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化世界

“人化世界”是屬於認識論範疇的認識論思想。人化世界是主客體相互作用中加入了意識參與所建構的認識統一體,是不可分割的認識過程和系統認識內容。如顏色,只有主體不能形成顏色,而只有客體也不能形成顏色,而必須是客體所反射出的一定頻率的光波與人的主體感官和意識相互作用的過程中,被人的意識所建構反映成顏色。同理,將一團無規則運動的分子集合建構反映成了實體等;將空氣的振盪反映成聲音等。所以,當我們掙開眼睛,所看到的聲色世界不是辨證唯物論所認為的“客觀世界”,而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人化世界”。

一、“人化世界”的認識論思想概述

人們對事物的更本質的認識到了基本粒子那裡,人們發現了量子力學中的現象,唯物論所基於的反映論中的確定性過程不存在了,而人們也發現的認識是在不同的“人化世界”中的對應過程。
而純粹客觀的存在永遠在人的認識,也即“人化世界”之外,是人的認識在不斷接近而無法達到的存在,也是“人化世界”不斷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之一。
“人化世界”的思想是意識的建構反映;而辨證唯物的認識思想是“複寫、攝影”的鏡像反映,是意識能動的、直觀的、本質的、理性的鏡像反映,即使唯物論加入了實踐的內容,也無法彌補唯物論的認識思想將人的意識對客體的反映內容當作了鏡像反映而不是建構反映的內容的錯誤思想。認識過程中主客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辨證統一是一個整體,統一到所建構的“人化世界”中來,而不是統一到客觀那裡去的。
“人化世界”的思想認為:
“我們所認識的事物內容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統一體,而不是認識到了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客觀事物內容。”
“迄今為止,人們所認識到的事物內容,都是‘人化世界’的存在內容。”
“對我們所認識的一切事物內容,都與人的意識的建構反映有關。”
“人化世界”不僅包括屬人世界,還包括唯物論認識論中所認識到的客觀世界內容。
社會對於“人化世界”,如同自然對於“人化世界”一樣,是通過“人化世界”中的社會和世界內容而存在、發展、作用的。
所以,在認識過程的心與物之間,存在著不可逾越、不可忽略、不可超越的的“人化世界”。
認識對象的兩重“人化世界”的建構過程:人們在通過對象建構自己的認知存在內容和認知主體之前,已經提前進行了對對象的“人化世界”的第一次建構過程,也即先與客體進行了主客體的相互作用的建構過程,然後再進行著對象的認知建構過程。而以往的理論,將對象的第一次“人化世界”的建構過程給忽略了。
人化世界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康德的“自在之物”與“印象”、老子的“有無”思想那裡,再加入了現代系統論的思想和物理學的不斷發展的認識而來。它首先是一個實用的認識思想,而實用的實踐過程就可以有不斷發展的內容了。
我們可以從胡塞爾的現象學的還原中反思我們認識現象的局限,但卻無法還原其本質的,我們可以對現象進行理性的還原,但仍然是人邏輯思維加工的過程,屬於“人化世界”的理性發展過程、內容; 儘管海德格爾也強調主客體的統一,但他走向了非理性化的方向。“人化世界”思想所承認的純粹客觀存在,是“人化世界”存在、建構和發展的基礎,但它永遠在人的認識內容、也就是“人化世界”之外,是人的認識在不斷接近而無法達到的“自在之物”,但卻使“人化世界”思想在正視現象時體現著理性的追求。

