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馬鎮

五馬鎮

五馬鎮為一地名,在我國安徽省以及貴州省都有同名鄉鎮,由於受自然條件影響,以及當地政策規劃不同,在發展建設方面,各個鄉鎮存在差別。

基本信息

1、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五馬鎮

地理位置

五馬鎮地處亳州市東部,西接譙城區湯陵辦事處,東近張店鄉,南靠譙東鎮,北與顏集鎮接壤,距亳州市區僅九公里,交通便利,屬於城郊型農業鎮,是譙城區區委、區政府“二三四”發展戰略中全區八大重點鄉鎮之一。311國道和建設中的泗(洪)許(昌)高速公路(亳州段)橫跨東西、亳虞公路和亳阜高速公路縱貫南北,是皖西北的重要交通樞紐。境內河流縱橫,東南流向的有武家河、楊河、包河。東西流向的有渦包新河,經過治理已變水患為水利。五馬鎮是亳州市名鎮之一。

行政區劃

1992年春撤區後由五馬鄉、吳小閣鄉合併成五馬鎮政府,鎮政府坐落於五馬集,經2006年撤併村,現在的五馬鎮所轄8個行政村。分別是:喬口村、八里村、五馬村、楊樓村、吳小閣村、泗合村、大丁村、丁大樓村。

五馬由來

五馬鎮坐落於五馬溝,相傳西漢末年,王莽趕劉秀逐鹿此地,劉秀人困馬乏臥倒此溝,躲過了王莽兵馬的追殺大難,後稱帝建立東漢政權,隨稱此地為“臥馬溝”。年長日久“臥”字訛傳為“五”,才稱五馬溝。解放後,區鄉政府均設於此,簡稱五馬。

歷史沿革

五馬於1948年解放,1958年公社化時成立五馬公社,1969年於五馬公社、吳小閣公社、顏集公社合併後仍稱五馬公社。
1979年化五馬大公社為五馬、顏集、吳小閣三個小公社,1983年後改稱鄉政府,隸屬於五馬區公所。
1992年春撤區後由五馬鄉、吳小閣鄉合併成五馬鎮政府,五馬鎮轄五馬、泗合、吳小閣三個集貿市場,轄24個村,1個林場,總人口4.1萬人,全鎮面積7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6萬畝。鎮政府轄七站八所,分別是農經站、文化站、廣播站、農機站、水管站、農技站、糧站、財政所、派出所、土管所、國稅所、地稅所、物價所。
2001年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撤銷七站八所,新設事業單位6個,分別為:農業綜合服務站、財政所、經濟信息服務站、土地村鎮建管所、文化廣播電教站、計畫生育服務指導站。

自然資源

水土豐腴,土地和農產品資源豐富。五馬鎮是農業大鎮,地勢平坦,全鎮土壤以輕黃粘土為主,經過多年科學施肥、耕作,土壤肥沃。適合種植多種農作物(小麥、大豆、玉米、中藥材、棉花、小辣椒等)。
境內河流縱橫,西北東南流向的河流有武家河、楊河、包河、黑風溝、狐狸澗、蘆引溝等,南北流向的友誼溝、李葦溝、張平溝,東西流向的有渦包新河。五馬農產品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資源優勢雄厚。這裡盛產中藥材、蔬菜、西瓜以及桃、梨、杏、棗等各種小雜果,已成為“藥、菜、瓜、果”四個萬畝生產基地。五馬地處城郊,土地和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是投資開發的黃金地段。

氣象情況

五馬鎮地處黃淮流域,屬溫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光熱資源充足,年最高氣溫40℃,最低溫度為-16℃。多年平均降雨量約為840mm,年際變化幅度很大,大水之年降雨量最大為1568mm,乾旱年僅有436.8mm,一年中降雨量主要集中在6-8月份,一般約占年降雨量的62%,春秋雨量約占降雨量的17%左右。本地光照條件在全國屬於二類地區。無霜期一般在210天,全年無明顯的主風向。

