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妻王氏墓志銘

亡妻王氏墓志銘

《亡妻王氏墓志銘》是蘇軾為妻子王弗而作的墓志銘。1065年(治平二年)五月丁亥,王氏卒於京師。1066年(治平三年),其墓遷至原籍。這篇墓志銘便作於此時。作者在記事中傾注了無盡哀思,簡練述事情真意切。刻畫了一個賢德的妻子的形象。結尾寫其享年,“年二十有七而已”,痛惜哀嘆王氏的不壽;寫作者父親(蘇洵)的話,既表揚了王氏“從於艱難”(換成今天的話,就是“患難之交恩愛深”)的高貴品質,又說明遵從父命“葬諸(之於)其姑(婆母)(墳墓)之側”的理由,讀完這段言簡意賅的文字,非常自然的,我們對王氏這位善良忠貞的夫人,也就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印象深刻,久久難忘。

作品注釋

①五月丁亥:陰曆五月二十八日。

②趙郡:指蘇軾家族所屬的郡望。

③甲午:陰曆六月六日。

④殯:入殮,還沒有下葬。

⑤明年:第二年。

⑥眉:這裡指眉州,現在的四川眉縣。

⑦先:用於稱呼死去的人。

作品譯文

譯文一

在1065(治平二年)五月二十八日這一天,趙郡蘇軾的妻子王氏於京師開封因病辭世。六月六日將靈柩停在京城的西門外。於次年的六月壬午在眉州城東北彭山縣的安鎮鄉可龍里把妻子下葬了,妻子的墳墓位於父親和母親墓葬的西北約有八步遠的地方,我現在為她作墓志銘如下:

死去的妻子叫王弗,是眉州青神縣人,她父親是鄉貢進士王方。在她十六歲的時候就嫁給了我蘇軾,為我生了兒子叫蘇邁。未嫁之前,在家裡她很孝順父母。嫁給我之後,對我的父母也很孝順,她的端莊、嚴肅在當地是很有名聲的。剛嫁來的時候,她沒有告訴我自己認字。她見我讀書,就坐在我的旁邊,我不明白她是否懂得我讀的書。後來,我讀過的書會有忘記的地方,她就會記得這些地方的內容。我問她一些書籍她基本上都記住了,這件事以後我才知道她聰敏且文靜。

她陪同我蘇軾去鳳翔府做了簽書判官,我經常外出辦公事,每次回來她都詳細詢問我辦事的情況。

她還經常警告我:“你在這人生地不熟的,辦事一定要處處小心啊。”每天她告誡我的這些話我父親也曾經告誡過我。我在外和朋友們說話的時候,她常常站在屏風后面仔細地聽,等我回來她還能複述出來我們曾經說的話。還說:“某個人討論問題很有偏見,常常走極端化。但是你的意見本來就是正確的啊,那為什麼還要和這幫人討論呢!”凡是有事情來求我辦事的人來和我套近乎,她總告誡我:“這種人是不能長久做朋友的,這個人這么快就和你交上朋友了,不符合常理,因此,遇上壞人也是很容易的,這種人還是別交的好。”不久,她的看法果然被證實了。將要死的時候,她的話多可聽,大家都有同感。僅僅二十七歲她就告別了人間。在剛剛失去她的時候,我的父親吩咐我說:“你媳婦是和你一起同甘共苦的人,你不能忘了她啊。以後有機會,千萬把她埋葬在你母親墓旁。”不到一年,我的父親也離開了我。我蘇軾遵奉父親的遺囑把她安葬在我們家的墓地中。我給她作銘文,內容如下:

你能在九泉之下跟隨著咱們的母親,我卻沒有這種機會。真是可悲啊!失去了你我就失去了永遠的依靠。你雖然離開了我,但今生我能有幸娶你做妻子,你作為兒媳能夠安葬在公婆身邊,我也沒有什麼值得悲傷的了。真是可悲啊!