二、科學原理揭示“人化世界”的存在

在以前學習唯物主義觀時,認為世界在沒有人存在時,還是這樣的星球、山川,鳥語花香,藍天碧水,五光十色……其實這已經是把人的意識和觀念加進去的有限的人化自然圖景,也即“人化世界”的圖景。
現代科學知識已經認識到:客體所反射出的所有電磁波中,其相對集中的一定波長的可見電磁光波通過人的肉眼攝取、轉換、傳導而在大腦中反映成顏色。因此,顏色是客體所反射出的一定波長的光波與人的肉眼和意識產生相互作用的過程和狀態。是人體系統與自然客體系統相互作用的產物。顏色的美代表著人體系統與自然系統相互作用狀態下的和諧結果,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與結合所共同構成的一個新的物質能量系統。這就是“人化世界”:由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與結合所共同建構的一種新的物質能量世界。
同理,聲音也如是。在表面時空中,可以說世界本沒有顏色、聲音,但光子和空氣粒子波與人的存在和認識過程相互作用後,就形成了人所觀察到的顏色、聲音的過程和存在。構成了一個“聲色”世界――人化世界。
依據現代科學知識,對於一團無規則運動的分子集合,人們是看不見的,人的感觀和意識將其反映成了“實體”,其內涵和狀態信息已經發生了變化,形成了新的“人化世界”的內容。
所以,現在我們發現,當我們掙開眼睛,所看到的聲色世界就應該是“人化世界”,而不是辨證唯物的認識思想所認為的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客觀世界”。
這裡,我已經提出了一個“人化世界”的概念,什麼是“人化世界”呢?就是人在與自然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所建構成的包含主體和客體的系統整體存在,這其中也包含了客體與人的感官和意識相互作用的過程、存在、狀態和意識建構內容,也包含了意識的主觀發展過程。
如顏色,只有客體所反射出的一定頻率的光波不能形成顏色,而只有人的主觀也不能形成客體的顏色,而是客體所反射出的一定頻率的光波與人的主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被人的感官吸收、轉換,而被人的意識建構成顏色。所以,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存在和狀態,是既不否認主觀,又不否認客觀的系統認識思想。是“人化世界”的認識思想。
那么,分子又是什麼呢?現代科學的發展,已經從分子向微觀認識另外原子、原子核、和電子、質子和中子,直到夸克、中微子等基本粒子。人們在量子力學的研究中,發現研究對象的狀態依賴於我們的認識過程。
一個網友說道:“量子論通過實驗證明,人的觀測行為“干擾”了被觀測對象電子的實際運動,電子運動實際上處於“量子態”(量子波),即電子運動實際上是沒有時間上的“先後”順序的,是按照隨機的“機率”運動著。在人通過感官和儀器對某一對象進行觀察的那一瞬間,量子波的“波函式”塌縮了,在人的感官和儀器中“變”成了一種“實在”(某一形狀的物體和電子波形)。量子物理學家玻爾認為,這是因為在觀測行為中,人、儀器和被觀測對象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相互產生了不可避免的“影響”,“意識”在其中擔任著“重要角色”,譬如:你必須選定某一觀測對象並通過眼睛、儀器和被觀測對象“連線”(聯繫)起來。”
迄今為止,人們所認識的世界實際上是“人化世界”,是主體和客體、主觀和客觀相互作用下,共同構成的一個物質系統、共同組成的一個物質能量世界。“人化世界”是系統思想在認識思想和過程中的體現。主體和客體,包括認識過程共同構成認識系統,建構成“人化世界”。而不是辨證唯物思想所認識的不依賴於人的意識建構的“客觀世界”。
那么,“人化世界”之外是什麼呢?我認為,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純粹客觀的事物,也如“物自體”。它永遠在“人化世界”之外,不僅是構成“人化世界”的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必要條件,也是人的認識和“人化世界”不斷拓展和進步的基礎之一,也使人對宇宙、生命和人的存在持有一種敬畏和虛心的態度,並能激發人們不斷探索宇宙物質、生命和人的更真實存在的願望和追求。

