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音樂

北京智化寺京音樂包括括禪門(聲樂)、音樂門(管樂)、法器(打擊樂)三部分,分別用於佛教法事活動,建於明正統十一年。長期以來,一直遵以嚴格的師承關係,在演奏姿勢及技巧,甚至是樂譜傳承方面都非常嚴謹,比較完備地保留了古老的風貌。傳承至今,有古譜十餘部,刊載曲牌600餘首刊載。

簡介

京音樂 京音樂

建於明正統十一年的北京智化寺是佛教京音樂的中心,即智化寺音樂,包括禪門(聲樂)、音樂門(管樂)、法器(打擊樂)三部分,分別用於佛教法事活動。長期以來,一直遵以嚴格的師承關係,在演奏姿勢及技巧,甚至是樂譜傳承方面都非常嚴謹,比較完備地保留了古老的風貌。傳承至今,有古譜十餘部,刊載曲牌600餘首。

具體內容

智化寺的京音樂,使用的樂器有八種,各曰:雲鑼、鐺子、鐃、鈸、子、管(古稱篳篥)、笙、笛。但在有些方面,與民間一般樂器不同。如笙,民間一般為十三簧,而智化寺的笙為十七全簧。笛的音調也高。而管子,為京音樂的主要樂器,民間一般八孔,智化寺則為九孔(前七孔,後兩孔)。雲鑼,又稱九音鑼,最早為明成化年間製作,音色醇美,也稱得上是一件文物。鐺子,演奏時用槌敲擊,聲音柔和,別具一番特色。

代表曲目:《小華嚴》《三皈贊》等。

專輯CD

CD1

智化寺音樂精選 智化寺音樂精選

又名: 智化寺音樂 - 智化寺音樂精選 / 智化寺音樂 - 曲牌與詞牌 / 智化寺音樂 - 民間曲牌表演者: 張本興等

唱片數: 4

條型碼: 9787888231603

發行時間: 2005

出版者: 方圓電子音像出版社

介質: CD

簡介

傳統智化寺的音樂又稱京音樂、智化寺京音樂,來源於明代宮廷禮儀音樂,是我國現有古樂中惟一按代傳襲的樂種,至今保存完好。智化寺京音樂有明確紀年的工尺譜本,有特色的樂器、曲牌和詞牌,有按代傳承的演奏藝僧。它與西安城隍廟鼓樂、開封大相國寺音樂、五台山青黃廟音樂及福建南音一樣,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音樂。

智化寺京音樂具有鮮明的藝術特徵:音樂風格莊重、古樸、典雅,曲體結構龐大、規範,演奏技法豐富,曲目蘊藏巨大。

“搶救智化寺音樂”項目於2004年4月啟動,至今已經整理了大量資料,修復了部分傳統樂器,並將世代傳承的古代工尺譜改寫為現代簡譜,以讓更多的人能讀懂。文博交流館還錄製了一套4張CD,裡面的40首曲目,全部由本興老人親自帶領第27代傳人按古法演奏。

CD2

北京智化寺音樂(一) 北京智化寺音樂(一)

北京智化寺音樂(Music of Beijing Zhi Hwa Temple )表演者: 北京梵樂團

唱片數: 2

發行時間: 1990

版本特性: 專輯

出版者: 風潮唱片

介質: CD

簡介

坐落於北京古城東南角的佛教寺智化寺,建於明代英宗正統十一年(公元1446年),是皇宮弄權太監王振所建的一所家廟。由於王振在宮廷的顯赫權勢和地位,寺院聘有在音樂方面造詣很深的藝僧,設有編制嚴格,完整的樂隊,他們的演奏主要用於佛事和崽祀活動。

智化寺不僅以建竺和藏經在北京佛學界著稱,它所保留下來的古老樂譜、樂器、樂曲,特別是它的『京音樂』,在中國佛學界、音樂界更具珍貴的文獻價值。古老的智化寺京音樂,對於研究中國佛教音樂藝術、中國音樂史、民族音樂學等學科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大約在道光、鹹豐年間(公元1821-1861年),智化寺京音樂向外傳授到天仙庵,以後又分別傳授到成壽寺、水月庵、地藏寺、夕照寺、觀音廟、火神廟、九頂廟及普寧寺等十餘座寺院,智化寺京音樂逐漸成為北京北傳佛教音樂的中心。如今智化寺的藝僧師徒相傳至今已經是第26代,智化寺音樂在管樂和法器的演奏技巧與方法上,五百六十多年來仍然保存了歷史的原貌。

智化寺音樂第26代傳人演奏的曲目主要來源於《音樂腔譜》。此譜是智化寺第l5代傳人永乾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49年)沙寫的。這是一本工尺譜。譜中記譜符號、點板方式與民間不盡相同。而智化寺這種記譜方法恰與宋代字譜相同。其中點板符號”同唐代工尺譜一樣。可見,智化寺的《音樂腔譜》雖為清代僧人抄寫,但留有唐宋音樂字譜的痕跡。譜中曲牌來源不一,豐富多彩。有與唐代教坊曲同名的《望江南》、《千秋歲》等,有與元曲相似的《山荊子》、《點絳唇》等。其中最多的是為宗教活動服務的曲牌,如《三寶贊》、《金字經》、《五聲佛》等。