譯文二

北宋治平三年五月二十八日,趙縣蘇軾的妻子王氏在京城去世。六月三十一日停喪在京城西面。第二年的六月九日下葬在眉州東北的彭山縣安鎮鄉可龍里,距離已故父母墳墓西北面八步遠的地方。蘇軾為之作墓志銘:王氏的名諱為弗,眉州眉縣人,鄉貢進士王方之女。十六歲嫁給蘇軾。有一個兒子蘇邁。你未嫁時,侍奉你的父母,出嫁後,侍奉我的父母,都謹慎恭敬。剛嫁給蘇軾時,未曾說自己讀過書。每當蘇軾讀書時,她就陪伴在側,終日不去,也不知道她懂書。後來蘇軾偶有遺忘,她便從旁提醒。蘇軾問她其它書,她都略有所知。由此才知道她賢敏沉靜。自從蘇軾在鳳翔做官,蘇軾在外面做的每一件事,她沒有一樣不詳細知曉。她說:“你離開父親很遠,不可以不小心謹慎。”每天按老父親教導蘇軾的話來告誡蘇軾。蘇軾與客人在客廳談話,她就站在屏風中間聽他們對話,回房後一定重複剛才的談話並告誡蘇軾:“那個人,採取模稜兩可的騎牆態度,一味迎合您的心意所在,你何必和這樣的人說話?”又有來要求與蘇軾建立親密關係十分過分的人,她說:“恐怕不能維持多久。那個人結交人很迫切,他以後不理睬人也一定很快速。”後來果然是這樣。快要死的時候,她的話大多正確,像個預卜先知的人。死的時候,只有27歲。剛死不久的時候,父親對我說:“她跟你一同患難,不能忘恩。以後就葬在你母親的邊上吧。”不滿一年而我父親也死了,我謹慎的按照父親的遺願安葬了她。墓志銘說:

你能在九泉下陪伴母親,而我不能。悲傷啊!我永遠沒有依靠。 你雖死了,但能與我母親葬在一起,仍然做媳婦,沒有遺憾了吧?悲傷啊!

亡妻王氏墓志銘

亡妻王氏墓志銘

原文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趙郡蘇軾之妻王氏卒於京師。六月甲午殯於京成之西。其明年六月壬,葬於眉之東北彭山縣安鎮鄉可龍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軾銘其墓曰:

君諱弗,眉之青神人,鄉貢進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歸於軾。有子邁。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謹肅聞。其始,未嘗自言其知書也。見軾讀書,則終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後軾有所為於外,君未嘗不問知其詳。曰:“子去親遠,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軾者相語也。軾與客言於外,君立屏間聽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輒持兩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與是人言?”有來求與軾親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與人銳,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將死之歲,其言多可聽,類有識者。其死也,蓋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軾曰:“婦從汝於艱難,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諸其姑之側。”

君得從先夫人於九原,余不能。嗚呼哀哉!余永無所依怙。君雖沒,其有與為婦何傷乎?嗚呼哀哉!

賞析:

東坡居士的《亡妻王氏墓志銘》作於北宋治平三年(1066)。作者當時30歲,已由外任調回京師為殿中丞。

文章開頭說明王氏的身份和死亡時間(丁亥是日期的乾支計數,後面“甲午”也是日期)、地點和殯葬時間、地點。作者自稱已名“軾”,表示恭敬和嚴肅。“先君、先夫人”是作者對已經去世的父母的敬稱。“殯葬”二字,古代有別。從文章中看得出:殯,指停喪;葬,指掩埋。有這一節文字,後人鑑定蘇氏家族在今彭山縣有墓地,便有了文字依據。