三、唯物論不應迴避的認識思想局限

依照現代科學知識,可以將一個客觀事物存在歸納為物質、能量和信息。而人的認識,是通過認識事物的物質、能量所體現出的信息,來認識客觀事物的物質、能量的存在狀態的。
且不說人所能捕捉到的一個事物的物質、能量的信息是有限的、局部的、不完整的,就人能捕捉到的事物的物質、能量的信息而言,在經過人類的感官過慮、轉換,並加入了人的意識的信息後,所反映出的事物的物質、能量的信息已經發生了變化。由於這種改變因人的認識過程的系統確定性而變得不易察覺,從而使人將意識對事物所反映出的信息內容當作了客觀事物的物質、能量的原有信息內容,當作了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客觀事物的信息內容和組成部分。
如:將客體所反射出的一定頻率的光波在被人的意識反映成紅色後,將那個“紅色杯子”的紅色當作了客觀存在,當作了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客觀存在;又如:將一團無規則運動的分子集合反映成了實體,反映成杯子,而又將此杯子當作了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客觀存在。
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經指出了唯物認識的邏輯悖論,從而發現了唯物認識思想的許多錯誤內容。
綜合起來,由於受當時科學和認識的局限,唯物認識思想體現出的錯誤如下:
1、唯物論舉不出一個割裂於他們意識的 “純粹客觀存在的事物”;
2、唯物論將人對客體的反映當成了“鏡像”的反映,而現代科學知識已經表明它們包含“建構”的反映,是不能割裂於人的意識的存在內容。如:將客體所反射出的一定頻率的光波被人的意識建構反映成紅色;將一團無規則運動的分子集合建構反映成了實體等。
3、唯物論將體現人的意識建構的內容當作了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純粹客觀的存在,如:將客體所反射出的一定頻率的光波在被人的意識建構反映成紅色後,將那個“紅色杯子”的“紅色”當作了客觀存在,當作了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客觀存在;又如:將一團無規則運動的分子集合建構反映成了實體,反映成杯子,而又將此杯子當作了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客觀存在。
即使唯物論加入了實踐的內容,也無法彌補唯物論的認識思想將人的意識對客體的反映內容當作了鏡像反映而不是建構反映的內容的錯誤思想。
4、人的認識本來依賴於人的認識過程和感觀參與,依賴於人的意識建構。但唯物論一方面否定了人必須依賴於人的認識過程和意識建構過程來以建構反映的方式去認識世界;另一方面又將體現人的意識建構過程所認識事物的反映內容當作了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純粹客觀的事物的存在內涵;將體現人的意識建構過程所認識的世界當作了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唯物本體論的世界。就必然局限了無限的世界的存在內涵。試問:人能夠不依賴於人的感觀參與和意識建構過程去研究純粹客觀的本體世界嗎?唯物論者所認識的“客觀事物”是能割裂於人的意識、不依賴於人的意識建構的純粹客觀的事物嗎?
所以,唯物論的認識思想是難以成立的。錯誤的認識思想必然在制約著人們的認識過程,制約著人們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導致這裡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創新成果都很貧乏。
只有依據現代科學的發展,超越唯物、唯心的思想局限,回歸人與自然相統一的認識思想,回歸主客體相互作用的“人化世界”的認識思想,才能進行合理的認識。

四、、“人化世界”的本體思想


相對於人的生命真實存在的世界是“人化世界”,包括相對於人的生命的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全部整體,因為意識作為人生命的子系統而存在的。“人化世界”可以作為人的本體和認識論的本體,但卻不是世界的本體,世界對於無數的生命和內涵而存在。
對於認識論的“人化世界”,還必須相對於意識的存在、建構而生成。因此,人只能認識有意識參與後的主客體相互作用過程中所建構的統一體的“人化世界”的存在內容,而無法認識到沒有意識建構過程的世界內容,更無法認識到“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客觀事物的存在內容。
經過人的實踐改造的事物(也就是“人化自然”)屬於“人化世界”的內容,如汽車、計算機、工業品等;有意識參與所建構的認識內容屬於“人化世界”內容,包括科學認識的對象、常識,如顏色、實體粒子等;沒有意識建構的事物內容,是可能被意識所認識的內容,代表著認識的發展潛在,屬於“人化世界”的存在內容;無意識參與建構的內容,但相對於人的生命真實存在的內容,如“自在之物”,儘管無法被人所認識,但仍屬於相對於人的生命真實存在的世界中,也屬於“人化世界”的存在內容。
光波的頻率範圍是連續的,但人能將其中一段建構成七色;空氣的振動頻率是連續的,但人能將其中一段建構成七音。人化世界經過人的高級的生命系統的建構,而不斷建構成主客體相統一的高級的存在內容,不斷發展著“人化世界”的存在內容。
人的認識內容是在本體的“人化世界”基礎上由意識的參與後,在一定條件下形成的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而繼續建構而成的,屬於建構、創新、創造的內容,而不是對本體的“人化世界”的“客觀反映”。所以,不僅實踐的過程是能動性的,而且人認識的內容也是能動性的,體現著建構、創造的內涵。

