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山水中

《人在山水中》,作者吳象,由中國發展出版社於2006年5月1日出版。描述的是 抗日戰爭改變了我的人生道路。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人在山水中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並非仁者或智者的普通人也都喜愛山水自然風光,不過因為窮因為忙不能欣賞、享受罷了。我1922年出生於皖南休寧縣商山村,村後的山屬黃山余脈,門前的溪二三里就流入新安江,正是明代湯顯祖的詩“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所說的那個山水明麗的地方。童年身受水光山色的浸潤、薰陶,心中藏著徽州山水濃濃的影子。七歲那年,全家遷居上海,後來又在蘇州、南京讀中學,這個影子仍揮之不去。小時候生性貪玩,功課時好時壞,卻一直愛讀小說,做著文學的夢。稍大還悄悄寫點什麼,不外是對山水和親情的眷戀,當然沒有發表,也早已片紙無留。

抗日戰爭改變了我的人生道路。我從江南跑到遙遠的陝北,進了抗大。不久又到太行山敵後根據地,開始了軍旅生涯。曾在八路軍總部警衛團、129師385旅工作過,日本投降後轉業當新華社記者,又在劉、鄧(劉伯承、鄧小平)大軍總部記者團隨軍採訪一年。我們那個年代的青年人,多少都有點自命不凡,讀了幾本理論書,記了幾個新名詞,便自以為非常革命,動不動就要“同傳統觀念決裂”,對親情、山水之類,一概斥之為小資產階級情調,不屑一顧。而且在我看來,秦晉黃土高原盡皆童山禿嶺,幾乎沒有風景可言。當時戰火硝煙瀰漫,專走荒僻小徑,急於趕路無暇顧及其他。即使撇開這些因素,我的觀點也明顯是偏激、無知、可笑的。東渡黃河,這條被譽為民族精神象徵的母親河,波濤洶湧,氣魄宏偉,一瀉千里,一去不回,我身臨其境曾受震撼。八百里巍巍太行,奇峰兀立,直插雲天,東方日出,霞光萬丈,乍見此一景觀,不能不獨自在心裡歡呼璀璨輝煌,徒增對光明的嚮往。但“左”派幼稚病竟使我沉默無語,多次面對江南山水所罕見、所不可比擬的北國風光,我情不自禁而不願細細欣賞,領悟那粗獷的美、恢宏的美、壯闊的美、氣吞山河的美。更遺憾的是竟沒有想到要記下幾個字,等到想寫的時候卻寫不出來了。

中國人常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自勉,我書讀得不多,路倒走得不少。戰爭歲月,行軍、作戰、轉移、背糧、反掃蕩,往往在一個村子住不了幾天,就要背起背包趕路,走遍了太行山區,什麼深溝、山莊、窩鋪幾乎都走到了。劉伯承將軍當年常常引用蘇渥涅夫一句名言教育我們:“腳是決定勝利的基本條件,手不過是爭取勝利的工具。”凡是當過八路軍的,包括後方機關幹部,都會有些腳上的功夫,計算一下萬里綽綽有餘。入城以後,背背包走路的事是過去了,但有了汽車、火車,走得更快、更遠,到的地方也更多了。我在《山西日報》工作了20年,到過全省的每一個縣,多數縣不只到縣城,還跑過不少村鎮。根據地時期成天在農村之中,其實對農村社會並不真正了解。到省報工作以後,接觸面逐漸擴展,做了幾次農村問題的調查研究,情況才有所改善。這個時期寫東西不算少,也見到一些令人怦然心動的景色,但遊記仍無一篇,原因恐怕還是思想、觀念的束縛。1960年春,應邀到《南方日報》參加一個會,會後主人又邀請北方去的同志遊了海南島。現在人們到海南簡直不當回事,那時候卻沒有多少外地人去過,真可說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大開眼界 ,大長知識。自己感到新奇、興奮,也想讓山西讀者知道知道,便和同去的張春旬合寫了一篇遊記,算是零的突破。此後的1962年、1965年各寫一篇:《梨鄉同川》和《山西的島上人家》,都是山西罕見的景色。50年代末我還受邀去了趟阿爾巴尼亞,並在莫斯科住了7天。回來寫過個小冊子,還應太行時期的老朋友章容之約,為《工人日報》副刊寫了一篇散文,就是書中第七輯的都拉斯和發羅那。從參加工作到“文革”,20多年跑了那么多路,回憶起來所見有特色的景物實在不少,可惜只寫了寥寥四篇,有些在日記上曾記過三言兩語,連日記本也在“文革”抄家時不知去向了。