智化寺音樂的曲牌分為只曲和套曲兩種。單獨演奏的曲牌叫“只曲”,若干首曲牌聯綴演奏的名“套曲”。白天禮拜《華嚴寶仟》時用的套曲為《中堂曲》;晚上施放《瑜伽焰口》時用的套曲名《料峭曲》。套曲結構模式有所謂序、身、尾之分。如《料峭曲》的序曲為《好事近》,以《千秋歲》、《醉太平》、《滾繡球》為“身”曲,以《四季》為“尾”曲。這表明所謂套曲是由若干首曲牌按照序、身、尾的曲式排列組成,其中轉宮換調都有一定規律。

智化寺的音樂樂制,在辦法會、作佛事時,一般由九位僧人誦經、禮仟、敲擊法器,分別吹奏管二支,笙二串,笛二支,雲鑼兩架,大鼓一面,饒、鈸各一副,檔子一面,鑷子(小鈸)一副。在管樂中,管為九孔(前七後二),笙有十七簧。根據北宋陳場《樂書》的記載,九孔管、十七簧笙為唐宋舊制。演奏時,管子處於領奏地位,要求忠實於原譜,以奏出神韻佳,笙應富於節奏感;笛的演奏應自由活潑地穿插於鏇律之中。各種樂器的演奏者,既相互照應又各自發揮所長,既避免單調齊奏又不得有亂章法!以此體現智化寺音樂的獨特風格。

智化寺音樂的宮調有四調,藝僧們稱為“正、背、皆、月”,即正調、背調、皆止調、月調。其中“皆止調”,據考證,就是唐代已被訛變為“歇指調”的“褐石調”。“月調”就是唐代“越調”的“越”字之訛。至於“背調”很可能就是唐樂中的“背四調”。可見智化寺音樂四調中有三個調名是與隋唐音樂相同的。

智化寺音樂在樂譜、樂器、樂調、曲牌以及演奏技巧和方法上,都保留有唐宋燕樂甚至上溯到更遠年代的一些樂制。正由於智化寺音樂在教授方法、演奏技巧方面,堅持師徒相承,口傳心授,不許隨意變易的神聖性和特殊性,所以時至今日依舊保持佛教音樂特有的遠、虛、淡、靜的意境。

京音樂的最大優點是保存了宋代古樂甚至更遠的隋唐燕樂遺音,為國內、國際都十分罕見的完整、隼硌、真實的古代音樂資料。智化寺京音樂和西安城隍廟鼓樂、開封大相國寺音樂、五台山青黃寺音樂、和福建南音,同屬我國現存的最古老音樂。

Vol.01

01.醉翁子

02.喜相逢

03.垂絲釣

04.四季

05.送仙人

06.水晶宮

07.醉太平

08.千秋歲

VOL.02

01.小華嚴

02.三皈贊

03.山荊子

04.拿天鵝

05.雁過南樓

06.春夏秋冬

北京智化寺音樂(二) 北京智化寺音樂(二)

專輯中文名: 北京智化寺音樂(二) 藝術家: 智化寺眾僧

發行時間: 2005年

地區: 大陸

語言: 國語

簡介:

去年過年的時候,忽然閒下來,所以有了機緣去寺院走走。找處鬧市的靜謐之所,其實也不是件很難的事情。坐落在北京古城的東南角的智化寺,我踏進了它的大門,寺院有些清冷,往來之人甚少。注視這座建於明代英宗正統十一年的院落,想到修建者居然是弄權太監王振。有些訝異。當時寺院就是他的家廟,現山門上還鐫刻著“勅賜智化寺”字樣。我們可以看到明英宗對這位親信的寵愛之情。

寺院旁見到一位老者,拿著花鏡看報紙,臉上不見表情。打算前去打招呼,剛抬起手來,一陣音樂聲驟起,石破天驚般。老者放下報紙,閉上眼睛凝神靜氣。我呆立原地,流出的樂聲高亢低徊,激越,絢麗,似從亘古的荒原深處飄來,又似在九重的雲天翩然起舞。似乎一切正在死去,又好像萬物正在復甦。感傷與歡悅一起啃齧著人心,一曲終了。隔世之感降臨,這梵音的滴落,引得人心念浮動,不可自抑。

