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單合一發展模式

人單合一發展模式

人單合一(Ren Dan He He Yi)是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執行長張瑞敏提出並命名的一種商業模式,通常稱為人單合一模式。人單合一模式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競爭方式和組織方式,也不同於傳統的業務模式和盈利模式的範疇,而是順應網際網路時代“零距離”和“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的時代特徵 ,從企業、員工和用戶三個維度進行戰略定位、組織結構、運營流程和資源配置領域的顛覆性、系統性的持續動態變革,在探索實踐過程中,不斷形成并迭代演進的網際網路企業創新模式。

2005年9月,在海爾全球經理人年會上,張瑞敏系統闡述了海爾的“人單合一雙贏”模式,從此海爾開始了對人單合一長達10餘年的探索。

定義

“人單合一”的字面釋義:“人”,指員工;“單”,指用戶價值;“合一”,指員工的價值實現與所創造的用戶價值合一。“人單合一”的基本含義是,每個員工都應直接面對用戶,創造用戶價值,並在為用戶創造價值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分享。 員工不是從屬於崗位,而是因用戶而存在,有“單”才有“人”。在海爾集團的實踐探索中,“人”的含義有了進一步的延伸,首先,“人”是開放的,不局限於企業內部,任何人都可以憑藉有競爭力的預案競爭上崗;其次,員工也不再是被動執行者,而是擁有“三權”(現場決策權、用人權和分配權)的創業者和動態合伙人。“單”的含義也進一步延伸,首先,“單”是搶來的,而不是上級分配的;其次,“單”是引領的,並動態最佳化的,而不是狹義的訂單,更不是封閉固化的。因此,人單合一是動態最佳化的,其特徵可以概括為兩句話,“競單上崗、按單聚散”;“高單聚高人、高人樹高單”。人單合一的“合一”即通過“人單酬”來閉環,每個人的酬來自用戶評價、用戶付薪,而不是上級評價、企業付薪。傳統的企業付薪是事後評價考核的結果,而用戶付薪是事先算贏,對賭分享的超利。

人單合一模式從薪酬驅動的方式根本性變革倒逼企業兩個變數——戰略和組織的模式顛覆,體現為“三化”——企業平台化、員工創客化、用戶個性化。企業平台化,即企業從傳統的科層制組織顛覆為共創共贏的平台;員工創客化,即員工從被動接受指令的執行者顛覆為主動為用戶創造價值的創客和動態合伙人;用戶個性化,即用戶從購買者顛覆為全流程最佳體驗的參與者,從顧客轉化為互動的用戶資源。

模式的顛覆同時顛覆了企業、員工和用戶三者之間的關係。傳統模式下,用戶聽員工的,員工聽企業的,人單合一模式下,企業聽員工的,員工聽用戶的。戰略轉型、組織重構和關係轉變帶來的是整個商業模式的重建。

理論演變

240年前,亞當·斯密提出的分工理論奠定了現代經濟學的基礎,並長久統治著管理理論的發展。在分工理論的影響下,西方古典管理理論的三位先驅泰羅、韋伯和法約爾分別提出科學管理理論、層級官僚制組織理論和一般管理理論。三人分別因此被後世稱為科學管理之父、組織理論之父和現代經營管理之父。三位先驅的理論分別催生了對現代企業影響深遠的流水線、科層制和職能部門。

上述理論和管理成果都建立在分工理論的基礎上,科學管理的前提是大規模生產;科層制的特徵是“分部-分層”“集權-統一”和“指揮-服從”;法約爾的五大管理職能局限於組織內部的職能活動。100多年來,古典管理理論經過後世管理學家的不斷創新發展,為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以大規模生產為基本特徵的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同時,隨著信息科技發展,傳統管理理論也不斷接受新的挑戰。

時間進入21世紀,網際網路科技的快速發展和深入套用徹底顛覆了傳統時代的經濟理論和管理理論。網際網路帶來的“零距離”促使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傳統的、集中式的經營活動逐漸被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分散式經營方式取代,傳統的、等級化的經濟和政治權力也將讓位於以分散式節點組織的網路化驅動力。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執行長張瑞敏2014年8月23日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20周年校慶系列活動之大師課堂”(青島)上指出,網際網路帶來的“零距離”將以企業為中心顛覆為以用戶為中心,使大規模製造變成大規模定製,這是對科學管理原理的顛覆;網際網路帶來的“去中心化”把員工的領導從過去的上級變成了用戶,這是對科層制的顛覆;網際網路帶來的“分散式”意味著資源不局限於企業內部而是來自全球,“世界就是我的研發部”(唐·泰普斯科特《維基經濟學》)這是對企業內部職能再平衡的顛覆。