五、在“人化世界”中尋找主體

1、人們通過對象、現象尋找主體、尋找自我的存在。馬克思將對象化的存在作為社會存在決定感性意識的依據和來源。在“人化世界”中,如何認識對象和主體,如何尋找更真實的主體呢?
有幾個方面的問題:
(1)是人們在對象建構自己的認知存在內容和認知主體之前,已經提前進行了對象的“人化世界”的建構過程,也即先與客體進行呢主客體的相互作用的建構過程,然後再進行著對象的認知建構過程。如“杯子”,唯物論在將“杯子”當作客觀事物並作為主體的對象時,在此之前已經先進行了主客體的相互作用的“人化世界”的建構過程,將一團量子力學中的基本粒子集合建構成了“實體的杯子”。而唯物論的客觀對象是建立在對對象的“人化世界”建構的忽略基礎上的,所以,才有“物質決定意識”的錯誤; 人在這樣的“人化世界”的基礎上再進行的對象和認識的主體存在內容也都屬於“人化世界”的內容和發展。
(2)人在“人化世界”的存在中感知對象,感知自身;人在“人化世界”的活動中感知社會,感知自身。
人們所認識的世界和社會,也要首先成為“人化世界”中的社會和世界內容,才能作為對象而尋找到主體的相應存在內容。社會對於“人化世界”,如同自然對於“人化世界”一樣,是通過“人化世界”中的社會和世界內容而存在、發展、作用的。
“人化世界”是主客體相互作用所建構的世界,它的主體是人,所以,“人化世界”就包含了認知主體和認識,包含了理性認知的任務和社會實踐的任務。所以“從人所認識的世界內容的角度分解主體”,也應該包含了“生產生活、文化精神和全部生命活動的現實承擔者”的因素。而且更確切的說,應該是“可以從人所認識的世界內容的角度分解主體”,因為“人化世界”不僅包括了屬人世界,還包括了辨證唯物論所認為的我們所認識到的客觀事物。
(3)就對象而言,因為是在“人化世界”中的存在內容,因此,對象的內容就與主體的內容有極大的關係。主體的思維、思想、道德、知識等內容都會影響到所反映的對象的內容,它們是相輔相成的。也即有什麼樣的主體內容,就體現出什麼樣的對象內容,這是本源;然後,反過來,有什麼樣的對象內容,人們就可再在反映出什麼樣的主體內容。
2、主體是可以不斷進步的,那么怎么樣尋找更真實的主體內容呢?
尋找主體,是比認識對象化還複雜得多的內容,也更困難。因為主體和對象同在我們身上,和我們合為一體,而常常被我們所忽略,或者說根本就無法意識到。 人們需要通過對象來認識自己,而自己又被層層的因素所包圍,成為了主體的一部分。
所以,找對象好找,從對象中找自己也好找,而難找的,恰恰是我們自己所隱藏的真我,難以從對象中顯現出來,或者說,被忽略、隱藏在原本複雜的對象中了。而另一方面,對象中所包含的更複雜、深刻、豐富的因素,難以被主體所認識,這與主體的境界、內涵和存在的內容相輔相成。而從自身每意識到一層對象,就能去一層對象,而向更真實的主體前進了一步。
所以,佛說人身也是幻形,不斷找自己的執著心,不斷修去自己的執著心,不斷剝去不屬於自己的對象(而沒有發現就一直是自己的一部分),不斷向更真實的主體升華。
我認為,人內心修煉的過程,就是在尋找更真實主體的過程。人需要在複雜的環境中,在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衝突中,看自己的心(主體)如何動,從而找到自己的執著心,也就找到了在現有自己身上那不屬於自己的對象,而修去它,從而不斷接近自己更真實的主體。這也是人與環境相聯繫的過程中,需要環境的對象化來暴露出自己身上的對象,從而不斷去對象化。在不斷接近自己更真實主體的過程中,自己的對象發現和去的越多,則環境能幹擾自己的主體的因素就越少,也可以說是環境的對象化也就去得越多了。所以,古人說:“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側而目不瞬。”逐步達到在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的複雜環境中,而心不動、心越空,而不斷接近了更真實的主體了。

六、在人化世界中如何確立“客體”存在?