借著間隙,我大聲問道:“這是什麼曲子。”寺院藝僧本生師傅上來就說:“它叫料峭曲.。” 觀本生師傅坐首席,執雲鑼。雲鑼相當于樂隊的指揮。笙管笛,鼓鐃鈸,全應雲鑼起奏停奏,合著雲鑼而散板,而中板,慢板,快板。後又特意了解智化寺音樂的樂制,其中樂譜、樂器、樂調、曲牌以及演奏技巧和方法上,都保留有唐宋燕樂甚至上溯到更遠年代的一些舊制。在辦法會、作佛事時,一般是由九位僧人誦經、禮仟、敲擊法器,分別吹奏管二支,笙二串,笛二支,雲鑼兩架,大鼓一面,饒、鈸各一副,檔子一面,鑷子(小鈸)一副。在管樂中,管為九孔(前七後二),笙有十七簧。據北宋陳場《樂書》的記載,九孔管、十七簧笙為唐宋舊制。演奏時,管子處於領奏地位,要求忠實於原譜,以奏出神韻佳,笙應富於節奏感;笛的演奏應自由活潑地穿插於鏇律之中。各種樂器的演奏者,既相互照應又各自發揮所長,既避免單調齊奏又不得有亂章法。

智化寺由於太監王振曾掌管過宮廷教坊,所以他能夠將明宮廷音樂的工尺譜私移至寺中。再加上700年前得到的那本唐代古譜,命家廟的藝僧習而演之,逐漸發展成集宮廷音樂、佛教音樂、民間音樂於一體的“京音樂”。但常時間的封閉演練使這種音樂基本與世隔絕,被囿於寺院這一方天地之中,它通過的口傳心授的古老方式,延綿傳承了近560年。現已傳至二十七代,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五種古樂之一。

命運多變的智化寺“京音樂”,幾經沉浮,已是到了需絕地求生的境地。本興藝僧也已是80歲的耋耄老者,歲月改變了容顏,改變不了音樂的本質,當得到9月份“京音樂”欲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訊息,內心溢滿激動而欣喜。想起那天離開寺院,獨自看著斜陽將輪廊投影在方磚地上,體味音樂逐漸散去與揮發,人真沉溺於歷史流沙不可救贖,兀自寂寞而燦爛。我來去尋尋覓覓,似乎想找回點失落的東西,卻只聽見寂寥的心跳。於是明白,丟棄了就再難找回。

窗外有雲,聽著寺院新出的“京音樂”CD,手指不停的變換拍子,恍惚間思想進入了華夏的盛唐,它撒落與漂浮不同於江南絲竹的輕撥慢捻,也不同於北方大鼓的大氣低沉。有的是“此曲只因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的清澹。

我相信很少有人聽過這種音樂,但是我還是義無返顧的拿來,在網路資源著實是超稀有的。總算找到了一個人的網站。去聽聽也是不錯的。唐宋古老遺音也許還可以從它們中找尋。

呵呵,風潮的好像是很早了,大陸也不知道有沒有的,見過都是繁體的包裝,音樂學院好象也參與了工作吧。台灣這方面有所關注報導。記得90年代出過幾首曲子(少的可憐)。那個時候也不知道保護什麼的,當會這個的人死的差不多了,獨剩下一個80多歲的老人的時候(還是一個外國人首先關注的,印象中好象是日本)音樂界忽然感嘆與震驚,叫囂活化石呀,瑰寶呀。由於此音樂完全是口傳心授,有些竟是唐宋古譜,就算音樂能人也是看不懂的,必須長年累月的接受口授。演奏的人還必須要有宮廷音樂的根基。這樣為學他之人增加了很大的難度。現在卻瀕臨失傳。看到那個80歲的老人耳有些背,卻堅持去智化寺給弟子講古樂,這怎能不讓人痛心呢,伴隨著歲月的流逝,不知道“京音樂”還有多長的路可以走。我們是否還能聽見幾百年前的唐宋遺音,感受有些樂曲里的博大精深(有的曲子歷史甚至都可以追溯到元朝)。

當國家大力需要拯救音樂文化的時候,還是感覺我們終將會失去它,也許是將是一個慘重的損失,丟掉了傳統的根。卻嚮往其它外埠的舶來音樂,這真是種悲哀。真的是有些東西丟了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現在智化寺重新整理出了一張碟子,好象有48首歌,應該是要去智化寺才可以買的到吧,還有現在應該有藝僧免費的演奏。

專輯曲目:

一、京音樂

二、禪音樂

音樂演出

建於明朝1443年,是北京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木結構建築群。智化寺為四進院落,主要建築屋頂全部用黑色琉璃瓦鋪砌,使寺院氣氛顯得莊嚴華貴。如來殿為兩層樓閣,四壁通飾小型佛龕9000個,又稱萬佛閣。藏殿內保存著我市現存最古老的轉輪藏“轉輪藏”。

智化寺音樂是我國四大古樂之一,至今已有560多年的歷史,被稱為音樂界的“活化石”。 2006年被列入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北京市唯一一項被列入該名錄的民間音樂。智化寺每天都有四場免費演出。

該寺創造的建築傳統、佛教藝術和代代相傳的京音樂譽滿國內外。

智化寺已闢為北京文博交流館。

地址:祿米倉胡同5號 電話:65286691

門票:20元 開放時間:7:00—17:30(全年開放)

乘車路線:44、750、800、特2路,雅寶路站下車;24路,祿米倉站下車

停車場:車位緊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