改革開放後,中國進入一個思想解放、生機勃勃的新時期。我到了中央農口工作,專業從事農村問題的調查研究,有機會到全國各地去跑,除了西藏、台灣,每個省都到過不少地方。東至東海之濱、西到西陲邊哨、南臨天涯海角、北到靠近北極圈的漠河,一一留下了自己的足跡。一位四川的同行趙文欣說,農村工作者不存在遊山玩水的問題,什麼山什麼水都在農村,都可以去,應該去,必須去。此話似有為公費旅遊打掩護之嫌,但我是贊成的,理由不必明說了。和前二十多年相比,交通工具更加進步,汽車、火車之外加了飛機,不用腳走的路同用腳走的路不成比例,總數成倍增加。這對專業的調查研究應該說還是助益很大的。思想放開了,便於就近觀光的名山大川、勝景古蹟,不再輕易放棄。興之所至也寫點散文、遊記。有時報刊約稿,就再寫一篇兩篇。如此日積月累,竟達六七十篇之多,其中近半是舊體詩。我完全不懂平仄音韻,只是自幼愛好,隨意瞎謅,曾多次向善於此道的同志請教。這方面給我幫助最大的是魯兮,他是我的老戰友、老同事、老兄長,出過好幾本詩集。我瞎謅的東西,大部分請他斟酌、潤色過,才不至於太不像樣。這些業餘作品數量要比前期多出10倍以上。但如果按可寫、想寫的來說,仍然只是少數中的少數,偶爾也有例外。如第五輯天山南北一組散文,均屬1983年第一次到新疆一個多月調查研究任務外的副產品。當時與趙蔚結伴同行,大部分由他執筆,否則很難寫得這么多、這么快。我們都在中央書記處研究室工作,他任我的助手,年齡差距雖大,相處卻極融洽,他是位畢業未久的研究生,風華正茂,思想活躍,出版過一本關於長征的小說,一本人物傳記,都頗有價值。後者曾引起不應有的麻煩,使他一度沉寂。我期望他仍有佳作問世。而自己今年八十又五,雖然古話“老當益壯”,其實年紀大了,“好犯糊塗”,專業研究很難再有多少長進。如果健康狀況允許,散文遊記這類消閒之作、隨意之作,也許還可以再寫幾篇。信筆至此,舊病復發,不禁又打油四句:讀書無多行萬里,耄耋方知天下奇。無限風光山水情,人生代代無窮期。

好幾年前就想出一本山水遊記的書。專業方面的書陸陸續續出過八九本,總的說還算順利,而這本非專業的書,卻遇到了困難。自知淺陋之作,無關宏旨,又離文學甚遠,出不出都不必在意。

作者簡介

吳象,安徽省林寧縣人,1922年1月生,中共黨員。原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1933年入安徽省立第二中學讀書,1937年在南京安徽中學高中肄業。1938年秋,赴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次年夏,在晉東南敵後八路軍野戰部隊做宣傳教育工作,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回抗大任教,1943年在延安參加整風學習,1945年後,先後任新華通訊社記者,《人民日報》記者、編輯,《山西日報》總編輯。文化大革命後,先後任中共山西省委、安徽省委副秘書長兼政策研究室主任。1980年春,調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任室務委員,1982年起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年改任顧問。曾受聘任七屆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顧問。主要著作有《陽關道與獨木橋》、《中國農村偉大希望所在》、《論中國農村改革》、《農村改革與農村商品經濟》、《從昔陽到鳳陽》等。

目錄

第一篇 故鄉山水

1 太平湖之春

2 憶屯溪

3 齊雲山小記

4 玉屏雪凇

5 黃山白岳 毓秀鍾靈

6 祝《黃山》創刊十周年

7 小孤山記勝

8 太白樓·李白墓

9 重遊新安江

10 登始信峰

11 游蓬萊洞

12西海排雲亭所見

13 黃山情侶太平湖

14 游巢湖

15 古城岩徽園

16 登光明頂

17 詠萬粹樓

18 黟縣行

第二篇 北國風光

19 山西的島上人家

20 梨鄉同川

21 木蘭圍場之夏

22 秦皇島與燕塞湖

23 滄州鐵獅

24 群星燦爛耀太行

25 重陽節登長城

26 登五台山東台頂

27 黎城石坂村訪舊

28 佛子山林場

29 詠陵輝公路

30 重登綿山

31 詠水濤溝

32 西安三日

33 重訪延安詩三首

34 回蔣村訪舊

35 壺口瀑布

36 嶂石岩頂過春節

37 回太行詩四首

第三篇 海南嶺南

38 海南散記

39 重訪興隆農場

40白藤湖農民度假村

41 記金海灘

42 陽春風景

43 山水英德一種可能的前景

44 三亞行詩兩首

45 重訪英德詩六首

46 三訪英德詩七首

第四篇 巴山蜀水

47 七曲山·翠雲廊·劍門關

48 峨嵋之游

49 大飛水及其他

50 蒲江泛舟

51 恐龍化石·古鹽井·西秦會館

52 初訪黃龍、九寨

53 大足石刻

54 三峽散記

55 瀘沽湖畔摩梭人的母系家庭

第五篇 天山南北

56 新疆的召喚

57 烏魯木齊巡禮

58 雪山腳下稻米香

59 阿爾泰山抒懷

60 從魔鬼城到石油城

61 博爾塔拉——銀灰色的草原

62 “綠色寶庫”——伊犁河谷

63 古老強健、勤勞勇敢的錫伯族

64 伊犁衛士戍西陲

65 阿克蘇一日

66 和田的崛起

67 祖國的西極——喀什

68 金色的吐魯番

69 烏魯木齊登機返京有感

70 新疆三湖

第六篇 桂滇黔行

71 珠江源記

72 起飛的孔雀

73 黔中行詩七首

74 黔桂邊行詩五首

75 麗江行詩四首

第七篇 域外留蹤

76 憶拉斯維加斯

77 坎培拉印象

78 都拉斯和發羅那

79 法蘭克福與科隆憶舊

80 阿姆斯特丹見聞

81 歐洲的小國和袖珍國

82 巴黎三日

83 瑞士風光及“中立國”問題

84 義大利的歷史文化名城

85黑山總統巨石

86 黃石公園野趣

87 大峽谷與大瀑布

88海上桂林

第八篇 即興雜詠

89 初見青海湖

90 漠河見聞

91 靈渠

92 金鞭溪即景

93 寶峰湖

94 閩北行詩三首

95 閩南行詩三首

96 天水行詩四首

97 游長島

98 游濟南市郊紅葉谷

99 “必”上梁山小記

100 浙江水詩兩首

101 東京尋夢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