特殊種植

五馬鎮是亳州市最重要的中藥材種植基地之一,由於土壤優勢,這裡種植多種中藥材,家家種藥材,給當地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利潤,位於距離亳州市不到5公里的五馬鎮樊井生產蒜黃種植給當地經濟帶來了較大的利潤,帶動了反季節蔬菜市場的發展。蒜黃銷售到全國各地。

五馬中藥材

在1997年11月18日,由14人合夥經營的五馬地產中藥材市場正式掛牌營業。從此,五馬人有了自己的地產藥材市場,藥材種植戶不用在四處奔波著去兜售自產的藥材了。
為了確保市場持久平穩的發展,2007年9月8日在地產中藥材市場的基礎上誕生了五馬地產中藥材產銷協會。同時也成立了黨支部,配備了黨建室。協會裡有黨員18名,建立健全了組織,讓黨員過上了正常的組織生活。由於黨員都起到模範帶頭作用,新成立的協會會員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上下團結,更贏得了廣大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同時,為了適應新的市場需求,協會重新配備了一批現代化辦公設備,建了純淨水廠、招待所、食堂、會議室、服務室等。五馬地產中藥材產銷協會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務,贏得了藥商、藥農有口皆碑,名聲遠播,名聞遐邇,河南、山東、江蘇三省有許多藥商慕名而來,滿意而歸。
五馬中藥材市場
五馬地產中藥材產銷協會取得的成績,受到了亳州市、譙城區各級黨委、政府的充分肯定。為了把五馬地產中藥材產銷協會做的更大更強,更適應時代的要求,在亳州市、譙城區兩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2008年5月14日,五馬地產中藥材村農民合作社成立,並舉行了隆重的開幕儀式。合作社新增會員82人呢,分為四個部:生產銷售部、市場管理部、招商信息部和藥材種植部。在全鎮劃分三個藥材種植基地,共6000畝,分別為橋口村、樊井村和張樓村。三名技術員包片進行指導種植和田間管理。合作社成立後,大大拉動了五馬鎮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積極性,發展中藥材經濟的勁頭十分高漲。目前,全鎮種植的藥材面積不少於2萬5千畝,種植方式多樣,種植品種繁多。陳其文、焦鳳民、卜海彬、代傳立等十幾戶會員年收入均在5萬元以上。還有一部分農民走出了土地,專門從事中藥材生意,據不完全統計,從各自然村搬遷到五馬街買房從事做藥材生意的就有128家,每家年收入高達4萬元左右。五馬街單純做藥材生意的每年總收入在400萬元以上。同時,許多藥商的到來,考察團的光臨,又拉動了五馬商業的繁榮、餐飲業的興旺,還給五馬的招商引資工作帶來一片亮麗的天空。

2、貴州省仁懷市五馬鎮

鎮情概況

五馬鎮位於仁懷市中心南面約30公里處,同金沙、歷史名城遵義接壤(約88km),俗稱“酒都南大門”。鎮轄7個行政村,有人口3萬餘人,面積124.2平方公里。2003年鎮級財政收入達192萬元,為仁懷市經濟強鎮。鎮內有208省道線(遵仁)、仁金、三洪等數條上等級公路穿越而過,交通便捷。鎮內資源豐富,有煤炭、硫鐵礦、石灰石、水等自然資源,還有古鎮、古橋、古寺 、林場(林海風光)、三漲水、十漲水、田園風光等豐富的旅遊資源。五馬是仁懷市的產糧和工業重鎮,也是投資和旅遊觀光的好去處。

經濟發展

在市場經濟的驅動下,五馬鎮領導班子為改變大部分農民只能維持溫飽的狀況,以農民增收為目標,緊緊依託市場,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狠抓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提高農民素質,切實推廣農業科技,實現了該鎮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產品農業向商品農業的轉變。隨著產業結構的日趨合理、完善,現已形成了兩山以畜牧業和紅粱產業為主,河壩以水稻制種、稻田養魚和反季節蔬菜等特色產業為主的農業產業格局,農業總產值不斷提高,由2002年的9929萬元上升為2003年的11915萬元,200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400餘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