文章第二段,簡介王氏生平,是墓誌的主要組成部分。作者先介紹王氏的名字、籍貫和家庭出身,稱夫人為“君”,體現互敬互愛。古人認為對長輩和尊者呼名是為不敬,所以非提名不可時,就在名前加個“諱”字。接著交代她出嫁時的年齡和所生兒子之名(蘇邁)。以下著重介紹幾樁值得傳揚的事情:夫人在娘、婆二家侍奉父母舅姑(公婆)“皆以謹肅(恭謹肅恬)聞(名)”。陪伴丈夫在任上的政績,經常告誡遠離父母的丈夫,要按老父親的教導辦事。作者特別舉出實例說明王夫人注意來會丈夫的朋友,根據觀察所得,分析其人的思想品質,提醒丈夫不要被奸邪讒佞之輩矇騙。結尾寫其享年,“年二十有七而已”,痛惜哀嘆王氏的不壽;寫作者父親(蘇洵)的話,既表揚了王氏“從於艱難”(換成今天的話,就是“患難之交恩愛深”)的高貴品質,又說明遵從父命“葬諸(之於)其姑(婆母)(墳墓)之側”的理由,讀完這段言簡意賅的文字,非常自然的,我們對王氏這位善良忠貞的夫人,也就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印象深刻,久久難忘。

結尾的“銘”有讚嘆,有議論。既慨漢夫人早逝,又以能夠盡孝母親為慰,充分肯定王氏夫人的一生克盡婦道的典範。作者兩次大呼“嗚呼哀哉(哎呀,悲哀呀),表明自己失去愛妻和賢內助的深切悲痛。

全文僅四百餘字,卻能如此全面而又重點突出地敘述王氏夫人的生平,充分表達了夫婦之間超乎尋常的深厚感情,非東坡居士不能為也!當然從中也可領悟為義務必實事求是,情動於中發乎外,文從字順,何必長篇累牘、故作無病呻吟?

讀罷墓志銘,我們對王氏夫人油然而生敬意;也更加深了對眉山蘇祠那副門聯的理解。清代大學士遂寧張鵬翮說得好:“一門父子三詞客(蘇洵及其子軾、轍),千古文章四大家(司馬相如、王褒、揚雄、蘇氏父子)”,的確是我們四川人的驕傲!今天我們這些四川人,必須努力去繼承他們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

王弗,蘇軾之妻子,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鄉貢進士王方之女,逢一十六與一十九軾同結連理,1065年卒,是年27,後餘一孤。君與軾琴瑟相和僅十年有一。軾於君亡次年悲痛作銘,題曰“亡妻王氏墓志銘”。

王弗聰明沉靜,知書達禮,剛嫁給蘇軾時,未曾說自己讀過書。婚後,每當蘇軾讀書時,她便陪伴在側,終日不去;蘇軾偶有遺忘,她便從旁提醒。蘇軾問她其它書,她都約略知道。王弗對蘇軾關懷備至,二人情深意篤,恩愛有加。蘇軾與朝中權貴不和,外任多年,抑鬱不得志,夜中夢見亡妻,淒楚哀惋,於是寫下那篇著名的悼亡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王弗卒於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四川眉山故里柳溝山,又名老翁山,距蘇洵夫婦墓西北八步。蘇軾兄弟曾在父母墓旁遍植松樹,“老翁山下玉淵回,手植青松三萬栽”。雖十年過去,他對王弗依舊一往情深,哀思深摯。

蘇東坡十九歲時,與年方十六的王弗結婚。王弗年輕美貌,且侍親甚孝,二人恩愛情深。可惜天命無常,王弗27歲就去世了。這對東坡是絕大的打擊,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蘇軾在《亡妻王氏墓志銘》里說:“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趙郡蘇軾之妻王氏(名弗),卒於京師。六月甲午,殯於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於眉之東北彭山縣安鎮鄉可龍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於平靜語氣下,寓絕大沉痛。熙寧八年(1075),東坡來到密州,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愛妻王氏,便寫下了那首傳誦千古的悼亡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散文家、書畫家、詞人、人,是豪放詞派的代表。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蘇軾是蘇洵的次子(蘇洵長子夭折),1057年(嘉佑二年),與弟弟蘇轍同登進士。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的詩現存約兩千七百餘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你能在九泉下陪伴我的母親,而我不能。悲傷啊!(我的父母去世)我永遠沒有依靠了。你雖死了,但能與我母親葬在一起,仍然做媳婦,沒有遺憾了吧?悲傷啊!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