????
?對人的主體而言,認識自己和自己的意識本質是什麼?也同認識物質是什麼一樣的困難的,迄今為止,科學並沒有認識到自己的意識的本質是什麼?根源是什麼?也沒有認識到物質是什麼?當然人並非沒有認識到自己的意識是什麼,人就不可以有進行思維和反映。人如同相對的在成長中的嬰兒和小孩,並不會因為沒有認識到自己的意識的本質是什麼,就不會利用自己的意識來思維和反映了。迄今為止,科學也對意識的產生也同樣沒有認識清楚。人們只能從科學和認識的不斷發展和不斷證偽中,發現了自己的認識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過程中建構的,也發現了辯證唯物認識論中所提到的認識“客觀事物”、”、“客觀檢驗主觀的實踐”、“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是客觀事物的主觀反映”是沒有實現過、實踐過的。只是發現了人們的意識在不斷的拓展著人化世界的內容和範疇。
??對自己沒有認識到的內容,就應該承認自己的淺薄和人的局限,而不應該不懂裝懂,胡亂的定義它們沒有認識到的物質、客觀事物和意識的內涵。
?? 1、 人們儘管只認識到了“人化世界”的事物內容,而人化世界對於人意識之外的客體,也是隨著人們的認識和科學不斷發展、不斷證偽的過程和實踐中,對事物不斷向微觀粒子的深入的認識過程,對認識統一體的內容在不斷的證偽、發展過程中,在啟迪人的思維和理性以及邏輯推理指向,使理性所抽象出的哲學思想支持人們對認識過程的思考,而相信在人的認識之外有“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客觀”,這是哲學的本體論思維和思想,屬於哲學本體論的範疇,而不是認識論。
所以,科學發展的不斷證偽的過程,指明了客體在哲學中的本體存在,同時,也證偽了辯證唯物認識論的對客體的客觀反映的認識論思想。所以,“人化世界”思想區分了認識論和本體論的
????
??2、從“人化世界”的認識內容如何推導出意識之外的客體存在?
辯證唯物論以前認為我們所看見的實體杯子是客觀事物,而後科學從實體杯子、到分子、到原子、再到基本粒子的不斷證偽的認識發展中,使得我們反思到,以前我們所認為的客觀事物,都是主客體相互作用中建構的人化世界的內容;同時,也是科學向著微觀的不斷證偽的認識過程,使得我們能夠推測、思維到這樣的不斷證偽和建構人化世界的過程,表明著認識內容後面有一個客體存在。
如果只是單純的一個“人化世界”內容,是推論不出“物自體”的,但是,科學對同一個客體(如實體杯子)從表面實體,到分子集合、原子集合、基本粒子集合的不同建構內容、不斷的證偽內容和認識發展過程,就可以推出“物自體”的。
??
??
??3、人們可以從第三方來確定有不依賴於第三者的客體存在。
??如我看到那個桌子上有杯子,而第三人沒有看到,使人們看到了第三者主體和客體的割裂狀態。
所以,我們至少可以確定在他人的意識之外,有不依賴於他的意識的客體存在,儘管他們和杯子都在我們所建構的人化世界內容中,我們對他人和杯子進行了人化世界的建構,但是,可以有第三方的相對參照了。
??但這個杯子和第三者卻是同時存在於我的“人化世界”之中的,同時構成我的人化世界中的認識客體。我也不能用我“人化世界”的杯子內容作為第三者所面對的“客觀事物”,而加到第三者的身上,而認為我“人化世界”中的杯子內涵相對於第三者來說就是“客觀存在”。這是犯了主體的意識內容轉移的錯誤。
??
??
??4、哲學思維可以思維認識過程之外的存在範疇,儘管這樣的這樣的思維仍然屬於“人化世界”的內容。但思維畢竟比認識過程更開放,能夠超越認識而建立本體論,能夠在本體論中確立認識之外的“物自體”、“空”、“無”等內涵和範疇的存在。
??
??實證的認識過程、認識內容和思維是不同的。人們 除了有實證的內容之外,還有猜想、假說、哲學等範疇。哲學思維是可以反思認識過程和認識內容的。哲學思維中對人的認識之外的存在的思考並沒有超出哲學的範圍,也沒有違反“人化世界”的思想。
?

