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國小

杭州市京都國小坐落於歷史悠久的京杭大運河畔、艮山門旁,始建於20世紀40年代,2008年,原東園國小流水校區劃歸京都國小,成立京都教育集團學校。同年12月,學校被命名為浙江大學教育學院實驗國小。學校環境優美,設施一流。現有京都和流水兩個校區,總建築面積約一萬餘平方米,共有教學班30餘個,在校學生近千名,教師中獲得市、區及以上榮譽40餘人次,占教師總數的60%以上,是一所底蘊深厚、師資優良、特色鮮明、蓬勃發展的優質教育集團學校。

基本信息

杭州市京都國小

京都國小

杭州市京都國小坐落於歷史悠久的京杭大運河畔、艮山門旁,始建於20世紀40年代,前身為艮山門國小,2001年重建,更名為京都國小。2008年,原東園國小流水校區劃歸京都國小,成立京都教育集團學校。同年12月,學校被命名為浙江大學教育學院實驗國小。
學校環境優美,設施一流。現有京都和流水兩個校區,總建築面積約一萬餘平方米,共有教學班30餘個,在校學生近千名,教師中獲得市、區及以上榮譽40餘人次,占教師總數的60%以上,是一所底蘊深厚、師資優良、特色鮮明、蓬勃發展的優質教育集團學校。
近年來,學校在堅持靜心教書、潛心育人的同時,自覺踐行和諧共生的教育生態理論,積極拓展渠道,最大限度整合資源,先後與浙江省博物館、中國美院著名版畫家陸放工作室等建立了合作指導關係,提高了辦學品味和內涵。
在下城教育生態理念的引領下,學校挖掘、傳承和發展“京杭大運河”獨特文化底蘊,提煉“上善若水”作為學校文化核心理念,形成了“綠色、流動、包容、個性”為特徵的學校精神風貌。

綠色生態篇



教育活動是一個有機的生態整體,是全面、系統、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過程;學校運作是在學校內外部各種因素之間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中形成的一種動態平衡中進行的。而學校文化是學校靈魂的體現,是學校持續發展的原動力。近幾年來,學校結合傳統文化提煉出了一整套適合學校發展的生態文化。
學校地處艮山門旁大運河畔,推門即見運河。2001年學校舊址重建以來,在倡導全新管理思路的同時,本著“育人為本,教學為主,素質全面,學有所長”的辦學思想,以活動為載體,結合學校的歷史文化積澱、現實綜合優勢、未來發展趨勢,我們開發了學校文化:由運河上升到水,跳開地域局限,選取“水德”作為學校文化的精髓,提出了學校UI(Unit Identity)教育特色品牌的學校文化建設思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圍繞學校文化,“運河娃”系列環保活動、“動起來吧”等特色社團在全體學生中廣泛、深入地開展豐富多彩的特色教育活動。在活動中提高群體團隊意識,健全體格,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努力營造具有教育性、藝術性、科學性、時代性的學校文化,落實環境育人的目標。

流動發展篇



學校要發展,教育質量是生命線,是立身之本。近年來,學校十分重視此項工作,花大力氣對教育質量進行動態、實時監控。
1.重視在前,加強檢查,保證實效性
在平時教育教學工作中,學校加強過程性管理,切實促進教學質量提高。對老師的授課計畫、備課、教學、批改、輔導、複習、考試、成績評定等教學規章制度,做到嚴格要求,嚴格管理。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同時運行激勵機制,對表現出色或有較大進步的任課教師進行獎勵,在學校中推薦優秀作業批改、優秀教後記、優秀教學設計等,樹立認真教學教師典範。
2.“尋因”為重,加強監測,落實針對性
下城區自授牌成立區教育質量監測中心之後,我校也決定通過教育質量過程性監控來提升學校教育品質。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校教學質量監測小組,建立教學質量“尋因制度”。之前,學校已對各學科抽測成績做客觀記錄,並建立可比對的信息庫,動態化監控學科質量,監測小組對全校的各學科教學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監測與分析,並以學校學科教學質量情況檢查為依據,實行教學質量相對落後的任課教師教學不足的自我分析,尋找自身的原因,監測小組成員幫助任課教師分析原因,並提出相應措施,形成書面材料,為教師發展提供服務。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學科教學質量穩步上升:2007年、2008年的畢業考試,我校學生語文、數學、綜合學科平均分躋身“第二梯隊”,在區教學質量分析會上受到表揚。

