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榜村

亞榜村

亞榜村位於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羅里鄉,全村5個自然寨,6個村民小組,全部是侗族。村“兩委”長期處於半癱瘓狀態。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然而,在1996年以前,該村人均年產糧僅300多公斤,人均年收入不足470元,村集體積蓄僅有78.68元。沒有礦,沒有工廠,大部分年輕人外出打工,村里人過著緊巴巴的日子,村“兩委”長期處於半癱瘓狀態。

種養經濟

亞綁村工會成立
1996年,亞榜村黨支部改選,新一屆村“兩委”班子上任後,立即著手清理公開村里12年沒有公開的賬目,一下子在村里樹立了威信,得到了民眾的支持和理解。接著,一批年富力強,肯乾實幹的年輕人也陸續走上了村、組幹部崗位。接下來朝村後的山上“打主意”,念“山字經”。頂著壓力,村組幹部們一家一家地進行說服教育,做通了民眾的思想工作,亞榜村的第一個模式“出爐”———土地集約模式,即將各農戶的閒置自留地自留山集中利用,由村兩委按“統一規劃、統一開發、分戶管理、效益分成”的模式進行綜合開發。
亞榜村的第一篇文章是“千畝梨園”。1996年9月15日,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在殘次林地召開誓師大會,400多個村民立志要改造荒山,把荒山變成“錢”。從當年9月到第二年3月,連續幾個月的奮戰,終於,“千畝梨園”初具規模。1997年,村民們在“千畝梨園”內實行帶狀開發,立體種植花生、西瓜等經濟作物,以短養長,產品不僅占領當地鄉鎮市場,還遠銷外地,當年實現總收入30多萬元。1998年,立體種植更加多樣化,增加了玉米、油菜等,年收入再上新台階,突破40萬元。
亞榜村的土地集約模式既有“統”,也有“分”。“統”是統一開發,“分”是分戶管理,收入利益民眾占80%,村集體占20%,實惠讓給民眾。開發“千畝梨園”時,村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以自己個人房屋作抵押,各貸款1.5萬元購買苗木。到2000年,已種植金秋梨1700多畝,板栗、柑柚200多畝。分戶經營的農戶,最多的一戶管理10畝以上,最少的也有3畝左右。
荒山變綠了,昔日的“苦”山變成了“油”山。村民們也不再閒著過苦日子了。如今,在亞榜村,很少看到有人在閒聊、打麻將,村民們眼睛都盯著山上,互相競爭,找門路想點子忙致富。2005年,全村實現總產值160萬元,“空殼村”變成了萬元村,人均年收入從1995年的不足470元上升到2650元。

招商引資

亞榜村狠做“山”字文章,“要田裡增糧,向山上要錢,靠科技致富”和“遠山栽杉,近山種果,大力發展短、平、快”的發展思路實施後,村民嘗到了甜頭,得到了實惠。如何把“山”字文章再做大?亞榜村推出了第二個模式———招商引資。
村支書楊光亞這么多年來大部分時間都在外面跑信息、跑市場,特別是2005年後,他便把支部的擔子壓到了年輕的女副書記楊美江肩上,自己則跑外招商,由楊美江主“內”。經過多渠道,多方式招商,香港中旅集團的優質茶苗終於“落戶”亞榜村。
2005年,村里與國企烏下江林場共同簽約開發“千畝茶園”,由烏下江林場投資150萬元租賃,開發1000畝荒山新建茶園。
大批資金的注入,亞榜村迎來了發展的大好時機。烏下江林場出錢,香港中旅集團出優質茶苗,村民每畝土地一年能收30元“租金”,還能到茶場“打工”,月收入700至800元,千畝茶園很快形成規模。
在荒山上築好巢,讓“金鳳凰”來下蛋。目前,“千苗茶園”已開挖梯帶470畝,完成安吉白茶、龍井43號茶種植470畝,預計三至五年後,茶園即可進入盈產期,每年可實現利潤100多萬元。

科技致富

亞榜村
新一屆亞榜村“兩委”敏銳地認識到,不懂科學種植的農民不是合格的農民,是很難發家致富的。順應時代和農民致富的需要,他們推出了第三個模式———科技致富。在亞榜村,看到這樣一筆“科技賬”———
2001年2月,貴州大學農學院院長樊衛國和研究生導師熊繼文教授、楊昌達教授三位專家2次到亞榜村現場辦公,向農民傳授高位嫁接技術和果樹管理等知識,解決果樹不掛果的問題。2002年8月,湖南省靖州科技培訓中心派3名技術人員到亞榜進行農作物後期管理培訓。
在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亞榜村多年來一直高度重視科技培訓,用科技“武裝”村民。據不完全統計,1997年至2006年的10年間,亞榜村請省、州、縣專家進村授課和利用遠程教育平台,開辦培訓班82期,受訓農民近萬人次。如今,村里80%以上的村民都掌握了一套“侍候”果樹的技術。
插上科技“翅膀”的新型農民,給村裡的經果林提高了產品的科技含量。“科學種植、科學管理”,2005年,亞榜村的金秋梨和柑桔因為使用了嫁接套袋等技術,產品深受市場青睞,賣了個好價錢。村民楊通凱說:“沒有科技還真不行!”1998年,楊通凱在“千畝梨園”自己管理的3畝多地上套種了60多株科技楊梅,2004年時有8株掛果,當年收入900多元,2005年有12株掛果,當年收入3000多元,2006年有19株掛果,收入5800元。因為他引進的是科技楊梅,在專家的指導下種植,實行科技管理,在市場上賣到每公斤10元的好價錢,還供不應求,有的客戶甚至親自跑到山上來“搶摘”。嘗到了甜頭的楊通凱決定再擴大種植規模。
像這樣的例子,在亞榜村不勝枚舉。村民楊勝廣,9年前種植金秋梨400株,如今已大部分掛果,因為村里引進的是優質種苗,再經過嫁接、套袋等一系列科技“最佳化”處理,如今他一家僅此一項年收入達5000多元。效益是最具有說服力的,亞榜村在這些科技“狀元”的帶動下,成了遠近聞名的“科技村”。
合作開發
“千畝茶園”建起來了,今後的銷路怎么辦?其實,亞榜村從村乾到村民一點都不愁。其中的奧妙,新任村支書楊美江一語點破:我們與國營烏下江林場合作,實行的是利益捆綁模式,他們有技術,有銷售渠道,不用我們操心。這便是他們推出的第四個模式———利益“捆綁”模式。
2005年,亞榜村在與烏下江林場合作開發時“有約在先”,雙方結成利益共同體,村里負責生產管理,烏下江林場負責技術指導和市場銷售,確保產業在產、供、銷及科技上的投入。
亞榜村處在大山深處,周邊沒有大市場,村民們的銷售路子狹窄,外商上門求購又受信息、交通等條件的制約。為解決這一老大難問題,在開發“千畝茶園”之初,村乾們便開始打起了“小九九”。
實行利益捆綁後,這一老大難問題得到了解決。
其實,亞榜村的“利益捆綁”模式不僅運用在銷售上。在實行“整體開發,分戶管理”時,村支部和村委會就考慮到了“效益分成、捆綁”問題。當時制定的分成比例是8:2,村民占80%,村集體占20%,極大地調動了民眾的積極性,使得村民們在開發過程中,始終履行好自己的管理職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