七、認識對象的兩重“人化世界”的建構過程

??
??1、 在認識過程中,人對客體進行了兩重建構。第一重建構過程:先將作為客體的“物自體”在與主體的相互作用過程中,被人的意識建構反映成“實體杯子”,也已經建構成了認識客體的“人化世界”了。??
?? 第二重建構過程:人將“實體杯子”作為對象,而在進行體積、功能、材質、歷史等的認識分析,並確立存在和成為尋找主體的對象內容。唯物論在忽略、無視第一重建構過程的基礎上,單純分析第二重建構中的對象與主體的關係,而得出物質決定意識的命題。??
?? 
?? 所以,人們在通過對象建構自己的認知存在內容和認知主體之前,已經提前進行了對對象的“人化世界”的第一次建構過程,也即先與客體進行了主客體的相互作用的建構過程,然後再進行著對象的認知建構過程。而以往的理論,將對象的第一次“人化世界”的建構過程給忽略了。
?? 
?? 2、舊的理論認為實踐是客觀對主觀思想的檢驗,所得到的是“客觀真理”。
?? 然而,我們現在仔細分析一下實踐檢驗的過程,之中包含了認識的兩次“人化世界”的建構過程。
?? 當我用尺子去測量那個桌子有多長的實踐時,在此測量內涵之前,我已經先和桌子及尺子進行了第一重“人化世界”的建構,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先將客體建構成了桌子和尺子的存在內容。然後在這樣的“人化世界”中,再進行著人用尺子對桌子的測量、檢驗過程。
?? 我的主觀思想構想那個杯子可能是“紅色”的,於是,我去看那個杯子,去進行看的實踐過程,在此過程中,我的先進行著對客體的第一重建構過程,將客體的那團能量先建構成“紅色的杯子”;然後在這樣的“人化世界”中,再進行第二重“人化世界”的建構過程:將所看到的“紅色的杯子”與主體主觀思想原先構想那個可能的“紅色”的杯子進行比較、驗證。所以,是“人化世界”中的存在事物與主觀之間的檢驗。

八、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原理與“人化世界”

讓·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是瑞士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對生物學、哲學、心理學和邏輯學都有精湛的研究。他自1921年開始,就從事兒童心理學的研究,目的在於由此探討認識論問題。 1955年後,任日內瓦“發生認識論國際研究中心”主任。以他為代表的日內瓦學派數十年來積累了大量有關兒童心理學的實驗研究資料,先後出版了不少專著和論文,對西方現代兒童心理學有相當廣泛的影響;重複驗證和著文介紹、討論他的工作的心理學工作者頗多,看法卻不盡相同。近年來,蘇聯心理學界對他的工作也十分注意,也有一些評論。
《發生認識論原理》一書是皮亞傑在1970年出版的一本理論性著作,較集中、系統地闡述了他對於認識論的觀點。
在王憲鈿 等譯的《發生認識論原理》一書的中譯者序中介紹到:皮亞傑從心理的發生髮展來解釋認識的獲得,特別是科學認識。他一再強調認識的建構是通過主客體的相互作用的。他說:“認識既不是起因於一個有自我意識的主體,也不是起因於業已形成的(從主體的角度來看)、會把自己烙印在主體之上的客體;認識起因於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作用發生在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中途,因而同時既包含著主體又包含著客體……”(見本書第一章)。“認識既不能看作是在主體內部結構中預先決定了的,——它們起因於有效地和不斷地建構;也不能看作是在客體的預先存在著的特性中預先決定了的,因為客體只是通過這些內部結構的中介作用才被認識的”。在第三章中,皮亞傑就這樣來考查邏輯、數學和物理學的認識。他認為這些認識都同樣是不斷建構的產物。建構構成結構,結構對認識起著中介作用;結構不斷地建構,從比較簡單的結構到更為複雜的結構,其建構過程則依賴於主體的不斷活動。對於物理學,他認為“物理學總是這樣那樣地與一些起結構作用的運演有關,而不僅與最後將要在預先給定的結構中去發現出來的有用的步驟有關。可以肯定,在被發現之前,客體就存在著,客觀的結構本身也存在著”.
有的網友說“人化世界”的認識思想與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思想是相近的。我認為在認識內容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建構的統一體上來說,是一致的,他的心理學的角度的建構認識的思想進一步證說明了“人化世界”的認識思想的合理性。
“人化世界”的認識思想在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建構過程上的認識是相同的。所著重的是“人化世界”是系統認識的思想,認為客體一個無限內涵的系統,而主體也是無限內涵的系統。客體的無限複雜的結構內涵是建構“人化世界”的認識內容的基礎核前提之一,而主體的的無限複雜的結構內涵是主體能夠不斷學習、從低級到高級的認識發展、進行認識建構的基礎和前提之一。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所建構的認識結構無論怎么樣體現著從低級結構到高級結構的不斷建構過程,都遠遠低於客體和主體內部的原有存在內涵,而是建構了主客體相互作用後的新的認識系統:一個從低級結構到高級結構的不斷建構過程過程和內容。
在人的認識沒有構造出人體系統(這個無比複雜的主客體統一體)之前,人類的認識結構都遠遠低於主體和客體的原有結構。