網際網路顛覆了傳統管理理論,但新的適應網際網路時代的管理理論尚未形成,對新的管理理論和商業模式的探索,全世界的學者和企業家都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執行長張瑞敏於2005年提出的“人單合一”理論和發展模式得到西方學界和管理界的高度關注,被認為是超前的但符合時代環境和發展趨勢的引領的管理理論和商業模式。

模式演進緣起與演進

海爾管理哲學的核心是“企業即人,人即企業”。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創業以來,張瑞敏在海爾的管理實踐始終聚焦充分激發員工的創造力、挖掘員工的潛力,堅信人是企業唯一能夠增值的資產,企業最重要的就是兩部分人,內部是員工,外部是用戶,海爾模式創新的主線就是讓內部員工與外部用戶的零距離,也就是人單合一。但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人單合一的內涵又有不同。

2000年,張首席應邀參加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回來後撰寫《“新經濟”之我見》,提出“不觸網,就死亡”的趨勢判斷。

2005年9月21日,張首席在海爾全球經理人年會上首次提出:海爾在全球市場中取勝的競爭模式就是“人單合一”。 目的是讓每一個員工找到自己的市場和用戶,將管理聚焦在員工和用戶兩大要素的“端到端,零距離”。

2012年12月26日,張首席在海爾集團創業28周年紀念會上發布網路化戰略。

2013年7月28日,張首席在“海爾商業模式創新全球論壇”上發布平台生態圈戰略。

2015年9月19日,張首席在“人單合一雙贏模式探索十周年暨第二屆海爾商業模式創新全球論壇”上發布人單合一模式2.0,從員工和用戶雙贏發展到攸關各方在海爾平台上共創共贏。

2016年1月23日,張首席在“海爾生態圈共創共贏模式創新互動大會”上發布“網際網路企業”構想和理論框架。

模式榮譽

西方管理界和實踐領域對海爾和張瑞敏的創新給予了較高評價,認為海爾推進的創新模式是超前的。張瑞敏創新的人單合一雙贏模式在全球管理界引起強烈反響,張瑞敏先後應邀赴西班牙IESE商學院、瑞士IMD商學院、美國管理學會(AOM)演講人單合一雙贏模式。

2012年12月,西班牙IESE商學院和瑞士IMD商學院邀請海爾集團執行長張瑞敏赴歐洲演講人單合一雙贏模式,瑞士IMD商學院授予張瑞敏“IMD管理思想領袖獎”。同時,“海爾人單合一跨文化融合”案例進入IESE商學院案例庫。

2013年1月份,由《二十一世紀商業評論》、21世紀經濟報導聯合主辦的“21世紀中國最佳商業模式”評選活動公布評選結果,海爾集團憑藉“人單合一雙贏模式”獲得了最具分量的“21世紀中國最佳商業模式創新獎”,成為評審專家及業界人士共同關注的對象。

2013年8月11日,美國管理學會(AOM)第73屆年會在美國佛羅里達州中部的奧蘭多市召開,本次大會首次邀請了一位中國企業家、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執行長張瑞敏作管理模式創新的主題演講,人單合一雙贏模式在會上引發了熱烈關注。

2015年11月5日至6日,作為唯一受邀發言的中國企業家,張瑞敏參與了在維也納舉辦的彼得·德魯克全球論壇,並參加圓桌論壇活動。開幕式上,彼得·德魯克歐洲學會會長理察·斯特勞布(RichardStraub)隆重介紹張瑞敏為“歐洲所熟知的中國最著名的CEO”。11月9日,張瑞敏應邀到倫敦參加全球最具影響力的“50大管理思想家”頒獎典禮,榮獲Thinkers50傑出成就獎之“最佳理念實踐獎”(IdeasintoPractice)併入選“2015年度Thinkers50榜單”,是唯一同時獲得兩個獎項的中國企業家。

2016年6月8日,在美國紐約公共圖書館Schwarzman大樓舉辦的第86屆耶魯CEO峰會論壇上,張瑞敏被授予“傳奇領袖獎”獎,成為今年唯一一位榮獲該獎項的中國企業領袖。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領導力項目高級副院長JeffreySonnenfeld(傑弗里桑尼菲爾德)評論道:張瑞敏是一位真正的全球商業巨人,他令他的競爭對手、同行以及像他一樣的中國商業領導人都肅然起敬。作為一個轉型領導者,他汲取中西方商業實踐的精華,創造了他自己獨特的模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