包容和諧篇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袁振國提出:隨著教育的發展,區域性的作用也越來越凸現。現在,我們這個“教育是學校的事情”的觀念,要徹底地打破,教育不僅是學校的事情,教育更是社會的事情。只有通過全社會,尤其是以這種區域為基本單位的這種社會,來關注教育,來支持教育,來推進教育,教育的優先發展才能夠真正的實現。對此,學校進行了一些有效的嘗試:
1.校際聯動 共享學術
運河水養育、滋潤了一方水土;運河水,又讓運河沿岸的學校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
以“運河杯”命名的校際學術交流活動採用民間自發的形式,聯合運河周邊幾所學校開展校際學術交流活動,整合與共享包括教育教學科研、校本培訓項目、信息技術套用、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的教育資源,進一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此活動還把參與學校各自的結對學校邀請進來,為他們提供物質和教學科研上的幫助。此舉大力推進了區域內學校、城鄉互助共同體的均衡發展。
2.社區合作 互動共贏
我校與社區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夥伴關係,充分挖掘社區資源,與社區達成“最大限度地實現社區、學校資源共享”的共識,聯合辦好親職教育指導站——“現代母親學堂”,對家庭實施有效指導,使社區成為未成年人及其家長學習知識、陶冶情操、愉快身心的樂園。形成社會、家庭、學校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採取確實可行的措施,齊抓共管、全面行動,著力為我們的孩子營造一個以學校為主、以家庭為基礎、以社區為依託的三結合和諧教育的大環境。
“現代母親學堂”被確認為創建和諧社會的一百個民間樣本之一,受到媒體的廣泛關注。
3.依託高校 實現飛躍
根據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杭州市下城區教育局全面合作協定框架,浙江大學教育學院相中了我校前瞻獨到的辦學理念、蓬勃發展的勢頭,我校繼成立教育集團學校之後又授牌成為浙江大學教育學院實驗國小。依託高校,進一步拓展優質教育資源,實現了學校又一重大發展飛躍。
現在,我校組建了以校長為主要負責人,包括學校管理人員、科研人員以及教學人員在內的實驗國小工作小組,以便在浙江大學教育學院專家組指導下開展各項研究工作。
學校建立了專家工作室,通過專家講座、教師座談等方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專題研究,指導全體師生以更健康的心態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提升幸福感。第一層面,依照美國最新性格測試研究成果,對教師進行性格方面的健康指導,為學校管理及教育服務。第二層面,專家走進教學第一線,圍繞“輕負高質”進行課堂教學研究活動,結合學校“質量尋因”制度,努力提高課堂效率;按教育時效,在學生中系統開展主題心理輔導研究,以切實減輕師生負擔。

個性成長篇



就學校教育而言,教育生態觀的核心理念應該是“生命觀”, 教育生態中包含許多相關因子,生命的因子是其中最重要的因子。作為學校要關注每一個教師、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讓他們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為此,我們提出了“藝術彰顯文化內涵,文化奠基兒童人生”的學校發展思路,旨在促進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在這一過程中有效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
我校是下城區最早實施新課程改革的學校之一,具有較強的藝術師資力量,相繼組建了多個學生藝術社團,其中兒童美術教育特色是我校近年來重點關注的項目之一。
自2007年9月起,學校開設版畫課程,開展了一系列教學活動:走訪藝術家工作室、尋訪藝術大師、參觀專業展覽、聽美院專家講座等,培養了一支優秀的學生版畫創作隊伍,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校園藝術文化品牌。2008年4月,經市、區教研部門牽線,學校聯手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的專家學者,在學校內成立中國美院著名版畫家陸放教授的版畫工作室,這也是杭州市第一個進入國小的高等專業院校版畫工作室。新的高校扶持辦學模式的成立,為學校原有版畫社團的創作和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為師生的藝術成長提供了更高層次的技術引領,全校師生在濃厚的藝術氛圍中茁壯成長。在陸放教授、邵蓓艷老師等版畫專家及學校美術教師的合作指導下,學生版畫社團已先後創作了百餘幅兒童版畫作品。這些版畫作品,無論是題材內容還是表現技法,都得到了專家的高度讚賞。我們將進一步挖掘新的藝術特色亮點,充分發揮杭州市教研室美術教研員駐校指導的優勢,凸顯“藝術彰顯文化內涵,文化奠基兒童人生”的辦學特色。
今天的京都教育集團學校如千古運河一般奔騰流淌,永動發展! “教育集團學校”的組建與“浙大教育學院實驗國小” 的掛牌,是京都教育集團學校發展史上的兩次重要機遇,必將為學校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機。
我們相信,京都的明天會更美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