九、科學發現的邏輯

歐幾里德幾何學,建立在五條公理的基礎上,而公理是無法用辯證唯物認識論的“客觀對主觀的檢驗”來驗證的;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建立在光速不變的基礎上;
霍金以量子力學、相對論、熱力學的熵和引力來推演黑洞內部的狀態;
牛頓的經典力學,先設定剛體、質點、理想狀態,而後建構經典力學的邏輯理論體系,而後再依照力學邏輯,設定各種物理條件,進行各種物理實驗。
經典力學的理論框架和邏輯建立,規定了人能夠進行的各種條件的選擇,而後有相互作用的實踐驗證、實踐過程,既服從於客體的存在,更服從於人建立的學科和邏輯內容。客體一直在那裡存在著的,而是人的意識和理論建構,形成了主客體相互作用的人化世界的某種實驗方式,將世界建構成了我們的科學所發展的內容。
說明科學的發展和實踐過程,都是意識建構在先,先建立理論框架、邏輯起點、邏輯演繹內容,而後在這個邏輯框架中,依照所設定的條件進行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實驗過程,構成人化世界的科學發展內容。
??力的理論體系的發展,導致了工業化的社會活動模式。 而後,在科學的不斷發展中,人們又發展了能量、場、隨機性的內容,羅素在當時已經發現,科學家現在儘量避免用力的概念來認識、分析了。
??所以,科學的發展,不是辯證唯物認識論所認為的發現“客觀規律”的過程,是人們先建構理論體系,而後在這樣的理論體現中建構主客體相互作用的條件、方式、內容和過程,而能夠取得結果相近的可重複性內容和過程。而將統一的世界建構成了我們所認識的樣子和內容。
?? ??
?? 在人化世界中認識的規律都有條件,也體現人們的生命局限和意識建構的局限,而條件依賴於人的創立的理論體體系和邏輯演繹的建構,而後在設定的條件、內容中進行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實踐過程,有建構出具有可重複性內容的結果、認識,構成人化世界中的規律、定律。
?? 世界是多維統一的時空,依據人的生命存在的局限性,和人的意識建構反映的過程,而不可能直接認識到客觀世界的內容和規律的。所以,沒有所謂的“客觀規律”在那裡等著唯物論去發現、去實踐,而是人的思維發展後創新建構出來的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確立的規律,是人們的生命和意識建構出來的理論體系和邏輯內容,將世界建構成了我們所認識、所改變的樣子。我們的認識還在不斷發展、證偽中,新的科學理論和體系,還在不斷創新、建構中。都屬於人化世界中的科學發展和規律。
所以,不僅實踐是能動性的,人科學所認識的規律、內容也是創新、建構出來的,是能動性的。辯證唯物認識論以他們的“發現客觀規律”的內容被動的認識思想(儘管他們也承認實踐的能動性),制約著真實的認識過程和科學發展過程,制約著人們的創新、建構科學體系的發展。
人們對一堆蘋果的統計,可以用十進制來計數,還可以用二進制、八進制、16進制來統計,還可以採用“一小堆蘋果”的模糊統計,客體沒有變化,而人的意識內容和數據、數學公式在不斷的變化,而構成不同的主客體相互作用的人化世界內容,構成科學的可重複性內容。
計算機的主機板上、CPU內部複雜的電路設計,使得電信號依照人們所設定的絕緣環境、路線、方式、順序、時間,進行著各種複雜的通斷過程,實踐著人們編制的程式所規定的通斷信號內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