同一性的罪犯
(四)罪犯道德人格分析的實踐意義
第六章人格動力的升華(上)
一、欲望:文明關注的焦點
(一)本能和需要的直接表現形式
(二)怎樣看欲望
(三)成也欲望,敗也欲望
二、什麼是動力升華
(一)弗洛伊德的升華理論
(二)升華:人格改造原理的闡釋
(三)升華理論的升華
三、需要層次的提升
(一)動力升華的主導
(二)“似本能”的開發
(三)人性的回歸(一)
(四)人性的回歸(二)
(五)成就動機的激發
下卷
第七章人格動力的升華(下)
一、人格“上層建築”的建設
二、興趣品質的提高
三、世界觀改造:知識和價值觀
(一)知識傳授
(二)價值觀教育
四、世界觀改造:人生信念
(一)確立人生信念
(二)基本人類價值的選擇
五、世界觀改造:思維方式
(一)思維方式的改造
(二)人格改造的核心工程
第八章主體意識:理性和良心
一、主體和主體意識
二、理性構建
三、情感教育
四、意志鍛鍊
五、良心的開掘和培育
(一)監獄:良心復甦之地
(二)懺悔:同情心和羞恥心
(三)愛的教育
(四)道德人格的塑造
第九章行為的改變
一、什麼是行為的改變
二、行為改變:前動性和反應性
三、氣質與行為改變
四、性格與行為改變
五、能力的發展
(一)能力與行為
(二)學習能力、適應能力和愛的能力
(三)創造潛能的開發
(四)知識學習和社會實踐
第十章人格改造的實踐(上)
一、懲罰與人格
(一)懲罰的文化學分析
(二)懲罰的改造機理
(三)懲罰對人格的負效應
(四)刑罰理性化
二、實踐人道主義
(一)監獄的人道化
(二)人道主義的改造機理
三、獄政管理被賦予改造功能
(一)獄政管理的改造機理
(二)獄政管理的現代化
四、勞動創造健康人格
(一)勞動改造的實現
(二)以教育為主導
(三)勞動的改造機理
第十一章人格改造的實踐(下)
一、教育的改造機理
(一)以知識為本體
(二)知識轉化為人格
(三)語言塑造人性
二、教育的前提:罪犯分類
三、教育模式的完善
(一)公民素質教育
(二)教育實踐的推進
四、潛在課程:監獄文化建設
(一)人格:對文化的反應
(二)監獄的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
(三)監獄的精神文化
五、以人格改造人格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